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 老干部工作 双先表彰会

分享
                  

【先进个人】长征路上不停息 一心一意为人民——记江西省卫生厅离休干部邓子华

2014-11-12 17:17|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1297| 评论: 0

分享到:

   邓子华同志1983年离休以后,曾光荣地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离休干部先进个人,获全国和江西省“老有所为精英奖”,连续3年荣获省直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称号。

这位年逾古稀的老红军,曾是抗战期间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5年的保健医生。他踏着坚实的脚步,用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精神,义在新的长征路上,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脚印。

铭记周总理的教诲

    8年来,他用实际行动响亮地回答:人离休了,思想不能离休;岗位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情况变了,共产党员的本色、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不能变。在1939-1945年的6年里,邓子华作为保健医生,伴随在周总理身边,总理就是楷模。他时刻铭记着总理的教诲:“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把它作为一生的座右铭。    

    8年来,邓老的学习日程表,依旧安排得满满当当。读马列主义著作,看报纸,分析当前形势,掌握党的方针政策,这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学习任务。邓老常说:“马列主义理论常学常新,只有学习才能更新知识,紧跟形势,才能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还身体力行,配合廉政教育,为厅机关全体党员干部上党课,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正由于他持之以恒坚持学习马列著作和政治理论,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邓老表现出了一位老红军敏锐的政治眼光和鲜明的立场。他天天听中央广播,密切注意事态的发展,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当他发现身边的一些青年人听美国之音时,他竭力劝阻:“要相信党中央,美国佬的听不得!”还再三叮嘱他们不要盲从,不要轻信,要很好地思考问题。当邓老得知他的一位在南昌读大学的远房亲戚,由于不明真相,被卷入了当时的“空校”活动后,他耐心细致地做这位亲戚的思想工作,用自己大半辈子的经历向他阐明一条真理:只有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在邓老的教育下,那位大学生很快返校复课了。在厅党组的教育和他的影响下,省直卫生系统没有一人上街游行。在厅机关全体离退休干部座谈会上,邓子华同志结合自己的经历痛斥了暴乱分子的罪恶阴谋,并表示:“一定要保持革命晚节,为人民奉献晚霞。”

长征路上不歇脚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邓老虽已退下来了,但他的一颗心仍挂在江西卫生事业上。他说:不谋其政,当当新领导班子的参谋,提点建议,力所能及的做点工作总还是可以的。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城乡普遍富裕了,为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老区却仍发展缓慢,他决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老区。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合理化建议,邓老又开始了他新的长征。8年来,他轻车简从,足迹遍及赣南老区16个县、市,还深入鄱阳湖区的波阳、进贤、余江、余于等地,行程5000余里,对老区的卫生事业,对湖区的血防工作进行专题调查,广泛听取干部群众以及各类卫生人员的意见,共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写出了20余篇调查报告和专题材料,送交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    

   从调查中他了解到,医疗卫生部门的收费标准太低,入不敷出,各级医院越办越穷。据1984年调查,省级医院——江西医院亏损即达146.1万元;县级医院,乡级卫生院也都有亏损。据统计,全省医疗卫生部门一年亏损共达7000余万元。这样下去,各级医院都将难以维持。邓老在《对改革当前医疗收费制度的建议》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了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收费标准,改革收费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医院赔本问题的建议,引起了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江西开始了医疗收费制度的改革。    

   血吸虫病的防治是江西省卫生防病的一项重要任务,鄱阳湖区的血防工作任务至今仍很艰巨。邓老曾先后几次到鄱阳湖畔的波阳、余干、进贤等县考察。1986年他再次到进贤调查了解情况,提出了血防机构不宜撤销的建议,被省委、省政府采纳。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十年内乱遭到了摧残、破坏。现状如何?在恢复和发展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1986年和1988年,他先后深入江西中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清江县中医院、樟树中药厂等单位作过多次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着中医机构规模小,房屋破旧,不能适应中医事业的发展和群众需要。邓老就这些问题写了调查报告,呼吁为中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省政府的重视。    

   赣州市人民医院是赣南地区的一所大型医院,附近县、乡、村的病人在医院门口排长队也难住进医院,有的只好又拖着病体返回故里。为缓解住院难的问题,1985年赣州市人民医院计划再建一栋住院部,因经费没有着落,房子一直建不起来。邓老在赣州调查期间,目睹了这一情景,很着急,他趁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机,带着老区人民的嘱托,同赣州地区的代表一道积极向卫生部和国家计委反映情况,请求支持,情深意切,感人肺腑。领导同志对此分外关注,很快下拨了基建补助资金40万元,解决了这一燃眉之急。    

  在调查中,当邓老碰到山村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时,积极帮助想办法解决。如:1986年2月到兴国县一个山村访问调查,发现该村多数农户已安装了电灯,而另一个山村的几户人家,因无钱架线,仍用小油灯。这件事深深触动了邓老的心,十分难受,“老区人民真是太苦了!”他向干部们了解到所需款额后,便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350元钱交给村干部,叮嘱他们一定要把这几户人家的电灯安装好。小山村终于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村民们发自内心地感激邓老。1987年1月,邓老回到了老家兴国县旺口村。旺口村住处分散,小学生到学校上课极不方便,除了高年级学生住在危房以外,其余学生每天都要走20多里路,许多孩子因此辍学。为此,学校发动群众集资修好危房,扩建校舍,边集资边动工。邓老到村里时,所集资金已经用完,但扩建校舍还没完工,差额约3000元。邓老清楚,客家人有重视教育的好传统,这次集资办教育使他倍感欣慰,家乡父老对后代教育如此重视,现又陷入停工待料,说明是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他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多年节省下来的两千元钱捐助给学校,同时又向县、乡、政府反映,争取多方支持。当学校领导接到邓老的捐款时,激动地说:“决不辜负您老的期望,我们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祖国有用的人才。”

永葆老红军的本色

    认识邓子华同志的人都说:“邓老可亲可敬,乐于助人。”1989年江西有些地区,如余江、宜春等地发生历史上少见的洪涝灾害。购买保值公债及捐款捐物支援灾区的通知刚下达,邓老便闻讯赶到卫生厅老干部处,立即交款1000元购买公债,随后主动为灾区人民捐钱、捐粮票、捐衣物。在邓老的带动下,老干部处全体同志和离休干部也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区,踊跃购买公债,超额完成应购任务的60%。1990年亚运会前夕,邓老主动向亚运会捐款100元。此外,邓子华同志还曾为江西省少儿活动中心、江西省残疾人运动会筹捐过款。    

   别看邓老对别人宽宏大量,慷慨大方,对自己却要求严格,不愿多花国家一分钱。邓老每次下去都拒绝当地政府、部门、单位请吃饭,住宿也是选便宜的。1989年卫生厅领导派两个人送邓老到上海看病,到了上海,乘出租车去医院需要35元钱,按他的级别费用本来可以报销,可邓老不肯坐。为了节省国家开支,这位古稀老人硬是花两角钱去挤公共汽车。晚上,他坚持不住宾馆,挤进了上海医科大学招待所4人间的普通客房。    

   邓老离休后,还承担了一些社会工作,每项工作他都积极参与,尽力做好。他作为江西省防痨协会名誉理事长,经常不顾自己年老体衰,冒着染上结核病的危险,深入结核病高发区,一丝不苟地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为把自己大半辈子在预防医学方面的经验直接造福人民,邓老担任了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编委会委员,江西省卫生经济学会顾问。除在卫生部门担任工作以外,邓老还担任了省老年基金会秘书长,省老年体协副主席,省直机关老年体协顾问,《中国老年报》理事兼江西省办事处主任等。这些社会工作本都有劳务费,可邓老却一分钱也不收。    

   像上面的“小事”,俯拾即是,不胜枚举。但一滴水见太阳的光辉,偶然中寓必然,平凡中寓不平凡。邓子华同志艰苦朴素,廉洁自律,时时处处不忘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时时处处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邓老说:“我虽然早已离休,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永远做到思想不离休,活到老,学到老,为振兴江西,为祖国腾飞,做出新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