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云南】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追忆杨善洲同志

2014-10-31 16:20|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944| 评论: 0|原作者: 陈云平|来自: 云南老干部网

摘要: 有一位老人,退休之后放弃进省城享清福的机会,却义无反顾把“家”搬进荒凉的大山上,胼手胝足,用生命的余热铸就出一个绿色王国,书写了夕阳人生最绚丽的一笔。当老人的名字传遍三迤、感动神州时,他走了,留下了说 ...

有一位老人,退休之后放弃进省城享清福的机会,却义无反顾把搬进荒凉的大山上,胼手胝足,用生命的余热铸就出一个绿色王国,书写了夕阳人生最绚丽的一笔。当老人的名字传遍三迤、感动神州时,他走了,留下了说不尽读不完的感人故事……

这位传奇的老人,就是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一份执着,退休钻进山沟沟

初识杨善洲,是在1996年的春天。

那一次我去保山采访,听说老书记退休后绿化荒山8年已见成效,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重大典型。碰巧330老书记回地委大院来了,我赶去见他。69岁的老书记刚从大亮山下来,脸黝黑,穿一件蓝卡几布中山装,头戴藏青布帽,脚穿一双胶鞋,朴朴实实的一位老人,让人感觉随和亲切。与之握手,布满老茧的手掌厚实而温暖。一个下午,交谈甚欢。我问他:您老当时为什么就选在大亮山植树造林?他答:在职期间,我就看准了大亮山这块地,老百姓滥砍滥伐,留下3万多亩的荒山和火烧山。退休了,趁自己还有点力量,我要进山造林,搞几万亩林子,为后人造福。

到了大亮山,走进老书记住的油毛毡房时,我的心里一阵震撼,这是一间多么简陋的寒舍呀!又矮又湿,四处漏风露雨,一张简易的木板床,床边有几样零星的生活用品,这就是屋里的全部家当。对于大家关切的询问,老书记一笑而过:住惯了,没什么。

1998年,在全省第一次老干部双先表彰会上,又见老书记,还是那一身淳朴的衣着,只是脚上换了双皮鞋。他笑吟吟,胸戴红花站在老有所为的领奖台上。采访结束时与老人握别,他的手依然那么温暖、有力,能感受到他炽热的情怀。

时隔八年,2004年,老书记被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赴昆明老干部参加表彰会。他在座谈会上发言:全国双先表彰会是我学习和工作的新起点,作名一名老共产党员,我要继续加强学习和自我管理,保持先进性。植树造林是我未竟的事业。我要带动更多的人来关心和参与这一事业。

斯人已逝,老书记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座连绵的青山,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一份忘我的情怀,一座永远的丰碑。

一抹绿色,创业艰辛不寻常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19883月,老书记带着十多名青壮年,赶着骡子,驮着物资上山了,当年苗圃基地100亩。到了夏季,他带着400多青壮年浩浩荡荡上山栽树,劳作声、欢笑声弥漫山谷,那是何等火热的场面。老书记对我讲述起那段创业史时,话语滔滔,栽下一棵树,山会绿一小块,栽下几棵树,山就会绿一片。我不相信这山绿不起来。

清楚地记得,清晨跟随老书记上大亮山林场时,去林场14公里的弹石路已经铺好,我们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前行,满目深深浅浅的绿,空气里充满了草木的清香。一路上,老书记如数家珍,一会儿指着道路两旁的一排排华山松、桉树,说这一片是第一年种的,那一片是第二年种的。一会儿他又指着右前方说,前些年山上动物都少见了,经过八年绿化,这片林子里又有麂子、野兔、野鸡、野豹子出没了。到了山上林场总部,我们见到了老书亲手嫁接的果树,又参观了水果基地、蔬菜地,站在山巅,放眼四望,远山如黛,绿海茫茫,微风掠过,松涛阵阵。八年苦拼,100多个光秃秃的山头绿了,一棵棵小树长高了。

现在,山光水枯的大亮山大变身成了树高林深、溪唱鸟鸣的林区。林场面积7.2万亩,还有800亩茶叶,300多亩果园,发展保护水源316处。即便在今年云南遭遇罕见大旱时,山间泉水依旧汩汩不绝,滋润林区附近的村民。

青山不老,大亮山的每一棵树都印刻着老书记所付出的艰辛;青山有灵,大亮山的每一片绿都沉淀着老书记所倾注的心血。曾记得,为了筹措林场资金,老书记三番五次进省城跑项目,高级宾馆不住,只住一般的招待所,而且是自己掏腰包。还记得,为了找到优质果树种,老书记千方百计,一趟趟去巍山、漾濞、怒江买回来。甚至于为了省下果苗钱,他背个背篓就上街捡果核,见到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老书记却说:我弯弯腰,林场就有树苗了,有什么不光彩,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当年他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长成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一世清白    留下真情从头说

这些天来,我一遍遍翻看十多前的采访本、照片,一遍遍回想十多年前老书记对我说过的话,言犹在耳,句句铿锵:

我有三个女儿,二个女儿在城里工作,老伴和大女儿在农村,有一年,保山地委组织部、人事局送来表格让老伴办理农转非,我拒绝了,我说何必呢,农民那么多在农村种田,人家还不是照样苦,领导干部的子女为什么不能在农村。城里二个女儿有怨言,说她们沾不着我的光,我说:你们靠自己读书找工作,读不好书就回家种田。二女儿参加民办教师公转办考试合格,进师范进修,在小学教书,小女从职高会计班毕业参加工作。

我生活不讲究,坐大客车,拖拉机是一样的。

家里人对我办林场议论多,要我回家去。我造林不图利,想为后人做好事。林场事情多,我个把月两个月回一趟家,长期住在林场,苦闷的时候抽抽烟。

有时回下山办事或开会,隔十天半个月回到林场,看着我嫁接的花椒树长势良好,我心里是欢欢喜喜的。

我不当林场法人代表,不能要承包费,以后我走了,林场归县上管,我只是想尽尽义务。

2008年底,老书记兑现了他所说过的话,把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施甸县林业局……老书记让我们懂得了,人活着,应当多想想为社会尽一份心。

在大亮山的林场,我曾采访了一些林场职工,声声由衷的赞叹溢于言表:

老书记放了城里的福不享却来到这里,雨下得哗拉拉的还去栽树。要来的资金他没得过一分,林场初建时下山买米买菜经常是他掏腰包垫钱,连发票也不开。

我们敬重老书记,他就是感冒了,药吃不下,打完了针还要去干活,用树条、刺条扎篱笆,手都刮破了。

职工不做的活他做,过年大家都放假了他留下来守林场。

有一回他要去巡山,我们劝他别去,他偏要去,他走后两天下雨,路滑泥泞的,林场派出拖拉机也没接着他,我们真是担心哪!

林场领导给老书记他改善伙食开开小灶,他马上就不高兴,一直和职工吃大食堂。

老书记一心为公,为老百姓办事,这样的清官太难得了。

……

怀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杨善洲魂归大亮山,在葱葱郁郁的绿色王国里,他和他亲手栽下的雪松成为一体,守望青山,继续坚守着一个执着的信念……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