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宁安县文化馆离休干部付英仁,从1982离休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在满族文化的发掘和传播上,用执着和真诚记下了一个离休干部的金秋收获: 1983年,黑龙江省北方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编写的《满族神话故事》专集。这部专集在第二届全国民间文学作品评奖中荣获三等奖。而后,他在《北方文学》、《黑龙江民间文学》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110篇、300多万字的满族民间文学作品;在《中国民间文学论坛》、《满族文化研究》、《萨满教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15篇20多万字满族民俗文化论文;主持和编排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摄制的八部满族民俗资料专题录像片和制作了260多盘民研资料录音带;先后为两部电视连续剧担任顾问;为满族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抢救和保存满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做出了贡献。被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授予“民间故事家”称号,并多次受到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国家民委及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 真诚的心愿 付英仁离休后,唯一的追求和最大的心愿就是给后人留下点精神财富。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了从事研究满族文化发掘和传播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少数民族文化之花竞相开放。可是,在满族文化园地里,依旧是一片空白。此时,做为一个满族后裔的付荚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满族文化的发掘和传播尽自己的一点力量,是他心怀已久的夙愿,他决心在有生之年。为满族民间文化研究做出贡献。 当他把这种想法表露出来之后,受到亲朋好友的一片反对:在众多的反对者中,首当其冲的是他的老伴和独生女儿。 20多年前,他因搞满族民间文化研究,被以“宣传封建迷信和落后风俗”的罪名打成了右派。老伴和女儿怕他重蹈复辙。 他,1921年出生在一个没落的满族文化世家。家人和街坊邻居中能讲故事的人很多,他少儿时期就是生活在故事天地里。在家庭熏陶和环境的影响下,他对那些美妙的传说和娓娓动听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偏偏他又天资聪明,凡是听过的故事都能背诵如流。日久天长,在他的脑海里积攒了一大堆满族民间故事。随着生活经历的丰富,他逐渐地认识到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并讴歌劳动人民的大众文化。因此,他立志做个宣传大众文化的尖兵从而开始搜集整理满族民间文化。50年代初,他一边从事教育工作,一边收集整理满族民间文化遗产,用了6年时间整理出了100多万字的满族民间文化资料,把他记忆库里的积蓄也一点点移到了纸上。不管是在被打成右派受改造期间,还是后来在“文革”揪斗、“五七干校”锻炼期间,他为发掘和传播满族文化而奋斗的童心始终没有泯灭。他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把整理出的100多万字的满族民间文化资料副本保存下来。现在,到了它重见天日的时候了,他要把这笔埋没已久的精神财富还给祖国和人民。于是,他耐心地说服了老伴和女儿,开始不分昼夜地埋头整理资料。他准备在六个月内编写《神话故事》专集。他还计划从整理现有资料入手,逐步向采撷整理新资料、考证研究新问题、扩大传播范围方面发展,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这项工作,形成一支队伍,用辛勤的劳动,在满族文化园地里创出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坚实的足迹 宁安县,古俗宁古塔,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大量的文史资料流失在民间:几年来,为了采撷、整理考证满族民间文化资料,付英仁以“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的精神,象辛勤采花的蜜蜂一样,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徒步跋涉了3万多里。足迹遍布宁安县19个乡镇,300多个村屯。先后访问了450多人,搜集了500多个满族民间故事,整理了450多万字的满族民间文化资料,创作了5部约160万字的长篇故事。 付英仁,把采撷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了20多个卷本,特别是重点资料他总是反复考证。在历史上曾经出了个抗击沙俄侵略的民族英雄萨布素将军。关于萨布素的故事传说,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他想写个满族民族英雄萨布素传》,以教育后人。为了征集民间传说资料,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广采博收,积累了大量资料。当他得知牡丹江市郊区东村有位满族老人能讲很多萨布素将军的故事时,就把这位老人接到自己家中,住了近一个月,从老人口中“掏”资料。白天,他与老人促膝交谈,晚上,他就把听到的故事整理出来,经常通宵达旦。1985年初春的一个早晨,乍暖还寒,他顶着寒风,踏着残雪向离家40多里的花脸沟走去。他曾听过花脸沟一个老农民讲的萨布素的故事,可那只是支离片断。这次,他想在那里住几天,请老人系统地讲讲萨布素的传说。他知道这位老人爱喝酒,只要3杯下肚,他的故事就会滔滔不绝地涌出来。因此,在他离家时,特地给老人带2瓶好酒和几听罐头。为了在天黑前赶到村里,他走的很快,几个小时他三赶到沟口,但是,突然起风了,平地里刮起了“大烟泡”。一时间天昏地暗,树歪人斜。他尽力支撑着身子,用后背迎着风头,仍然感到透不过气,令人窒息。眼见前面不远有块巨石可以挡风,他便向它走去。谁知迎着风头他不但没有前进半步,反倒被风推着退了100多米,掉进了一个没腰深的大雪坑。他不知自己在坑里呆了多长时间。只知道天黑后,风住了。当他来到老人家中,已经是精疲力尽。待到老人倒来热酒,让他暖暖身子时,他才发觉,原本要用来“换故事”的酒和罐头,竟丢在雪坑里忘拿了。第二天,他的关节炎犯了,两条腿疼得一点也不能动,他坚持在这里住了7天,一边养病、一边听故事。期间,老人讲了许多关于萨布素将军的传说,为后来他写《萨布素传》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在广泛采撷民间资料的基础上,他还自费到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文史资料,进行考证,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博览了1204卷关于萨布素将军的《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 付英仁听说某林场有位姓梅的老汉,对满族的婚俗、丧俗、家祭很了解,便想找他“挖宝”。为了寻找这位梅老汉,1985年7月,他只身一人翻深山穿密林,每天步行30多里,露宿风餐,在渺无人烟的林区转了一个多月,一天走在山里,赶上了暴雨引发山洪,险些把他卷进水流葬身崖底。最后,终于在小北湖林场找到了这位老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尽管在采撷考证满族民间文化资料的过程中,付英仁历尽磨难,但是他没有退缩。他仍然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在满族文化园地里辛勤地耕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付英仁的心血和汗水的浇灌下,满族文化重又放出了奇光异彩。 1983年,他编写的《满族神话故事集》出版了,当时的黑龙江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关沫南亲自为专集写了序。随后,他整理的《红罗女》、《珍珠门》、《小蛟龙》、《五马闯三关》、《慈禧观画》、《快活林》、《三姑庙》等一大批作品陆续在《黑龙江民间故事》、《北方文学》、《黑龙江画报》等刊物上发表,一些作品还收入了《镜泊湖的传说》专集。《小蛟龙》、《慈禧观画》等8部作品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第一、二届全国民间文学优秀作品3等奖;《桦皮篓》等13部作品先后被省文化厅、民间艺术家协会、省民委等部门评为全省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1989年1月,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向他颁发了“从事民间文艺工作30年,为我国民间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奖状。 无私的奉献 在实践中,付英仁深深感到,要抢救整理和传播满族文化遗产,是一项浩繁而艰巨的工程,靠一个人的孤战是不行的,况且自己已年逾古稀。为了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尽快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形成一支抢救满族文化的骨干队伍。他把想法向县委领导反映,立即得到了县委的支持。1985年,在他的倡导下,宁安县满族民间文化研究会成立了。他跑前跑后,发展队伍,培养骨干。为了能使尽管只有9人的队伍早发挥作用,他手把手地教他们采撷、整理、考证资料,把自己费尽千辛万苦采撷的资料,交给他们,让他们整理发表,并帮助他们修改文稿。在付英仁的扶持和培养下,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如今会员达236人,其中有7人被接纳为中国文艺家协会会26人被接纳为黑龙江省分会会员。几年来,这个满族民间文化群体在付英仁带领下,共搜集整理了4000多篇族民间文学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民间故事传说和理论研究文章,受到了国家和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及民委的表扬。 在需要抢救的满族文化遗产中,失传最严重的是满族歌舞。在历史上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然而清朝统治阶级取得政权后,出于统治的需要,抛弃了满族文化,满族歌舞也濒临绝迹。但是,在民间,满族歌舞仍有流传。付英仁的舅爷梅崇阿就是个满族民间舞蹈家,小时候他曾随舅爷专门学习过舞蹈,至今对满族歌舞的一招一式仍十分娴熟。为了使满族歌舞得以复兴,他精心搜集,整理和编写满族歌舞资料,并通过杂志、讲学等形式,广泛传播。1987年,在他的倡导下,办起了满族歌舞、鞑靼秧歌培训班,先后培养了60多名满族歌舞新秀。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为了推动满族歌舞的发展,以他为采风对象拍摄了满族歌舞资料片,沈阳、丹东市歌舞团依据他提供的资料创作的大型歌舞《珍珠湖》和《莽式空齐》,上演后在国内曾引起了轰动。 随着付英仁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一些社科机构纷纷聘请他去讲学或担任职务。几年来,付英仁注意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推动满族文化的传播,他先后接待了16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24次不同层次的理论研讨活动。在全国首届满文研讨会上,他撰写的《满族口实文化传承》做为大会交流论文,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1984年,北京满文书院聘请他担任顾问;1987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聘请他担任“七五”期间重要民族文化课题研究顾问;1989年,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研所聘请他为兼职研究员。他利用这些条件,广泛交流,扩大满族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满族文化的繁荣。 付英仁在从事满族文化发掘和传播的同时,还积极参其他社会性活动。他离休后被推选为县、市人大代表,积极参加视察工作,对人民尽职尽责。除此而外,他还主持了90多万字的《宁安县志》和《牡丹江满族民间文学集》等3套集成卷的编写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现在,他的长篇故事《萨布素传》已经脱稿。目前正埋头于长篇故事《金兀术传》的创作萨满教演变的研究,我们期待着付英仁为弘扬祖国民族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