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龙贤昭,今年88岁,1938年四月参加革命,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从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1987年三月离开省城贵阳,回到家乡农村定居。 我从岗位上退下来后,身边的子女们都很高兴。总认为自己的父亲为革命奋斗了一生,如今这么大的年纪了,该好好休息了,孩子们还说我在职时总说工作多,没有时间,祖国的大好河山好多地方还没有亲自看看。现在,无官一身轻,可以出去走走看看了。听到子女们的念叨,我很欣慰,孩子们都希望他们的父亲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然而,从离休后的那天起,一个离开城市,回到生我养我的侗家山寨,为家乡人民奉献自己余热的思想一直在我头脑中出现。我的家乡虽说离县城不远,但由于自然、经济和文化的多种原因,至今仍然很贫困。我想,尽管现在我年龄大了,但毕竟受党教育多年,比世代生活在少数民族村寨的乡亲们见识多些,不说亲自带领他们去干,最起码可以为他们出出主意,想想办法,让家乡早日甩掉贫困的帽子。为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尽一点微薄之力。我总认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居官在位时要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多为人民办些实事;退下来后,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更不能有伸手向组织要点什么的念头,要想到党和人民给我们的荣誉和待遇已经很多很好,要看到还有更多的人民群众生活得还很贫困,多想想如何为他们办些事。 我老伴已经去世,没有更多的牵挂,我决心回农村老家定居的思想给儿女们说后,他们表示了反对的意见。他们说:“爸爸,您年事已高,家乡的事有那里的组织和领导,老家离省城四百多公里,不论从哪个角度讲,差距都是大的,我们放心不下”,一再劝我打消这个念头。子女们关心我,想着我,可我公开的向他们表示,作为家长,我是你们的父亲,你们的好心我理解,但你们要知道,你们的父亲是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干部,看到家乡人民生活得不富裕,我能心安理得地在省城休息吗?我要回去,要为家乡建设奉献自己一份光和热。孩子们见我的决心已定,知道我的脾气,也就不说什么了。随后,我郑重地把要求回乡定居的想法向组织作了汇报。当时,组织上也考虑到我年岁大了,最担心的是农村医疗条件不如城市,一旦有什么事怕受到耽误,也劝我不要去了。我向领导们表示,正因为农村条件不如城市,我才下决心回去。我虽然年过80,但身体还好,到农村后,还可以为家乡人民做些事。要说颐养天年,农村空气新鲜,更利于延年益寿。在我的再三要求下,组织和领导同意了,并在我的家乡为我盖了几间住房。1987年3月,我交出在城里的住房,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贵州省天柱县城关镇岩寨村。 回到家乡后,刚把家安顿好,我就主动到村党支部书记家报到,交了当月的党费。村支书彭大忠同志看到我这么大的年纪,又是一位省级干部,还先找他汇报思想,递交党费,不知说什么好。我说,过去论官衔我比你大,如今,我是一名普通党员,回到村里,还要接受党支部的管理和监督。我认真地向彭大忠同志汇报我回乡后的想法,他听了后很高兴,希望今后多为支部出些点子,早把家乡建设得富裕起来。我说:“要带领全村人富裕起来,首先要抓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群众看干部,干部看的是党支部,党支部是全村人的领头人。如今的政策好,但党的政策要靠党支部去贯彻落实,党支部要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具体行动;再一条就是抓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支部党员大会时,听到有的党员对党员大会和村干部会在一起召开有意见,我听了后认为这个意见很对,及时给支书提出,建议今后党员会和村干部会不要混在一起开,村支书接受了,并很快改变了原来的作法。 回到农村后,我看到一些农家子弟失学在家,有的甚至参加赌博、扒窃、打架斗殴,这些子弟的父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不争气,也很伤心。我也看到有的父母为了挣钱,不顾孩子的前途,让孩子在家当帮手,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照此发展下去,不少青少年不光成不了材,还会学坏。我想,治穷应当先治愚,要把这些农家子弟引到学文化、学科学、奋发向上的轨道上来。我随即把本村的小学老师和附近团结、雷寨、高坡寨、润松等村的中、小学的部分老师请到家里,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加强在校学生的德、智、体三方面教育的问题,请他们帮助开办职业培训班,培养农村技术人才。此外,我还邀请退休后回到村里居住的19位老同志到我家里座谈,动员他们一起来关心村里的孩子,研究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小组。 为了让孩子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有一个好的课外学习环境,我把住房腾出两间,先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书籍挑出一部分,办起村里第一个图书阅览室。我对照顾我的大儿子说,今后我们生活上艰苦一些,简朴一点,每月从我离休费中最少挤出100元来订报刊、杂志,购买图书,把这个图书室办得丰富些,让村里的孩子们能看到中央、省、州的报纸,看到《法制报》、《致富报》、《信息报》、《乡镇企业报》、《科技报》等多种报刊杂志,以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书籍。几年来,我坚持每月拿出一百元钱来办图书室,累计到现在共4800余元。几年来,我先后购买了各类图书5000余册,图书室也越办越热闹,先后有6000多人次来看过、借过书。现在这个图书室成了岩寨村和附近村寨里中、小学生学习的园地。看到孩子们从图书上增长知识,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上,我心里很高兴。几年来,我还指导和协助村里办起了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活动中心设有体育组、文化组,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来陶冶青少年的情操。我还先后到县里一些中、小学给学生讲传统,并参加县里关心下一代协会的工作,为扩建县幼儿园带头捐款。 我们村是一个以种粮为主的山区村寨,全村374户人家,1700多口人,人均收入不到二百元,全村人生活很不富裕。我刚回到村里定居时,村里不少人很不理解,包括我的一些亲戚也问我,说我有福不会享,来到这穷地方受累。我说,要是家乡富了,我就不会回来了。正因为穷,我才回来,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我多次与党支部的同志们一起商量,不顾年迈行动不便,头戴草帽,手拄拐杖,翻山越岭,实地勘察,提出植树造林致富的方案。我们村本来是一个林木遍野的村寨,由于长期管理不善,乱砍滥伐,不少山头成了荒山,水土流失,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发展,为了给乡亲们做表率,我带着县林业局的技术员到省林业厅,要求承包荒山办林场。车到省城,我顾不上到儿女家休息,就直奔林业厅的办公室,林业厅的领导看到我风尘仆仆的样子,很受感动。就这样,一个由省投资15万元,县林业局出技术,岩寨村组织劳力,林场负责管理的省、县、村联办的岩寨村示范林场办起来了,我自荐当了林场的场长。林场上马后,我同村干部一起制定计划,组织劳力种杉木653亩,马尾松133亩,板栗93亩,柑桔23亩,总计共902亩。1990年10月,我们的林场经林业部门组织验收,全部合格。现在,各种果树长势良好,其中柑桔明年可望挂果。在办林场的同时,我们还办起了养猪场,这样既增加林场的经济收入,又解决了果树的肥料来源。 为了使乡亲们早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就在我回乡定居的当年夏天,就带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村长等人,冒着高温烈日到湖南叙浦县参观村办企业。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我两次步行十四公里,到附近的润松乡参观县农牧局举办的水稻集约经营规划生产试点和垄稻沟鱼试验站,学回技术后,积极向乡亲们推广。 1988年2月,我召集了有烤烟大户、瓜果蔬菜专家、建筑工程、食品加工、柑桔栽培等方面的31名能人参加的座谈会,集思广议,共同探讨脱贫致富、改变家乡面貌的新路子。并鼓励这些专业户除自己致富外,还要带领群众一起致富,为全村共同富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回乡定居四年来,我为家乡人民脱贫致富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看到,乡亲们之所以敬重我,不光仅仅看到我年纪大了,更主要的是他们看到了我没有那种风烛残年的惆怅和叹息,而整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关心他们的疾苦,一心为村里改变面貌、多办些好事和实事操劳。我也常想,作为一名离休老同志,一个共产党员,只有多为人民做些事,才能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群众,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生活才会觉得充实,有意义。常言说,人生70古来稀,如今我已是快90岁的人了,可我仍然保持着乐观进取的精神,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总希望多学些知识,在有生之年为家乡人民奉献更多的光和热。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