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建国前入党老党员的自述)
老有所为 乐在其中
韩实堂
我叫韩实堂,生于1930年5月,1946年3月入伍,1949年5月入党,1990年10月于昌邑离休。在职时,虽然干了一些工作,但总觉得做得不够。所以,离休后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肯定和鼓励。2010年,被潍坊市委组织部等9部门授予“十大功勋人物”荣誉称号。我觉得,只要能多为党干点工作,心里就高兴,就能增进身心健康。
离休时,昌邑县党史办正在编写县史,多次约我去座谈。我除把知道的史实汇报外,又逐章逐页翻阅了《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23本(每本35万字左右),从中找出了50多处与昌邑有关的革命历史资料。当我逐一反映时,党史办的同志感到很新奇,说:“当时咱光知道外调,不知还有这些材料可查。”在编著《昌邑文化博览》一书时,我主动审阅了两篇文稿,每篇6万多字,共提出了10多处需修改补充的地方。昌邑1949年至1999年50年大事记,共20多万字,我逐一审阅后,修改补充50多处。我所提问题,绝不是信口开河,要害是真实。真实是历史的灵魂。要真实,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就得查资料、找证据。有时为弄清一个问题,就得用两三天的时间,这不仅核实了史实,也使自己加深了记忆、锻炼了脑力。期间,我先后为《昌邑日报》等报刊撰写稿件30多篇、2万多字。这些稿件,既有反映硝烟岁月的,也有反腐倡廉的。由于短小精悍,很受读者欢迎。如1944年冬,柳疃区老官庄村支部书记邓绍周带领民兵活捉了14个匪特,缴获长短枪16支,这在昌邑根据地是一个范例。再如1947年秋,区妇女干部王淑英之妹及其父母被还乡团捉住,还乡团想活埋他们,坑都挖好了。这时,一敌酋看好了王淑英妹妹的长相,想娶其为妻,只要应允,她与父母即可活命。王淑英的妹妹大骂敌人,厉声说:“宁愿和父母一起死,绝不嫁仇敌。”说完跳下坑与父母一起遭敌活埋。我党领导的武装把敌人打跑后,有关党组织根据王淑英妹妹的一贯表现,追认她为中共党员。
历史不能忘,传统教育不能丢。近几年,我撰写出5万多字的回忆文章,都是史、志未涉及到的,这些史实都是我亲历亲闻亲见的,其中一些是较珍贵的资料。如:“战时的县立二小”、“宗旨溶脑中,临死救群众”、“叛徒都无好下场”、“接管济南亲历记”、“回顾四年整党”、“略忆昌邑在三年困难时期”等。市政协《文史资料》从中选取了三部分共2万多字予以刊登。以上史实分别送市档案馆、博物馆保存。除此之外,我还从老同志那里搜集到10多张老照片。这些老照片,既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县委书记、县长、独立营政委,还有1945年秋昌(邑)北县10个区区委书记的合影。当我把这些照片送市博物馆、档案馆珍藏时,他们认为很有历史价值。此外,我还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当地流行、对鼓舞干群斗志发挥很大作用的,现又几乎被淡忘了的18首革命歌曲,如“春天的太阳放彩光”、“悼念左权”、“我们的连长何万祥”等,抄写下来交给档案馆保存。
为什么离休后能有这点作为?源于四点:一是党员的使命。离休只是职务工作告一段落,但党员职责没有结束,必须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生命不息,奉献不止。何况我现在的身体条件还允许,不这样做,那不是与入党时的誓言背道而驰吗?二是史实的感召。六七十年的工作经历让我积累了很多资料,特别是英模的先进事迹。而有些事迹又未被载入史册,我不写出来就觉得心中有愧,写出来,既完成了心愿,又能启迪后人。三是创先争优的激励。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创先争优,我虽已暮年,也不能例外。本此精神,我默默地、自觉地投入了这一活动。四是有为乐更进。我觉得,为公而忙,就活得有意义。哪怕是为党、为社会做了一点点有益的事,我的心情就无比舒畅,这也是我步入老年后笔耕不辍的动力所在。
人逢盛世精神爽。下步,我要积极发挥余热,继续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