2014 - 老干部工作 双先表彰会

分享
                  

【先进个人】为开发老年人才资源尽心竭力——北京建工学院离休干部张庆珍

2014-11-12 18:18|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1175| 评论: 1

分享到:

我叫张庆珍,是北京建工学院的离休干部,今年62岁,1987年离休。1984年以来,在七年多的时间里,我为开发老年人才资源,办了北京市离退休人才开发中心。我作为中心的负责人,和同志们一起,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排除困难,为离退休干部发挥搭桥作用,帮助一大批老同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一、提高思想认识做好社会调查

我1984年退居二线,一下子成了大闲人,心里没着没落的,不是个滋味。后来被借调到市人才交流中心,又没日没夜地忙乎起来。在市人才交流中心工作时,常遇到一些刚退下来的老同志去找工作,也许是同病相怜吧,我心里往往产生一种同情感。有一个原来在海军医院担任副院长的女同志找我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她离休回到北京后,经常都在为如何打发日子犯愁,希望有个事干,不图报酬,只图有事做,活得才有意义。这样的事我常遇到。如何解决离退休之后出现的失落感、孤独感,是一些老同志遇到的新问题。我慢慢地开始意识到,老龄问题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到社会安定,解决得好,于国于民都有利。我便提出了组织离退休人员再做贡献的建议,得到了人才交流中心和市人事局领导的支持。一个专门为老同志服务的机构——人才交流中心离退休人才服务部成立了。

万事开头难,离退休人才开发中心一上马就遇到五大难题:一是社会上缺乏理解;二是没有经费;三是工作渠道不畅通;四是需要“找米下锅”;五是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面对着这五大难题,我没有泄气,和伙伴们一起多方求教,虚心学习,不断探索,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几年来,我们为了弄清北京地区离退休人才分布情况和社会需求情况,先后搞了五次系统调查,召开了350多人的各类座谈会,并收回700多份问卷。从问卷中看到,76%的老同志有要求实现再做贡献的愿望。通过以上调查,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认识,而且基本弄清了离退人员的结构与分布,以及社会需求情况,为搞好人才推荐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摸索老有所为的新路子

为了拓宽服务渠道,我们跑了北京周围地区的六个区、县。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先后同250多个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靠两条腿打开了工作局面。

从1986年到1990年的四年多,离退休人才开发中心,共接待咨询和组织参加各种交流洽谈活动的老同志达33,000多人次,登记应聘的老同志达12,239人,向用人单位推荐9,029人次,先后有2,952人被1,025个用人单位聘用,推荐成功率为25%。

一些老同志被推荐以后,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新贡献。如被推荐到亚运村工程指挥部工作的五位老同志,凭着在设计部门和施工单位工作了几十年的实践经验,8个月完成工程项目8513万平方米,减少工程投资44万元。又如1988年4月成立的中联肉联厂,投资35万元,由于经营不善,不到半年亏损了22万元。我们推荐去的六位老同志到厂后,迅速改变经营管理状况,不到半年,使这个厂扭亏为盈,获利4万余元,并及时解决了两起事故隐患,避免了经济损失。

为广泛开展老年人才交流,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于今年4月27日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又举办了老年人才交流洽谈会,会上有121个单位来招贤纳才,引进或转让技术项目。参加会的离退休人员有3440多名,初步达成应聘协议的604人,当场确定聘用的32人。单位和个人送来技术项目771项,会上达成意向或继续了解的328项,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以及苏联和香港的记者都来采访,舆论界对老年人才洽谈会十分关注。这次会开得较为成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三、为老有所为开辟多种渠道

一是组织集团式群体服务,把同一专业的离退休老同志组织起来,为社会提供服务,先后组织了“北京环境与资源研究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六个经济实体,容纳离退休同志818人。

二是组织教育系统离退休干部采取多种形式开办培训班,为社会培训10,534人。

三是帮助离退休技术人员转让技术成果。从1989年起,先后与市民政局、航天部等七个单位合作,筛选出600多个技术项目,向乡镇企业推荐。

四是针对信息不灵、渠道不通的问题,建立人才与科技信息网络,到目前入网单位已达60个。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服务第一,信誉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指导思想,用我们的耐心和诚心,体现党对离退休人员的温暖和关怀。我们的行动,赢得了社会声誉,老同志们说:“‘中心’是第二个家”,称赞“中心”为老同志办了大好事。用人单位说:你们是“可以信赖的”,是“信得过单位”。

四、组织老同志关心教育下一代是“中心”的重要任务

1989年春夏之交的动乱,让我感到十分焦虑。对党和国家命运的担忧,使我坐卧不安。平息乱后,我提出了一个建议:组织老同志到校园里去,到管教场所去,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大家很同意我的意见,于是我们与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协会联合成立了报告团,聘请了二十多位有一定社会声望,有丰富革命斗争经历的老同志担任报告员,开展了义务宣讲活动。当我去市劳改局联系给少管所的失足青少年作报告的事时,他们很受感动,表示全力配合。老同志们的报告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效果很好。每场报告之后,都有不少失足青年写出书面材料,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表示要进一步认罪伏法,下决心告别过去,迎接新生。我们还组织报告团深入到大专院校和中学,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知识分子应走什么样道路的教育,听讲的达八千余人。报告团还购买500多册图书,送到少管所,资助北京市少年宫、青少年文化馆1500元,钱虽不多,但表达了我们一颗火热的心。有人说我们干的是傻事,还说现在哪有人干赔本的事。我说教育青少年是我们老一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一场报告能感化几个人,我们的心血就没白费。

五、以身作则为老有所为事业做奉献

我们这个“中心”有15位同志,全是各条战线离退休下来的共产党员。要把这15颗心,15个人拧成一股劲,也并非易事。在这方面,我坚持了两条:一是靠事业的凝聚力,大家都为老有所为事业操心;二是靠自己带头,要求别人做的,首先自己做到,工作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我们这15个人中,有的家中有百岁老母,有的有患精神病的儿子,有的老伴身体不好,但大家都能妥善处理。

事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个人利益的牺牲。我的家庭负担很重。老伴是个多次负伤的一等残废军人,因患脑垂体肿瘤,先后做了两次开颅手术,手术后精神异常,丧失了工作能力。1986年2月又第三次做了开颅手术,从此彻底丧失了意识,丧失了自理能力,成了植物人。老伴的不幸,无时无刻不揪着我的心。作为妻子,我应该尽心尽力地关心他,照顾他,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更应守在他身边,多伺候他。我每天去医院总是把最脏和最能减少他病痛的事办好,才拖着沉重的步子离开医院。我看着孩子们轮流请假护理爸爸,有时我也曾想自己多尽点力,减少孩子们的负担,让孩子们去安心工作。但一想到老有所为的事业刚刚起步,大批老年人才在等待着开发利用;一想到大批老同志期待寻求工作的目光,我怎么也不忍心放下自己从事的事业。想来想去,最后把孩子们召集到一起,开了个家庭会,对护理老伴的事作了重新安排,花200元请了护理员解脱了孩子们,我利用早晚时间抽空去医院给老伴洗涮收拾。为了给老伴增加营养,我经常买些蔬菜,熬出汁液送到医院。就这样,老伴在医院卧床近四年,我没有在家休息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就是节假日,也是和孩子们到医院里团聚。

我的身体也不好,曾患心脏病。长时间来,挑着家庭和工作两副担子,自己身体也渐渐地不支,由于疲劳过度,几次在工作时晕倒,医生要我住院治疗。孩子们看到我累成这样子很焦虑。一天,几个孩子一起围到我身边哭着说:“我们不能治不好爸爸,也保不住妈妈。社会上缺十个您没什么,可我们没有了您,这个家就散了。”孩子们哭,我也哭,全家哭成一团。我等孩子们冷静下来,耐心给他们解释,明确地对他们说:“你们要想让我多活几年,最好的办法是让我去工作。我的追求,我的欢乐,都包含在老年事业中了。”孩子们慢慢理解了我,再也不提什么了。

1989年11月,老伴去逝了。我满含悲痛,料理完丧事,又开始了工作。我是五个孩子的妈妈,两个孩子在外地,孙子孙女4个都很小,需要人照看。有一次孙子来到我住的地方,我问他:“谁最好呀?”小孙子说:“妈妈、爸爸、姥姥、奶奶。”把我排在第四了,我听了心里很难过。又一想,孩子说得也对呀,我没有去照顾他们,没尽到做奶奶的责任。想到这儿,心里感到非常内疚,很不是滋味。可儿媳妇不但没嫌弃埋怨我,有时还给我做好了菜送来。我想,孩子们还是理解我的,这也是对我工作的支持。

有人问我图个啥?我只图使更多的老年人才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为社会多做贡献,为子孙后代造福,除此,我别无所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做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在晚年为党作出一点贡献,我从心里感到欣慰和自豪,特别是在一项新的事业上踏出一条路来,尽管这条路是坎坷不平的,我也要奋勇向前。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wanghui2315 2014-12-2 10:09
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查看全部评论(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