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修一同志,离休20多年来,老有所为,发挥余热,醉心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兴教助学;他帮贫救困,倾囊50万元帮助灾区重建校园,倾力关心支持母校的建设与发展,慷慨资助青少年上学的感人事迹,在南粤大地上广为传颂。2004年,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08年,他又被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授予“永不离休的老战士”光荣称号。 坚守信念 活到老学到老 虽然离休多年,但吴修一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坚定不移地保持着为党和人民想事、谋事、干事的革命本色。他常说,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我虽然已离休但绝不能离党,绝不能放松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他坚持每天读书看报看新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理论,不断加深对党的理论的理解,使自己在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加强和新的进步,同时更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和信念。多年来,他做读书笔记或写心得体会累计达几十万余字,分门别类剪辑整理报刊文摘达几十本。 情系灾区 倾囊帮助地震灾区重建学校 吴修一始终把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一项事业。2008年5月12日,当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难后,他心急如焚,坐卧不安,当天夜里,他就打电话给学校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建议立即发起赈灾倡议。他说:“抗震救灾,我们作为党员干部责无旁贷,应该迅速行动起来!”在他的倡导下,支部提前做出赈灾部署,他们夫妇俩立即各捐出1000元。之后,他们夫妇又响应上级党组织发出的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的号召,再次上缴了2000元的特殊党费。5月14日,得知《广州日报》与广州慈善会联合发起“红娃儿”重建灾区校园的倡议后,他和妻子商量将50万元存款全部捐赠给地震灾区重建校园,让灾区的孩子重返校园读书。由于捐赠数目是他和妻子的毕生积蓄,他们分别致电4个子女,表明心愿,得到了子女们的理解和支持。他风趣地说:“其实这是我们夫妇的联合决定,全家的一致行动。从此我就真的感到‘无钱一身轻’了。” 不遗余力 关心支持母校的建设与发展 吴修一的母校潮州市城南小学是一所有着108年历史的名校。离校数十载,他仍念念不忘昔日母校对他的教育与培养。他常说,“饮水思源不离本,树高千尺不忘根”。他发动成立该校校友会,倡议校友支持母校新建和扩建校舍,赞助母校设立奖励和资助基金,帮助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退休老教师住房等问题。多年来,他先后赞助母校各项建设资金达40余万元,捐赠图书数千册,为母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无私助学 关心青少年的学习与成长 出于少年失学的自身经历,以及对教育强国的深刻认识,吴修一非常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对那些有志成才的贫苦家庭的青少年学生。他总是慷慨解囊,倾力帮助。他先后不同程度资助了不同省份的10多名贫困中小学生读书。 2004年,当地媒体报道了一名农村学生靠拾荒完成高中3年课程并以高分考上大学,但却面临无钱交学费的现实困境。吴修一知道后,立即通过报社给该贫困生汇去了1万元。在他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该贫困生终于圆了大学梦。 吴修一资助贫困学生的例子很多,历年来他对贫困学生经济上的资助达10万余元。当韩江纵队发起资助凤凰山革命烈士后代的助学基金时,他慷慨捐助1万元。他不仅在经济上、物质上帮助贫困学生,还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关心贫困学生的茁壮成长。他经常给他捐助过的学生打电话,谆谆教导他们应该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 据不完全统计,吴修一兴教助学的款项累计已超过100万元,而这些钱全是靠他夫妇俩平常省吃俭用,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他的生活非常节俭,家居陈设简陋,家电多是老款老型号,18元买的那把藤椅已经坐了20余年,穿的衣服大多是由20世纪70年代买的。他出门办事,经常挤公共汽车或步行,不轻易乘坐出租车。他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常常告诫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要依赖父母,更不要希望父母把财产留给他们。 吴修一常说:“我革命一辈子空手而来,也会空手而去。”对于家里上万册藏书、几十年的剪报资料,他也作了安排,将分别赠送城南小学和省档案馆收藏,让它们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对于将来的身后事,他已向家人交代,遗体捐献作医学研究,不留骨灰。他说:“我并不认为我的所作所为是在‘行善’、在‘积德’,我只是在尽一名老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吴修一同志就是这样,多年来,他处处按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和要求保持革命本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代表作用,不断为党旗增光添彩。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