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生,一个把人生信念写进自己名字的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对人生、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他却老而弥坚,时刻体现出一种生命不止、奉献不息的顽强精神,正像一个长征路上的旗手,指引着大家不断前进。 追寻——重走长征路 弘扬革命历史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同志,王铁生对二万五千里长征充满了敬仰,“长征精神”也成为激励他工作、生活不断进取的动力。在工作中发扬长征精神,是他对工作的特殊要求,离休后如何把长征精神的内涵充分发掘以教育后人,就成为他考虑的新课题。 1992年,刚刚退居二线王铁生同志就要求重走长征路,亲身体验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他自筹经费,从江西瑞金出发,穿越96个县市,历时整整一年,完成了重走长征路的壮举。为了真正体验“长征精神”的内涵,他给自己定下了“五不纪律”,即不住宾馆、不游山玩水、不吃请、不受礼、不购买土特产和“三个必访”原则,即沿途的红军纪念馆、博物馆、纪念碑必访,健在的老红军、老战士必访,为红军长征流血、出力且健在的老船工、老民工必访。在江西信丰新田镇一个叫茶背坑的地方,陈毅、项英同志曾在这里开展游击斗争,由于形势恶劣,有200多名红军伤病员被国民党残酷杀害,殉难于此。可是,除了杂草丛生,这里没有任何标志建筑。返回驻地后,他主动与当地政府联系,建议修建纪念碑,并当场捐款500元。第二年,当地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修建了无名红军烈士纪念碑。在四川若尔盖“巴西会议”遗址,看到这里仅仅只有一块木质告示牌,他又捐款1000元修建纪念场所。在广西资源,他冒着绵绵细雨,徒步20公里,看望失散红军兰宗亭老人,并给老人家送去现金和冬衣。在四川夹金山,他用红军精神鼓舞自己,沿着红军走过的足迹,历时15个小时,成功翻越雪山,完成60高龄翻越雪山的壮举。 他坚持白天行走,晚上整理记录。一路上,他共拍摄相片1万多幅,录制音像资料400多盒。回到家里,他编辑出版了大型图文画册《长征路上》,为新时期了解长征、学习长征精神又增添了一本生动的教材。 奉献——谱赤子诚心 播洒满天爱心 王铁生同志时刻关注着贫困地区子女就学难问题,早在1989年,刚刚成立的湖北省教育基金会(原董必武教育奖励基金会)收到王铁生同志个人捐款2000元。这既是该基金会正式成立后收到了第一笔捐款,也是当时基金会收到的单笔金额最多的捐款。从此,向社会各个公益事业捐款就成了他热衷的生活内容。 《长征路上》公开出版后,他将出版画册所获得的全部稿酬20万元,再加上自己的一笔积蓄凑足30万元,一次性捐赠给湖北省教育基金会,成立了“王铁生奖学金”。 在原中南财经大学,“王铁生奖学金”每年资助家庭贫困的优秀大学生20人,每人每学期资助金额1000元,共资助学生126人。2004年,王铁生被推举为湖北省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为了充分发挥捐资助学的作用,他提出改分散捐助为集中捐助,并引入“跟踪战术”,即在一个学校内,从高一开始,对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中学生持续资助。其中,高中年级每人每学期资助1000元,考上大学后,每人每学期资助2000元,如果受助学生考上了研究生、博士,资助金额将分别提高到4000和8000元。2004年,这项建议在襄樊谷城一中正式实施,每学期每年级资助10名学生,到目前为止,已资助学生150人(次)。如今,他的热心资助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受助的河海大学学生童大云将亲手制作的贺卡送给王铁生同志——童大云最感激的人,并表示自己也要向王铁生同志一样报效社会。武汉大学学生姜书琴定期向王铁生同志汇报自己的思想,并表明了自己克服困难、认真学习、自立自强的信心。目前,她担任了学校社团副部长,并坚持每周家教,逐步成长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王铁生同志不仅支持教育事业,他还时刻关注着其他需要帮助的对象。他曾向希望工程一次性捐款14000元;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后,他积极捐款3000元;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后,他先捐款500元,又缴纳“特殊党费”2000元。据不完全统计,王铁生向社会零散捐款超过50000元。面对社会好评,王铁生同志十分淡然,他说:“重走长征路也好,设立奖学金也好,都是微不足道的。党和国家给予我这么多,我做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传承——做时代先锋 永葆先进本色 作为一名离休老干部,一个曾经担任过工行湖北省分行副行长、武汉市分行行长职务的老领导,王铁生有充足的资本去享受党和政府所给予他的荣誉和待遇,但他却没有刻意去享受舒适的生活,他以其个人所独有的方式在追求新时代生活的乐趣,向每一个后辈传承他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 “活到老,学到老”,是他对自己的要求。离休后,他重新拾起书本,学起他长期渴望的英语。很多同志都以为他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但出人意料,他不仅坚持了下来,并把学习英语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项主要内容,多年的学习,已形成英语笔记28本。正因为他坚持学习,1999年,他以69岁高龄获得了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他自己有着对个人爱好的看法,把兴趣投入到更能提高个人品质的看书读报、报纸剪贴上来。他给自己定下了通读“四书五经”的计划。在学习《论语》时,他先将原文和注释仔细研读两遍。为了加强理解,他又将原文、注释抄写两遍,形成近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他养成剪贴报纸的习惯,将各大报纸的重要消息、评论分别进行剪辑整理,形成报纸剪贴簿10余本。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铁生同志用满腔的热情和真爱展示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以宽广的胸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报效社会、奉献自己,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中默默发挥着光和热。他所做的一切似乎平凡,但平凡中透露出的是无比高尚的情怀,如同一面旗帜,在“新长征”的道路上高高飘扬。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