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民同志,原是航天工业部驻西安741医院的内科主治医师、门诊部主任,1983年11月离休后回原籍浙江省临海市大石区沿溪乡桥下村定居。在他离休后的7年多时间里,义务为群众看病14000余人次,受山区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在群众中传为佳话,多次受到地市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董振民同志1949年2月参军,从一个普通的卫生员,成长为内科主治医师、门诊部主任。30多年的军旅生活,长期的医务工作,使他养成了良好的医德,掌握了较高的医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741医院颇有名望。1983年,老董离休时年届63岁。医院领导、老同事多次劝他留在西安,在原单位继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安度幸福晚年。老董考虑到家乡是山区,缺医少药,回家乡后发挥的作用可大些。他决定不留城市,携带家眷返回久别的故乡。沧海桑田,人事多变。山村几十年来的变化使老董打心眼里高兴。但山区毕竟还是山区,大自然造成的生活条件差异不可否定。山村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群众看病难的现状仍然客观存在着。老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利用自己掌握的医疗技术,继续为乡亲们解除病痛,为社会作点微薄的贡献。 老董虽然不是什么大干部,但他的归来,在这偏僻的小山村却成了一大新闻。山里人对“老干部”、“老医生”向来很敬重,从老到少,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乡村。老董回乡成了山里人的话题,有人说:“这下子好了,要是再有病,就不用发愁了。”有的怀疑:“难说,人家可是回来养老的呀!”也有的否定“人家在外边干了半辈子革命,还不该享享清福!”一面对群众的议论,老董打定了主意。对前来就医者,坚持来者不拒,热情接待,并立下规矩:免费看病,不吃请,不受礼。这样,“董医生”的名字很快传了出去,而且名气越传越大。求医者越来越多,他的家象医院一样。区里每月有一次离休干部学习活动日,当老董从20多里的山村赶来学习时,每次都有不少干部群众拦路求医或在区里等候着看病,老董的确成了大忙人。有些好心人对他说:“老董啊,你在城市安生日子不过,偏要回到穷山沟来忙忙碌碌,这是何苦啊!”老董笑着回答:“我生长在山村,忘不了山里人,乡亲们有病痛,我懂医术,怎么好意思甩手不管呢?!”老董向来说话朴实无华。 岁月不饶人,老董毕竟是年逾花甲的人了,又加上患有冠状动脉硬化、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并时有心绞痛。人一多,往往累得满头大汗。老伴劝他休息一下,他却说:“我是一个医生,接触的病人越多,越感到农民兄弟姐妹需要我,苦点累些也高兴。”小儿子见他一心扑在病人身上,不管家事,免不了有时也嘟囔几句:“爸爸,别的医生出诊时都收出诊费,您倒好,不仅不收,还贴本,累成这个样子为啥呀?”他耐心对儿子说:“请我看病的大多数人家庭经济还不宽裕,我是党员、离休干部,不管怎样,现在每月还能拿百来元离休费,我们家里生活过得去,为群众尽点义务是应该的。”老董总是向家里人讲明道理,取得谅解。全家人都愿为他多承担一些家务,热情支持他的工作,有时老伴还当他的助手。 “老董一心为病人,对病人如亲人”。这是山里人对董振民同志的公正评价。7年来,老董对就医者热情接待,认真检查治疗;对那些不能前来的重病人,主动送医上门,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有人求医,总是随叫随到。1984年12月的一个严寒的深夜,雪花飞舞,山村里一个农民下颌骨脱臼,疼痛难忍,患者家属来请,他二话没说,披上衣服就要走,老伴心疼地阻拦说:“天这么黑,又下着大雪,路不好走,等一会儿天亮了再去也不迟嘛!”他对老伴说:“人家痛得要命,过一小时如同一年,病人多么盼望我早点去。”说着便冒雪前往,及时为患者解除了痛苦,患者含着热泪连连道谢。对那些路途遥远、当天回不去的患者,还要招待食宿,老董一直坚持不收分文。 黄岩市溪头乡中岙村83岁老人解小波,尿痛尿频两年之久,病情日益加重,非常痛苦。他从邻县慕名赶到老董家求医,吃住在他家。老董待他如家人,为他煎药,扶他大小便,在老董的精心治疗下,老翁解除了病痛,对老董感激不尽。 为了让山区人民看病尽量少花钱,或不花钱,减轻病人家庭经济负担。几年来,董振民同志翻阅了大量的医学杂志和中草药书籍,收集了上百条民间秘方,两本笔记本记得满满的。山区是中草药的天然宝库,他翻山越岭收集草药标本,掌握其生长的特性、分布的地段、采集的时节,样样记录在案。近年来,他大胆地用中草药为病人治病,收到很好的效果。乳腺炎是农村妇女常见病,他介绍用黄花菜根加冰片捣烂敷在乳房上,一日数次。很多人用此方法治疗,数日即愈。占家岙村有一妇女叫朱冬花,经常胸闷塞,咽喉似有东西,但咽之不下,吐之不出,自感异常不舒。经服老董开的中药四剂就好了,至今未复发。又如用蛋黄治小儿湿疹、杉树皮剪剂治漆疮等,治好了不少患者。同时他还学会了妇科、针灸、接骨等医术,从而使自己的医疗技术更加适应山区人民的需要。 7年来,数以万计的病人在他亲自医治下或经用他的处方身体得到康复,不少病人从厄运中逃脱。桥下村妇女李翠香,腹痛、呕吐,不能进食又大便不通,病情很重。老董凭着他多年的临床经验确诊是肠梗阻,当即动员其家属将病人送地区医院做手术。开始,病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加上山区交通不便,不愿去地区医院。老董一方面反复向病人家属讲明这样的手术在区、乡医院难以完成,而且时间紧迫。另一方面积极帮助病人筹借医药费,联系交通工具。他的言行打动了病人的心。病人来到地区医院开刀后,发现肠子已烂了一大截,医院里说再晚几天就要送命了。病人李翠香治愈后,感激万分,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命是老董给捡回来的。双港区有个16岁的姑娘,6岁开始患间隙性神经病,头脑反映迟钝,经老董的检查诊断和药物治疗,姑娘的病治愈了。至今有3年多了,现在精神很好,成了绣花女。陈步岙村妇女董小冬妹,结婚8年,尚未生育,夫妇俩非常焦急,到处求医。经老董检查,询问病史,对症治疗后,又经医院检查,不久即怀孕,夫妇俩很高兴。由于老董默默无闻地奉献,使多少个病人解除了痛苦,给多少个家庭带来欢乐和希望,山区人民从心底里感激他,崇敬他。 实践使老董深刻体会到,仅他一个人的努力,力量总是有限的。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的医疗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了尽快改变山村缺医少药的面貌,他主动建议亲自主持,开办了一期由8名卫生员参加的培训班。他向学员讲的第一课就是医生的职业道德,如何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争做一个具有高尚医德的人民医生。老董语重心长,句句在理,给学员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他毫不保留地传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向他们介绍了农村常见病的诊断技术和用药方法。近年来,这些卫生员在老董的精心培养下,他们在农村医疗卫生防疫等工作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董振民同志的模范行动,得到市、区、乡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他连续7年被评为市离休干部先进个人,1988年被市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9年荣获全国、浙江省“老有所为精英奖”,1990年被地区评为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和奖励。他的先进事迹,也曾在省报及台州日报上报道。在荣誉面前,他从不自满,反而更加谦虚谨慎。原工作单位多次邀请他回去帮助工作;驻临海军417医院也曾多次聘请他去当大夫,给他优遇;当地供销社邀请他工作拟付给他每月百来元卡老董都一一婉言谢绝。他说:“当地老百姓舍不得我也离不开他们。山里人喜欢我,尊敬我,这就是对大报偿。”的确,离休后,7年多来,老董和山区人了深厚的情谊,真是难舍难分。 一个共产党员、一个老同志,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价值?董振民同志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他的人生价值多么值得我们去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