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南疆云南省城昆明市内,由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教育学院、西南林业学院、昆明工学院、昆明医学院、云南工学院、云南中医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17所高等院校的离、退休老干部、老专家、老教授和少数在职专家、教授所组建的“云南省高教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高教老年科协”),于1988年1月成立,现有会员570多人,其中,90%以上的会员,是退居二、三线的老干部、老专家、老教授。他们长期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是一个学科门类较全、人才荟萃的社会学术团体。三年多来,“高教老年科协”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顼基本原则,发挥自身的技术、知识、人才密集的优势,为发展教育、科技兴滇、经济振兴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受到社会的好评。同时,也为退居二、三线的老干部、老专家、老教授开创一条“老有所为”,继续发挥作用的新路子。 科技兴滇 振兴教育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各行各业都要支援农业。“高教老年科协”一经成立,就把“科技兴滇,振兴云南经济”作为自己的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1988年7月,协会组织了37位老专家奔赴接近老山前线的壮族、苗族自治州所在地文山县城内,开办了杂交水稻育苗、土壤分析、果树嫁接等十个专业短期培训班。七八月的文山县城,正处盛夏,气候炎热,老专家们不辞辛苦,冒着酷暑,圆满地完成了培训任务。 1989年5月,协会又请离休干部马荣同志,为昆明郊县养猪专业户和农民办了两个科学养猪培训班,学员98人。马荣同志把多年的科学养猪经验和猪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方法,毫无保留地向农民讲授,并在自己办的养猪试验基地上,作现场指导,让学员们实地操作和学习,学员们十分满意。 1990年4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派人到“高教老年科协”请求火速支援,说他们从福建引进的7000多亩、64万株柑桔树苗,遭受了“虫害”,已奄奄待毙,快要枯死了!协会急群众之所急,立即请了会员、果木专家李永清副教授去协助“灭虫”。他下去后,迅即奔赴果园察看,发现并非病虫害所致,而是栽培技术不得法。李副教授花了6天时间,给当地农科干部、果农讲解柑桔的栽培方法,又到果园实地指导,采取补救措施,使果树重新恢复了生机,避免了损失。此事受到富宁县干部、群众的赞扬,县领导还来电表示感谢。 1990年5月,协会与省科委、省科协、文山州广南县协商决定,由“高教老年科协”邀请老专家、老教授37人,州县派出科技人员20余人,共同组成了50余人的“科技兴农讲学团”,对该县专业技术人员、基层干部、科技户、专业户进行培训。县政府为此发出二、三号文件,在全县掀起学科学、用科学、技术大练兵的群众性学习活动。科技兴农讲学团在半年的时间内,共办了84个班,开了22项实用技术课(科学养猪、养禽及疾病防治,增产菌和生根粉施用技术,优质烤烟规范化栽培与烘烤技术,蔬菜栽培技术,杂交稻制种、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水果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与保鲜技术,生物统计,沼气、节能灶技术,钟表修理技术,采矿技术,生态农业与经济发展战略等),共培训学员5000多人。 老专家、老教授们,不顾年高体弱,不怕山高路遥,不怕山寨没有电灯,不怕蚊虫叮咬,不怕老鼠吵闹,风里来,雨里去。在缺水的地方,为节约用水,减轻群众担水劳苦,不洗澡,就连洗脸水也省着用,饮水省着喝。行车遢上大雨,车轮陷入泥塘,便卷起裤脚撑着雨伞,赶往上课地点。广大干部、群众吃过科学种田的甜头,科技兴农讲学团的到来,使他们喜出望外,四处奔走相告,把科技兴农讲学团当作财神爷。 广南县适宜种烟草,由于技术力量跟不上(全县只有一名烟草方面的中专生),烤烟生产曾一度滑坡。协会请了一流的烟草专家、省烟科所副研究员冉邦定同志去讲课。他一下车,就被10多人“劫”走了。他先后为主产调区和全县烤烟辅导员办了几期优质烤烟规范化栽培和烘烤技术培训班,听课学员场场爆满,有冒着大雨,走了70多公里路自费食宿来学习的,有辗转几个点,跟踪追击,连续听课的。在沙湾办班时,冉老师发现烟草蚜虫多,封顶不及时,便立即提出意见,进行实际指导,使烟叶茁壮成长。在办畜禽饲养及疾病防治班时,很多农村妇女不请自到,有的还背着孩子来听课,教室坐不下,就坐在走道上“耍赖”,并说:“家里养猪、养鸡全靠我们妇女,不让我们听怎么行!”云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兽医专家杨洪生教授与卢明芬讲师是主讲新法养猪的,白天讲课,晚上为学员放映科学养猪录相教学片,手把手教学员做猪、鸡的阉割术,还到村寨农民家里,教农民作阉割术,大家反映说:“过去我们没人教,请人教要交100元钱,这次杨教授不但无偿教会我们阉割术,还提供手术工具,这种高尚精神,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广南石山农场有500多职工,每户职工每年平均养猪两头,要上山砍柴来煮猪食,听了科学养猪后,全场改熟食喂养为生食喂养,不仅提高了养猪效益,而且还保护了森林,生物专家、退休女教授吴少萍同志,给广南城关镇周围四个乡村的农民讲授微肥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使农民认识到微肥对增产粮食的重要作用。增产菌和生根粉是列为国家的推广项目,成本低,效益高,增产效果显著。科技兴农讲学团请省推广站的冷惠兰农艺师和宜良县科委主任田明减高级农艺师去传经送宝,群众反映很好。八宝镇过去很少用增产菌,听课后知道增产菌是个宝,镇农科站的增产菌被抢购一空,要求省里有关部门增加供货。宝月关乡火麻地村,有73户人家,有64亩水淹地,从1952年以来,年年不产粮,年年靠吃返销粮。冷惠兰农艺师与当地农科人员资金龙同志一起,在这块水淹地上推广早地麦栽种成功,最高亩产达到513斤,增产两万多斤粮食,使该村从此不再吃返销粮。 科技兴农讲学团在广南县城,还利用赶集日,摆了40多个科技咨询服务摊点。摊点上有挂图、标本,有售科技书刊、农药、化肥、良种、花卉的,有为猪、鸡打防疫针的,有为群众看病的,等等。在专家、教授挂牌的摊点上,别开生面地写有“蔬、果、苹、桃、梨、柑桔,果菜专家等问题”,“杂交稻优势高,制种、高产专家教”、“猪、鸡、鸭禽有疾病,请到这里来询问”,“广南矿产是个宝,采矿专家来到了”,“增产技术教和传,增产菌老师在现场”等诙谐有趣的对联,来咨询的群众络绎不绝,十分踊跃。在采矿专家周君才教授的摊点前,不少人还带有矿石标本,请专家鉴别,并盛情邀请专家到矿点作现场指导。周教授热情接待群众,一一解答各种问题。其中,对冰洲石的鉴别和采掘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周教授说,冰洲石是一种稀有贵重的矿产,是使用在导弹头上的,经精加工后的高质量的冰洲石,一公斤其价值就达万元以上,要保护好这种稀有矿石资源,在采掘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破损。周教授年过七十,不辞辛苦到各矿点采样,作现场指导,为发展广南采矿事业,被县政府聘为采矿顾问。高级兽医师许应忠老师还没有听完询问者讲完猪突然死亡的过程,就一语道破说:“是喂青绿饲料煮法不当,造成食物中毒死亡的。”使询问者五体投地,惊呼:“老师是神仙,说的太准、太对了。”总计起来,这次“科技街”为群众咨询服务13700多人次,测血压697人,查视力色盲者240人,吃防疫传染病大锅药653人,还售出各种农药和科技书刊。 1991年初,协会与省科委星火办协同,为完成云南两大支柱产业,组织了11位老专家、老教授在玉溪、开远两地分别举办了优质烤烟规范化栽培与烘烤技术和高产甘蔗技术师资培训班,学员是来自全省各主要烤烟、甘蔗产区的技术骨干共150多人,这些专家、教授还编写了有关这方面的教材,共约20多万字。 教育为本 灵活办学 协会的优势是:拥有一批长期在高等院校担任领导工作的老干部和一大批长期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老专家老教授。办教育可谓轻车熟路。 1988年协会成立了电大工作站,三年来共招大专班15个,学生740人;中专班8个,学生370多人,设有英语、中文、文秘、财会、财税、审计、家电等专业。其中财会、家电两专业的3个扶贫班150人,是面向全省60个边疆民族贫困县招生入学的。现已有7个班260人毕业,他们绝大多数已走上工作岗位。 1990年办了金融、工业会计、商业会计3个专业的大专自学考试10个辅导班,学生818人。此外,还举办了中专、高考10个补习班,学生840多人。 以上共计43个班,学生2900多人,这相当于一所中等规模的普通高等院校所承担的任务。协会没有要国家一分钱,而是按规定收取比一般院校自费生低的学费,以学养学。 为适应机关、厂矿、企事业等单位培训人才的需要,为省邮电局、省建设银行及部分厂矿、地、县办了英语、财会、化学分析、食品检验等18个短期培训班,学员2000多人。 在办学活动中,凡是协会会员能承担的工作和课程,“高教老年科协”尽量地安排会员担任。几年来,先后共聘请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共计300余人,大多数是协会会员。每个教学班都配备了专职班主任,这些班主任绝大多数都是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担任,他们整天不离开工作岗位,早上催学生起床,晚上学生就寝后才离去。他们苦口婆心地教诲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学生生病,他们亲自送学生到医院就诊,并从家里做好病号饭送给学生。甚至发教材,卖饭菜票,他们都管、都做。 调查研究 咨询参谋 1988年下半年,“高教老年科协”受省科协的委托,在协会理事长、离休干部王平曾同志(云南教育学院原院长)、副理事长离休干部吴道源同志(云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副理事长于仪教授(云南工学院原院长)、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程家枢教授等同志带领下,组织了老干部、老专家、老教授40多人,分为3个课题小组,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存在问题,进行了半年的调查研究。老干部、老专家、老教授们,不辞辛苦地到各有关部门,收集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和历年来的统计数字,对有关情况和数据,进行了反复的分析研究,召开了多次座谈讨论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到地州和基层进行了典型抽样调查,各课题组对所承担的问题,又进行反复论证。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云南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云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的思考》、《关于教育投资与办学效益》三篇文章。协会又多次召开常务理事会,进行认真的讨论,写出了《关于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几点建议》一文(以上四篇文章已刊于《云南学会工作>)。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省科协于1989年1月5日,在省科技官召开了“云南省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战略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既有我省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又有各大专院校现任领导及教育工作者,还有省委组织部、省科委、省教育厅、省劳动厅、省科干局、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云南日报、光明日报、云南科技报及云南教育报等报刊的记者也参加了会议,协会顾问和常务理事大都参加了会议并发了言。老专家老教授们,就如何把教育放在首要战略地位,如何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如何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成人教育等问题,如何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尽快成立云南教育委员会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主管教育工作的副省长陈立英同志到会听取了与会同志的意见并讲了话。“高教老年科协”理事长王平曾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要激发我们抓教育的紧迫感、危机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这批老教育工作者,一生都相信‘教育之树长青’,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我们‘高教老年科协’的老干部、老专家、老教授,虽已退居二、三线,但仍抱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情,愿为云南的教育事业再作贡献,积极参与研究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向政府及各部门献计献策。” 老干部、老专家、老教授们一致认为,要把教育看作是第一战略产业,把发展教育提到首要的战略地位,以教育作为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以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生产的决定因素。要克服把教育看作非生产性消费事业和福利事业。要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协同地制定云南省到2000年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中长期发展纲要。要集中全省物力、财力,千方百计地,一保吃饭,二保教育,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不因领导人的变更而终止执行。建议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把“教育立省,科技兴滇”定为促使我省经济社会进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战略思想、工作方针政策指导。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