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脚下,洱海之滨,有这样一位耄耋老人,六十年党龄的他无论是在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还是在皓首穷经之年,始终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理想的起点、信念的支点、事业的轴心,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共产主义事业。他,就是大理市优秀共产党员,市供销社离休干部彭寿同志。斑白的两鬓,缕缕的皱纹,记下了他服务社会为人民办实事的感人赞歌。 甘露时雨 不私一物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当彭寿从电视中知悉这一消息后,沉重的心情让他整夜难眠,思绪万千:一个老同志去抗震救灾无异于帮倒忙,但不去心里又有无限牵挂,怎么办?一阵思想斗争过后,他心里一亮,不能亲自到灾区救灾,但可以通过捐款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第二天一早,他就冒雨来到大理市供销社,把自己平时辛辛苦苦节省下来的10000元现金捐给灾区人民。他告诉记者说:“我已83岁了,四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作为一名离休干部和共产党员,当国家受难、同胞受难的时候,我理应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一时间,他捐资救灾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天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他的事迹也进行了报道。 其实,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对彭寿来说并不算新鲜事。生活俭朴的他,当得知各地发生灾害或乡亲们有困难时,他都会慷慨解囊,表达爱心。自2004年至今,他积极响应省、州、市党委政府的号召,在为贫困老人献爱心、扶贫救困等活动中,累计捐款达50000多元。每当有人问及原因时,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的心声:“我人老了,其它的事帮不上忙,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我的心意”。 老有所为 奉献社会 早在1991年,市供销社为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就聘请彭寿回原单位协助工作。他虽已离休,但心中却时时关注着原单位的改革和发展,他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离休并没有离党,对于共产党人来说,精神上的衰老比身体的衰老更痛苦、更危险。他回到原单位后,不断建言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推进供销社改革。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原单位逐步摆脱困境,经济收入逐年提高。他提出的改革成功经验也得到了州、市党委的充分肯定,并作为典范向全省供销社系统推荐。鉴于他的特殊贡献,政府还对这位不在岗市民授予了“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是彭寿当作离休后的重要任务之一,他带领老干部们,分别在驰名中外的崇圣寺三塔、蝴蝶泉等旅游点倡议当地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绿化大地,并种下了一大片柏树林。如今,昔日的荒坡已绿树葱葱,不仅点缀了青山绿水的大理,绿化了子孙后代的未来,也抚慰了他作为一名离休干部老有所为的心灵。 夕阳几度 余热生辉 在彭寿所在的离休干部学习活动小组中,他20多年如一日地长期服务老干部的感人事迹也被人们传为佳话。 “老人为老人服务”是这个学习活动小组的一个特殊景观,彭寿忙碌的身影给活动小组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在每月一次的小组定期集中学习中,担任组长的他总是提前1个小时到达活动室,扫地、抹桌、烧水、泡茶等。等散会后,他又独自留下来打扫卫生,收拾茶具,20多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彭寿还是位热心肠的人,每当遇到学习小组的老同志或老同志配偶去世,他总在第一时间去吊唁;遇到老同志有不顺心的事,他主动去安慰,并做疏导工作,化解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愁眉变笑脸;当组织郊游或考察活动时,对年纪较大或身体欠佳的老同志,不论上下车或走路他都搀前扶后地照顾他们;老同志生病住院了,他总忘不了去慰问、谈心,并鼓励他们从精神上战胜病魔,早日康复。当病人家属不在时,他便充当起家属角色,经常帮助病人办理住院手续,解决病人的燃眉之急。他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不仅增强了学习小组的凝聚力,而且也赢得了老同志的一致尊敬。一些老同志说:“从前只听说过雷锋的先进事迹,而今天让我们真正遇上了活雷锋”。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俗话说“人之将老,其志日淡”。但83岁的彭寿始终坚持学习,做到老有所学。他60岁始学书法,离休后又一度专心致志诗词创作,时至今日,他的书法和诗词创作水平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他先后成为省书画协会成员、州诗词书画协会成员等。多年来,他共创作350多幅书法、绘画和诗词作品,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彭寿认为,“人不学习要退步”,他始终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言等作为小组学习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时刻让老党员们在牢记党的宗旨中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中,他在小组学习会上说:“党员干部受教育,首先要从我们老干部开始”。在他的带动下,小组学习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坚定了老干部们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 彭寿自离休以来,多次受到州、市政府的表彰。2008年12月,他被授予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荣誉与成就面前,他总是惦记着支持和理解他工作的学习小组成员,他先后将政府发给他的奖金为小组成员购买了生活用品。他说:“是大家教育了我,支持了我,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大家的一半”。 “莫道桑梓黄昏晚,一片夕阳更辉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位年过八旬的老党员,始终保持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的精神风貌,用自己的微薄之力默默无闻地为社会作贡献,他如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奋斗着、耕耘着、不懈地追求着……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