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整理书柜,一封珍存了三十年的来信赫然呈现在眼前,这是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主任崔毅写给我祖父的。翻开泛黄的信纸,凝视着信中一行行工整的字迹,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往事又在脑海中浮现。 我的祖父马敬堂,是当年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司令马宝三的族弟。受马宝三的影响,祖父思想进步,非常开明。抗日战争一爆发,他就带领全家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祖父担任农救会分会长,祖母担任妇救会副会长,大姑、二姑先后担任姊妹团长,父亲兄弟三人和大姑都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由于政治可靠,家里又有五间正房和东西厢房,且地处村子北边,便于隐蔽和转移,因此,渤海军区司令部、寿光县委等党政军机关领导,只要进驻我村,都住在我家。 1942年,县委年轻干部崔毅,又一次在我家住了下来。这天,他正坐在炕沿上与我祖母拉呱,忽听大门有响动,祖母警觉地从窗缝一望,看到两个汉奸已闯了进来,祖母急中生智,把崔毅按在炕头上,扯过一床棉被把他盖了起来。这时,两个汉奸已闯进屋里,厉声地问:“家里人呢?”祖母答道:“都下地干活去了。”“炕上什么人?” 祖母回答:“是亲戚的孩子来出门,感冒了,正在发汗呢!”敌人没看出破绽,掉头就走了。祖母赶紧把被子掀开崔毅满身大汗,衣服都湿透了。他拉着祖母的手,感动地说:“大娘,多亏了您!”这时,祖母像是对崔毅,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我的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都随部队和单位转移到小清河北去了,他们在那里的老百姓家里,还不是和你一样!”显然,这时祖母的心已飞到了参加革命的三个孩子身边,同时又把崔毅紧紧抱在怀里,当成自己的孩子。崔毅偎依在祖母的怀中,眼泪刷刷地留了下来。光阴荏苒,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由于战乱和建国后频繁的“运动”,崔毅和我家断绝了联系。1980年8月的一天,我家突然接到崔毅的来信。这时的崔毅已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主任了。原来,这位老革命历尽坎坷,建国后被错划成“反党集团”,贬到广西劳动改造,一呆就是二十一年,1979年冤案昭雪,才调到中宣部工作。 1980年8月,他因病到青岛疗养,见到了我父亲马林才(时任青岛市经济委员会负责人),得知祖父还健在,于是给我祖父来信,非非要见一面不可,至于见面地点是寿光老家还是青岛,由祖父决定。我们全家计议了一下,觉得如果崔毅来寿光,很可能县里和上级领导要作陪,给大家添麻烦,而且我们农村家庭,不具备接待条件。于是,祖父就坐上了东去的列车。 在青岛我父亲的住处,崔毅一见祖父,一下子拥抱起来,只说了一句:“大伯,听说伯母去世了……”就再也说不下去,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沉默了一会儿,才说:“大伯,你在林才这里多住几天,咱爷俩好好亲亲!”祖父也紧握着崔毅的手,两眼含满泪花,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使劲地点着头。这时,两个人都沉浸在尘封了四十多年的历史回忆中。 现在,祖父早已谢世,崔毅也已是耄耋老人,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却永远烙印在我们这些后人的脑海中。我想,崔毅老前辈和我祖父母的这种骨肉深情,正是战争年代广大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水乳交融的缩影。在那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从沙家浜的“沙奶奶”,到沂蒙山区的“红嫂”,凡有党群存在的地方,就有这种骨肉深情。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又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才使革命取得了胜利。而党员群众之间的这种鱼水关系,应该千秋万代延续下去,这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附:照片为崔毅同志给当年老房东马敬堂的来信。崔毅,山东淄博人,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寿光县委负责青救会工作,离休前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主任等职,享受副部级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