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夫妇俩,是有着67年党龄的老党员 ——访安丘老党员董来祥、赵连荣夫妇 近日,笔者未曾预约,为建国前老党员信息采集一事,冒昧走进市人口计生局老家属院的一栋普通居民楼内,慕名拜访了我市建国前老党员董来祥、赵连荣夫妇,二老都是1947年形势恶化时加入的党组织。董来祥老人,1924年5月生于安丘市官庄镇董家寨庄村,194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6月离休,行政17级(1)。
董老大嗓门,身体及心情都不错,只是听力不行,其在医院工作的四女儿正巧歇班在家,能为我们的访谈给老人家作些“翻译”。父女亲情使然,他们之间好沟通,一言半语的“高腔”甚至是一颦一蹙,就可以极为简洁地表言达意。一番寒暄后,老人家自然问起我们是哪里人,听说我是墨黑的,特别是知道祖父、父亲是谁后,兴致特高,神情更是为之一振。还是属于邱南县的时候,他于1953年5月任吾山区委(第二十五区)副书记时在墨黑驻村,就住在我祖父家,二老还是在我祖父家西屋结的婚呢,祖父母待人接物至诚,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高小毕业的父亲,1954年参加信用社工作时,还是董老给介绍的。
董老在讲墨黑村工作的往事时,他女儿一再善意地劝阻老人家别再多说了,主要是守着我这个墨黑人。我没有感到太多的“别扭、过不去”,“都知道墨黑,但言无妨。历史就是历史,我们村历史上还出过‘三县打墨黑、久攻不下’的典故呢,1947年大动参时,我们村可是出去了近一个连。”
董老在墨黑干过一件了不起的稳定局势的事。该村是安丘西南山里出了名的大村,那时候一个墨黑分成东西南北四个村,到大集体时还是16个生产队,至今流传着一句关于安丘村庄的民谚,便是“安丘西南大户村,除了偕户是墨黑”。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时期,干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各200多人,尽管解放得比较早,但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该村还是比较乱,有些正不压邪,到董老来驻村时,村里的国民党员加三青团员还有40多个。曾有一句“宁把三边过,不把墨黑走”广为流传,来形容该村民风之剽悍刁蛮,一位后来的革命者,就曾经绑架过自己的老丈人。董老当年在墨黑驻村,为收拾乱局,先是撤换了只听他董书记一个人话、别的同志摆不动的支书,再是大批调动他村基干民兵,在分前后两院的墨黑学校召开村民大会,全部到齐后采取点名抓人方式,对坏分子点一个名架一个去另一个院,一夜逮捕了32人。局势迅速好转,并很快发动起党团员300多人,使该村迅速成为了模范村。
董老对1947年因身体原因退伍落户墨黑的老红军朱玉坤评价很高,说他非常正义、正气。朱家人口多,生活比较困难,董老曾请求郭悦洪区长(1954年8月—1955年9月任职)接济过老红军300斤粮食与部分救济金,但老红军全都分给困难群众了。相反,老红军还多次设法到省里等上级部门为村里解决一些困难,他曾是杨得志、孙继先将军的勤务员,彼此有着深交。墨黑村伤残复退军人比较多,当有些同志卖老资格居功自傲、闹特殊给村里出难题时,老红军朱玉坤就主动开他们的会,进行作风教育,有时急了还会骂,把这帮人“收拾”的服服帖帖。
董老出身贫农,弟兄3个姊妹1个,他是老二,少小年纪即参加了村里的民兵组织,1943年4月,20岁起即任本村自卫团团长兼爆炸队队长,在解放区与敌占区边沿埋设地雷,多次抗击敌伪、国民党顽固派对解放区的袭扰。1945年6月起至1948年底,历任包括他们村在内的四个寨(砦)庄的联村主任、安丘(邱南)寿山区公安干事等职。董老还回忆起了两件事,在他干联庄主任时,马家小庄的指导员马某某叛变投敌,跑到安丘投了国民党,后被我武工队费尽千辛万苦抓捕,时任寿山区的陈光田区长(1947年7月代理区长,1948年4月离职)嘱咐,路上小心看管,一定要将其安全带回接受正义的审判,但马自知罪孽深重,在半路上就是死赖着拖延时间不走,还寻机想逃跑,形势实在险恶严峻,押解人员只好就地将其击毙在地里。那时候非常乱,敌我斗争形势相当紧张。
再是在解放潍县的战役结束后,潍县守敌一部突围南逃,途经寿山区,他在及时向区委报告后,集合本区武工队、联防队展开阻敌,后本区武装不敌,敌人顺逃庵上,我区公所为敌包围,地方武装损失很大(2)。
1949年1月起至1951年1月,董老任昌潍地区农委干事,1951年2月至1952年2月任邱南县委农委干事,期间亲历“三反”、“五反”、“整党”等运动。1953年5月起至1958年3月任邱南(安丘)吾山区委副书记,亲历反右倾、反右派运动。1958年4月起至1961年1 月在昌潍干校学习并任组织委员,后任潍坊坊子区(时为镇级建制)党委副书记,潍坊宁家沟公社党委书记,期间到海阳、胶南各一年从事“四清”活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和不公正待遇,1974年起回安丘工作,特别是文革结束后,积极适应党和国家新形势,致力于社会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计生政策确立后,积极筹备并主持计划生育工作,为安丘计生工作的开局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历任县人民医院书记、县卫生局排名第一的副局长,首任县计生办主任、计生局局长等职。 从战争年代起,董老就非常爱好和注意学习,碰到不会的字,会不分场合地问人家怎么读、怎么写、是什么意思,因之本是小学水平,但年青时参加在职培训入学测试成绩一下子就是初中水平,这是潍坊干校领导给出的结论。董老现在的爱好还是这样,但更多的是关心国家大事。老伴儿赵连荣大姨笑言,他是看电视只看新闻。老人家好看报纸,家里订着多份卫生报,还有老年报,电视报,潍坊晚报等,眼睛不行,就一直用放大镜看。
赵连荣老人,1930年3月生于安丘市大盛镇东田庄,受其长兄(地下党员)影响,她还在儿童时期就积极参加革命,经常以串门子方式干侦查,谁家来了可疑人员就及时报告。赵老194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起任本村青妇队队长,他们一起入党的东、西田庄的三个人,两个成了烈士,是让国民党还乡团给活埋的,这更激起她复仇的决心和坚决革命、不畏流血牺牲的斗志。
当年赵老曾瞒着父母报名参军南下,走到温泉时,她的小兄弟用手推车推着小脚母亲才撵上来。母亲跪求带队领导,讲明她是长女、指望着她在家里干活的情况,硬是把她留了下来,娘俩为此打了一路子嘴仗。赵老1950年10月起在邱南县第五区(牛沐区)及安丘第二十二区(牛沐区)供销社工作,任经理,1954年9月,3次主动申请退职,响应国家号召回村支援农业生产建设,后来一直和女儿们在大盛镇东田庄村务农直到女儿们各自成家立业,老人家的组织关系至今还在娘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退职人员有块政策,董老一直压着没让她去找待遇。现在赵老享受的建国前老党员补助,也是在政策实行八、九年之后的事。当时董老还讲“人家那是给困难户的,咱用不着”。大姨是笑着跟我们说这些的,并没有多少嗔怪老伴儿的意思。
注:(1)董来祥老人是抗日战争期间出来工作的,档案年限起点应该是1945年,但办理离休手续时,组织人事部门给认定了1947年,后来尽管出具了证明,但离休证也没再改。 (2)是为庵上惨案,惨案制造者,是潍县解放后闻风弃城南逃的安丘守敌王华五团及还乡团等千余反动武装。
主要参考资料:《中共安丘党史大事记》、《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安丘县组织史资料》1925—1987;再是特别感谢市人口计生局和大盛镇委提供的两位老人的档案资料。
(辛宝祥 韩秋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