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广东】高州市老有所为杰出代表江勇:古稀为谁忙 八秩仍不休

2014-10-29 14:56|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1085| 评论: 0|原作者: 冯 广 宇|来自: 中共高州市委老干部局

摘要: 在高州提起江勇,老同志中无人不识,这不奇怪,因为他是从高州市政协副主席位置上退下来的老领导。但在众多乡村,一提到江勇,许多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这是个好老头,是我们心目中敬仰的大好人!”这就令人奇怪了, ...

 

  在高州提起江勇,老同志中无人不识,这不奇怪,因为他是从高州市政协副主席位置上退下来的老领导。但在众多乡村,一提到江勇,许多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这是个好老头,是我们心目中敬仰的大好人!”这就令人奇怪了,俗话说“人走茶凉”,一个退休已二十多年的老干部怎么还有这么多乡村“粉丝”?带着疑问我走访了沙田镇的一些村干部以及熟知江勇情况的老同志。

“三农”挂心中  奉献在他乡  

  江勇同志有四十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在多个乡镇(公社)担任过一把手,退休前任县农委主任长达11年,大家送给他一个绰号叫“老三农”。1993年刚退休赋闲在家的江勇,想到还有个老乡在恩平县担任副县长并分管农业工作,便把苗圃里剩下的一百多枝高州储良广眼苗托运给他,吩咐他在恩平种植。三年后,这位副县长朋友驱车来到江勇府上,拿出带来的储良广眼,大赞其果品之好,言词恳切地请江勇到恩平帮忙推广这种优质龙眼,并且提出了“带技术、带种苗、带人员”的“三带”要求。江勇沉思了一会,答应一个星期后到恩平帮助发展种植高州储良广眼。

  在恩平,他通过翻山越岭、走村访寨,首先摸清了当地不同乡镇的气候特点、山地情况,经过团队的反复研究,制定了推广种植储良广眼的路线图。经过五年多的努力,至1999年,种植并成功挂果的储良广眼有一万多亩。望着果大枝低、连绵成片的储良广眼林,果农开心地笑了;年届古稀的江勇摸摸日显花白而稀疏的头发,也腼腆地笑了。

踏遍青山人虽老  硕果累累不言悔

   2003年,高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以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为已任。由众多退休老领导、老专家组成的老促会班子成员,经过多次的开会研究、现场考证,认为要实现目标,科技兴果是一个重要途径。

  高州属山区县,人多地少、山多田少,经济滞后这是基本地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搞山区种植,群众积极响应号召,十多年的时间,便在山岭、坡地上种下龙眼、荔枝、香蕉、黄榄等水果共150多万亩,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水果第一县”,农民通过种植水果发财致富了,高州成了全省山区开发的一面旗帜。但近二十年后,山区果林也逐渐暴露出许多不足,一是株距太密,阻碍了果树对阳光、养分的需求,使得果实小而少;二是品种低端,果实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三是缺少科技指导,果农遇到技术问题得不到帮助。这些问题在革命老区显得尤为突出,因为老区多处丘陵山区地带,果树面积特别广 ,老促会领导班子提出在老区搞科技兴果实践,算是把准了“脉搏”,但应如何 开“处方“?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得知江勇已从恩平回到高州的消息,以原高州市人大主任何华基为首的老促会班子,激动不已。何主任亲自打电话给江勇,请他重新“出山”,加入老促会班子,专掌全市革命老区的科技兴果工作。“只要可以帮助到老区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我这把老骨头随时可以豁出去!”。

  江勇果敢地接受了挑战。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个白发老头跑遍了高州150多个革命老区的山山岭岭,搞了一个又一个的示范点,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推广了一只又一只的水果良种——

革命老区沙田镇桃栏村放眼望去都是荔枝树,但90%以上都是价格低廉的“黑叶”,果农年年丰产不丰收。江勇急果农之所急,根据自己得到的信息,率领村干部和其它有关人员三赴广西,考察当地一种果大(单果比普通荔枝大1倍以上)、肉厚、核小、味道佳的荔枝品种——“鸡嘴荔”。经过研究认定“鸡嘴荔”适宜与“黑叶”嫁接,于是花重金购买“鸡嘴荔”芽条数百斤,在桃栏村搞试点,将几百棵“黑叶”荔枝树通过去冠、蓄芽,再嫁接上“鸡嘴荔”的芽条。三年后,嫁接的“鸡嘴荔”开花结果,果大、迟熟、耐储、味甜等品性赢得了客商的一片好评,该果收购价格比“黑叶”高三倍左右。周边的“黑叶”果农看在眼里,纷纷请江勇帮助他们将“黑叶”嫁接鸡嘴荔。至目前,单在桃栏村,已嫁接成功的荔枝树就有48000棵;其它大面积种植了“黑叶”荔枝的乡镇纷纷到桃栏村取经,居市水果局的不完全统计,在全市范围内已有“鸡嘴荔”荔枝树13万棵。

  高州北部山区的深镇、平山、大潮、马贵镇大部分山岭处于高寒地带,种植不了龙眼、荔枝等热带水果,当地农民为了让大片的山岭创造出经济效益,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陆续在山腰地带种下了数量不菲的耐寒水果——黄榄。日盼夜盼,就是盼着黄榄树早日开花结果。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黄榄树已高可蔽日,但就是从未挂果。果农多方请教专家,得出的结论是由于气候、果苗、土壤等原因,当初种下的黄榄树苗都变成了“黄榄公”,只长枝不挂果的黄榄树。果农有如五雷轰顶——二十年的心血白白付出了!市老促会急果农之所急,派出以江勇为组长的调研组,深入北部山区,爬山涉水,攀高探低,得出了处理方法——嫁接换冠。果农说去冠易,嫁接难——没有可供嫁接的芽条。江勇同志搜集信息,打听到新垌镇书房岭村有一棵百年古榄,年年丰产,而且榄香、肉厚、形靓,十分畅销。这时正值黄榄成熟时,江勇立刻联系水果局有关领导,第二天便驱车到新垌书房岭,不顾年事已高,顶着烈日,攀爬了几公里的山路,来到百年古榄树下,望着果满枝头的黄榄树,气喘吁吁的他顾不上休息,拾起地上的石头,掷下几颗黄榄,每人一颗当即品尝,结果是大家一致竖起了大拇指。江勇当即和树主人八公商议,待黄榄采摘后,在这棵树割取芽条,对平山、深镇等五个北部山区镇的“黄榄公”进行嫁接。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共为北部五镇嫁接了黄榄良种3万多株。嫁接后的黄榄树,经过两三年的生长,即由“黄榄公”变成了“黄榄”了,果满枝头。榄农开心了,十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随着种植年代的久远、外出务工疏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高州多个乡镇出现了许多残旧果园(即低产、日渐衰败的果园)。高州老促会及时进行了改造残旧果园的专题研究,江勇提出了用广西蜜柚取代残旧果园果树的方案,得到大家认同。从去年起,对沙田、新垌等镇的残旧果园进行蜜柚换植,到现在已换种蜜柚一万多棵,长势良好。

  还有鸡心黄皮的嫁接推广、信宜钱排三华李的成功引进、“发瘟”香蕉田的改造、枇杷的成功种植,无不凝聚着白发老者江勇同志的心血和汗水:主持市老促会科技兴果工作的11年内共获得大小奖项13个,其中地级市科技进步奖两项(香蕉种植科技进步二等奖、鸡嘴荔换冠嫁接科技进步三等奖)。也正因此,茂名市水果学会长期聘请他担任学会常委一职。

抛开烦恼丝 大爱始无疆

   哪里的果农有求助,哪里便有江勇忙碌的身影。面对年超八秩还东奔西跑的老头,外人都以为他的家庭生活十分轻松洒脱,却不知他十多年来过的全是内紧外忙的生活。江老有一子一女,儿、媳均在外地工作,女儿虽在高州,但离之较远,且也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夫妇只能两老相依,独居一处。江勇在职时,妻子为了支持他的工作而承担了全部的家庭责任,因此而埋下了身体早衰的诱因,自2004年起,退休时间未长的妻子便处于生活只能半自理的状态。望着孱弱的妻子,江老真想常伴身边尽心照顾,以弥补过往的“失职”;想想带着哀求目光的果农,江勇又陷入深深的沉思……为了做到两不误,平时江勇除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外,还担当起妻子的家庭医生,帮助她恢复自理能力;遇到要下乡,早上五点钟便起床买菜,安排好妻子上半天的饮食,叮嘱好药品的服用方法,才安心地走出家门。

  江勇同志就是这样一位到了耄耋之年仍然竭尽全力践行群众路线,为农民铺设种果致富之路的老干部,连续十多年来每年均被各级党组织评定为优秀共产党员,无愧于“广东省老干部先进个人”这一光荣称号。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