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独家报道 查看内容

民间最古老的rap说唱:哈拉虎

2011-10-31 12:49|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2718| 评论: 0|原作者: 王慧娟|来自: 《老干部之家》

摘要: “哈拉虎”是流传在阳信县农村的一种民间乡土演唱艺术,从明朝初年传入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而今会唱“哈拉虎”的却只有不到十人,“哈拉虎”已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头戴老太太式的黑绒布帽子,耳朵上别朵大红花,手拿扇形的带铃铛的牛骨板,口中念念有词,身子扭来扭去的老爷们儿,这场景您是不是似曾相识,好像在秧歌队或者高跷队里见过?今天,我们要说的既不是秧歌也不是高跷,而是“哈拉虎”。“哈拉虎”是流传在阳信县农村的一种民间乡土演唱艺术,从明朝初年传入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而今会唱“哈拉虎”的却只有不到十人,“哈拉虎”已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近日,我们有幸到“哈拉虎”的流传地阳信县流坡乌镇的前菅村拜访了几位“哈拉虎”老艺人。

 

“你们怎么才来?”

因为路远,家刊记者直到中午头才赶到前菅村。一见面这些“哈拉虎”老艺人就拉着我们“抱怨”上了:你们怎么才来呀,我们都等了一个上午了!

看到我们来了,菅兴水老人突然想到自己的行头还放在家里,着急上火地要回家去取行头,扭头就跑走了。其他几位老人没说几句话,就迫不及待地要给我们来上一段:

“千载万古稀,馋嘴的夫人甚出奇,不怕花钱买嘴吃。千古圣贤咱不表,听俺表表馋大嫂,家住山东济宁州,好吃懒做天下少。手又拙,嘴倒巧,离了腥水吃不饱,忽听那边卖啥来,慌慌张张往外跑。馋人到街前,一五一十大花钱,抬头看见烧牛肉,嘴里发馋实难受,家中无钱买,还有三升大黄豆,浅蓝花布六尺六,裁条裤子也不够,干脆多换几斤肉,蘸着葱蒜吃个够……”

分明的节奏,有趣的故事,加上老艺人滑稽生动的表演,让人看了忍俊不禁,那么哈拉虎到底是啥呢?

 

“哈拉虎”是啥?就是咱现如今的说唱:Rap

前菅村的村民姓“菅”的多,菅兴水是,菅洪志也是。目前,菅洪志老人在村里负责收集整理“哈拉虎”的唱词。菅洪志今年78岁了,他身子板很硬朗,就是有些眼花耳聋,虽然带着助听器也听不太清楚我们问的是什么,但他自己倒是能很有条理把“哈拉虎”的由来,发展历史等情况介绍得很详细。

“哈拉虎”这个名字是因其伴奏乐器而得名的。因阳信有传统的宰杀牛的传统,盛产牛骨,所以其伴奏乐器就地取材,多为牛骨制成,所以“哈拉虎”也叫牛骨子戏。骨头上拴几个铃铛,拿在他们手里就成了乐器。还有的乐器是用木头做成的,当中分六个格,中间穿嵌铜钱,摇动时铜钱击打木板发出“哈拉,哈拉”的响声。

“哈拉虎”这种曲艺表演说白了就和咱们现如今明星歌手们喜爱的说唱:Rap一个样。只不过现在的说唱表演,演员都喜欢耍帅,而“哈拉虎”演员扮演的都是丑角,他们追求语言动作的滑稽幽默。“哈拉虎”演唱内容以民间传说为主,对白唱腔贴近农村生活实际,语言质朴,通俗易懂,有较强的叙述性和诙谐性、讽刺性,表演时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启迪。如上文中提到的《馋大嫂》片段,诙谐生动,引人入胜。另外,“哈拉虎”表演的化妆道具都很随意而且充满喜感:用牙膏涂个大白脸,用黑鞋油刷眉毛,蘸着印泥打腮红,甚至抹点锅底灰也能上场。

 

                    当年,“哈拉虎”演出前要探马开道,后要大鼓压轴

据菅洪志老人介绍说,“哈拉虎”是由菅姓家族的第三世祖,当时的举人菅僩,于明朝永乐六年,即公元1409年传入流坡坞前菅村的。

菅洪志老人说“哈拉虎”最兴盛的时期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那时候他才八九岁。当时,前菅村有很多人爱好哈拉虎。不管是姓菅的,姓张的,还是姓赵的,年纪大的还是年纪轻的,会唱的就唱,不会唱的打扮好跟着扭也行。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允许妇女唱“哈拉虎”,所以“傻老婆”、“小媳妇”等角色都是男扮女装的。年少的菅洪志不唱“哈拉虎”,但是喜欢看。无论演出队到哪去表演,他都一定跟着去。当时“哈拉虎”出去演出的场面很宏大,如今老人说起来还是掩饰不住的兴奋:当时出去演出都是前有探马开道,后有牲口拉着六面大鼓压轴,鼓声震天,“哈拉虎”艺人走在队伍的中间,浩浩荡荡几十口子人的队伍,很是壮观。那时阳信还没有被解放,在流坡乌镇上还有日本鬼子的炮楼和汉奸的据点。前菅村的“哈拉虎”表演队还曾受日本人的命令被迫前去表演过。

 

“哈拉虎”被贴上“唱门儿”的标签,逐渐走向衰落

但是,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阳信县城解放后,“哈拉虎”就开始走向衰落了。当时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前菅村的“哈拉虎”艺人往北去都不用带盘缠,饿了、渴了、天黑了,只要拿出牛骨板,“哈拉哈拉”唱上一阵,就有人招呼他们吃喝及落脚。这也被当地人称为“唱门儿”或“要饭吃”的表演。当地人逐渐地觉得“哈拉虎”这种打哈哈,逗乐的表演方式登不了大雅之堂。学习“哈拉虎”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哈拉虎”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前菅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解放初期,前菅村是冀鲁边区的政治交界处,归山东省阳信县与河北省庆云县两处共管。在当地人觉得“哈拉虎”难登大雅之堂的同时,唱河北梆子大戏被更多地重视起来。逢年过节地都鼓励唱河北梆子,“哈拉虎”自然就被压制了下来。到了六十年代,逢年过节再到阳信县城去参加汇演的“哈拉虎”艺人就只剩下两个人了。谈到此处,我们明显看到了老人们神情中的落寞与无奈。

菅洪志老人是在2006年接到村两委的“任命”,开始整理“哈拉虎”唱词的。而此时,会唱很多曲目的“哈拉虎”老艺人已相继去世了不少,剩下会唱的没几个人了。目前会唱曲目最多的是73岁的菅兴水老人,但他能完整地唱下来的也只有《馋大嫂》和《鸳鸯嫁老雕》这两首了。所以,菅洪志老人所能整理出来的“哈拉虎”传统剧目也就是这两出。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无法再追回来了,菅洪志老人又在创新上下了一番功夫,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以及百姓的生活状态创作了三首哈拉虎创新曲目:《夕阳红》《美好未来早实现》和《长乐寿自高》。

然而,菅洪志老人的“哈拉虎”创新曲目在这些“哈拉虎”老人中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从《馋大嫂》那种讽刺性的民间传说故事,变成了《夕阳红》这样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内容,“哈拉虎”还是原来的那个味儿吗?一种民间曲艺表演,到底是它的表演形式更重要,还是它的表演内容更重要呢?这问题在其濒临失传的情况下讨论是很难抉择出一个正确答案的。

如今,唯一的一点安慰是“哈拉虎”已被收录为滨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只是老艺人的一句“你们怎么才来”至今鸣响在耳际,我们何止是晚了半天,我们一不小心就会迟过他们这辈子。

菅兴水老人是“哈拉虎”表演的主力队员。他回家取行头后匆匆赶来,在门口就要穿衣打扮,说要给我们唱上一段。这是菅兴水老人扮演的“傻老婆”形象,打扮好,他还真就“扭扭捏捏”地表演起来。

菅洪志老人在向记者展示“哈拉虎”的伴奏乐器。

 

“哈拉虎”的伴奏乐器。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