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连波同志是建瓯县林委离休干部。离休后,他主动申请到“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管理所”当义务管理员,为调查和保护这片森林资源做出了出色的贡献:1984年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1986年11月出席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会议,被林业部授予“自然保护区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万木林中一颗星 万木林方圆2800亩,地处穷乡僻壤,条件恶劣,一直没有人愿意去那里工作。从1973年定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起,仅雇4个农民看护。1982年,老耿离休了。20多年的林业生涯,他与森林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实现为发展林业贡献出毕生精力的宿愿,探索万木林的奥秘,他自愿向组织申请到万木林安家落户,当自然保护区义务管理员。 到万木林去工作困难是很多的。首先是家庭的阻力。当老耿告诉老伴要去万木林工作时,老伴说:“你要去自个去,我是不去的。我跟你受了那么多的苦,如今生活刚好一点,你又要叫我跟你去受罪。你要真去,俺就回河南老家。”然而,老耿为了早日揭开万木林的奥秘,不顾左肺萎缩等多种疾病,一个人来到万木林。他说:与其躺在医院等死,还不如大干一场。 其次是生活上的困难。在万木林,住的是四处漏雨的干打垒屋,吃的菜是豆酱、酸菜、酱油,蚊虫多,常咬得他手脚肿烂;潮湿,使得他肩关节发炎;有各种毒蛇,时时都有被咬伤亡的危险。 再次是要查清万木林的“家底”,需要丰富的知识。为了真正取得进入“绿色王国的护照”,他每天挤出四五个小时,自学了《造林学》、《植物学》、《树木学》、《森林生态学》、《自然保护区管理学》等大专课程。为了方便阅读外文资料,尽快捕捉国外林业信息,他自学了英、日、拉丁文三门外语。现在已能翻译英文科技资料。到目前,已发表《珍稀树种沉水樟》等论文30多篇,翻译发表了20多篇国外林业科技资料,系统介绍万木林的专著也已成稿等待出版。 为支持老耿的工作,耿连波的老伴,在老耿进山半年后也主动去做后勤。林业技校毕业的女儿也到万木林当助手,县局还陆续为老耿配了5名助手。 几年来,耿连波带着助手们上山下山,早出晚归;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在上海师范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的支持下,成功地完成了对万木林自然资源的详细调查。现已查明林内有种子植物1234种,其中木本植物530多种,约占福建树种的一半,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观光木、沉水樟、闽鄂山茶、福建含笑等10多种。近几年,还有不少重要的新发现:网脉野桐,过去国内尚无记录;黑点黄钩蛾、褐角比钩蛾两个昆虫,属国内新记录;同时还有一个新种——万木通泉草。在万木林新建的科研教学大楼里,陈列着耿连波和助手们采制的植物标本2.2万份,昆虫标本4000份,鸟类兽类标本160多种、500多个,还制作一套万木林动、植物幻灯片和录像带。这些精美、逼真的标本象万木林一样令专家们心醉神迷。参观、访问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接连不断,他们对这里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1989年9月21日,日本专家泉芳在参观后留言:“在福建的深山沟,有这样一个地方能采集这么多的、这样好的、贵重的标本,我做梦也没想到。这对世界的文化将是很大的贡献。”1990年10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荷兰专家德曼先生参观后说:“尊敬的耿先生,我非常愉快地参观了你的宝贵的自然保护区。的确,你已经发展了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的自然遗产,我衷心地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生和其他青年继续到这个保护区来,以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是为了人类的利益。”1990年 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韩群力在留言簿上写道:“尊敬的耿先生及保护区的同事们,我们非常高兴能有机会访问你们的保护区,你们数年持续不懈地努力,为保护先人所留下的宝贵自然遗产,为促进生物、生态科学的发展,为培养新的一代接班人,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希望您能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取得更大的成功。”这些留言的题辞是对老耿和助手们最好的评价。 在无硝烟的战场上 耿连波同志无私奉献、忘我劳动的精神得到党和上级的好评,得到人民群众的钦佩和尊敬,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从老耿身上得到深刻的教育。为关心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凡有单位、学校请他去做报告,他必去;凡有到万木林来参观,他必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雷锋精神,宣传自己为什么会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什么会不图安逸,扎根万木林。1983年以来,他先后到过福建林学院、南平地委党校、南平林校、三明林校、建瓯县许多小学做报告。1986年到林业部参加全国自然保护区表彰会,林业部领导听了老耿发言后,请他留下,专场为林业部的青年团干部做一场报告,并录了音。1988年老耿还接到河南、浙江、黑龙江等省林业厅的邀请。后因工作较忙只到河南省林业厅做了两场报告,河南林业系统开展了学习“连波精神”活动。 现在老耿同志是建瓯一中、建阳一中、房道中学、建瓯东方红小学、实验小学的校外德育辅导员,“万木林”也被建瓯一中、建瓯东方红小学定为德育基地。 1986年老耿参加全省林业职工谈思想报告团,前往本省各地做报告。场场报告,都有青年主动与老耿来信交朋友,谈思想、谈工作,要求老耿帮助。 1986年,顺昌一位女青年来信说:我在接触您以前,有个错误的想法,认为共产‘党的干部都是自私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我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剥削阶级的话,我是悲观的。听了您的报告以后,思想转变了,觉得党的干部中还是有不为己、不为名、不为利的人,如果党的干部都象您这样,四化很快就会实现的。我是个刚起步的青年,需要象您这样的老同志做为精神支柱,请收下我这个学生吧!后来,这位女青年经常与老耿通信,还专程到万木林参观,这位女青年进步很快,1987年6月份就光荣地入党了。 1986年5月份三明林校一位男学生来信说:“我听了您的报告非常受感动,我哭了,您的坎坷经历确实感人,但是,您的坎坷生活已经过去了,我的坎坷生活刚刚开始,我准备了此一生。”接到信后,老耿火速回信鼓励他,向他讲明人生的价值,并询问他的情况,、希望交个朋友,请他暑假到万木林来。通过书信来往,了解到他是沙县一农民的孩子、考上了三明林校自费生(每学期交500元学费)。‘全家只有母亲一人支持他上学,入学三个月后,母亲不幸病故,对象接着又吹了。他由于受到双重的打击而想轻生。老耿为了更好地帮助他,邮20元路费给他。放假后他来到万木林,住了40多天,在老耿家吃、住,老耿视他同亲生儿子。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他愉快地去上学了。为了帮助他减轻在校的生活困难,老耿还给了他100元,又将他的情况详细汇报给省林业厅。省厅后来通知学校,不收他的学费,让他努力读书。这位青年很争气,毕业后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并成长为林业战线上的一名骨干。 新的征程 经过10年的努力,耿连波揭开了万木林的奥秘,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他并不满足,还在为开发、利用万木林而孜孜不倦地探索。万木林保护区是事业单位,经费困难,事事得向国家伸手。老耿想,在保护、建设万木林中,能不能改变眼睛向上为眼睛向下?变向上伸手为自己动手?探索出一条以开发利用“养”保护、建设万木林的艰苦创业之路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自力更生方面有了开端。近几年老耿带领助手们办了三件事:一是利用实验区的部分荒山荒地种下了2800株柑桔,1990年收成1万多斤,估计1991年可收6万多斤。二是搞了植物标本园。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已集中了珍贵树种和主要用林树种100多种。三是搞了一个竹类标本园,已栽种珍稀竹类十几种。 老耿同志今年已67岁了,在万木林整整工作了10年。10年来,他没有多拿国家一分报酬。有位老战友多次劝他夫妇到厦门一个林场去工作,除工资外,每月补贴200元,然而都被老耿谢绝了。古人云:爱到深处无怨忧。老耿爱万木林,他爱得无怨、无忧、无愧、无悔。按老耿同志的话说:“我是在生理上承认老,在精神上不服老,相信自己还能为四化建设做点什么,也要求自己应该为四化建设做点什么。凭着自己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凭着自己的志气,一定要在万木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