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前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从此中国军民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1945年,不堪忍受日寇铁蹄的践踏,和很多热血青年一样,家住乔官北岩北村23岁的刘建顺,毅然走出家门参军入伍,到抗日部队沂山支队当了兵。“日本鬼子侵略我们中国,我们就该反抗、消灭他们,当八路,打鬼子,我不怕死。”抗战老兵刘建顺激动的说。
刘建顺到部队不足半年,就到了八路军对日寇发动全面大反攻的战争阶段,他也赶上了对日寇的最后决战。1945年秋的一天晚上,刘建顺所在部队包围了费县中村的一个日军据点,战斗打响,手持“汉阳造”步枪的刘建顺打响了当兵打鬼子的第一枪。“当时,那个据点住着三个鬼子,我们打死了一个,有个被火烧死了,还活捉了一个。”老兵刘建顺回忆道。
92岁的老兵刘建顺说起自己唯一一次打鬼子的经历,对战斗场面的描述没有太多的话语,毕竟当兵五年,在战场上与敌人以命相搏的场面太多了,这次小战斗不需要太多的渲染。“我从家里出去当了八路军,五年没敢和家里通信,没有人知道我干的是八路。”刘建顺老人说道。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出生入死打了5年仗,刘建顺的家人都不知道他的死活。5年里刘建顺和家人饱受过了活人之间的“生死相隔”之苦,但让刘建顺记忆最深的还是抗日战争时期,走过的那段光辉而又艰难的岁月。“到部队每人发15发子弹,每次战斗打三两枪就行了,不准多打,子弹很宝贵。每次战斗结束后,你只有打死了鬼子和汉奸才能报销几发子弹。”刘建顺告诉记者。
在那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八路军除了受制于弹药不足的困扰,还要经受恶劣生活条件的考验。“那时候住在山里,吃饭就吃地瓜干做的窝窝头。每到一个村,村里都有粮草委员会,为部队筹集粮食、柴草,还为我们找住处,甚至帮我们搭建床铺。老百姓待我们八路军就像自己的亲人。但过去和现在没法比,现在生活多好,吃的好、穿的暖,政府对我们这些老兵照顾的也好。”刘建顺对记者说。
回忆过去峥嵘岁月,精神矍铄的老兵,仿佛又带我们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而老人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显得异常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