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缘起】 转眼,又快到新学期开学了。据报道,近两年,每逢开学,总有一些中小学生的爷爷奶奶或父母,会定时带着扫帚、抹布到学校替子孙“值日”,打扫卫生,见不得孩子吃一丁点苦,受一丁点累。 一些高校附近的家政公司负责人也表示,近两年大学生来电雇请钟点工的也越来越多,有的是想找人帮忙清扫一下寝室,有的是希望开学后阿姨每周过去两三趟,帮忙洗衣服、打扫房间。不但大学生自己偷偷请保姆,有些家长还主动帮孩子找保姆。对于阿姨每小时几十块的费用,大多数学生并不介意,反正父母是免费“提款机”。 有专家认为,如今的大学生如同“新新人类”,行为举止明显不同于父母前辈。然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雇保姆和钟点工现象的出现,对高校德育工作和社会学家们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 其实,当代家庭关系错位现象又何止这些?以下几种情形相信你我并不陌生 【地位错位】 父母甘为佣人 子女荣升主人 其实,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代替孩子打扫卫生,大学新生热衷雇人打扫宿舍,家长请保姆料理孩子的生活之类的事情,人们似乎早已见怪不怪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父母长辈与子女晚辈在家庭中的地位错位。 “这年头,有了儿子,咱就成了‘儿子’;有了孙子,咱就变成了‘孙子’。”面对笔者的采访,面部表情极其复杂的老杨无奈的自嘲和叹息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是,家有一老,如有一草。老人就是酱盘子,儿孙们都来蘸,酱蘸完了,盘子也就扔了。” 老杨曾任某直属单位“一把手”大半辈子,家境富裕,四世同堂,儿孙绕膝,老伴儿操持家务,最多时每天吃饭近十口人,每顿炒菜七八个,生活费全由老杨支出。但是前年老杨退居二线后,收入锐减,物资匮乏,老伴儿也中风偏瘫,卧床不起,家中不再有美食佳肴,不再有香烟美酒和水果茶点,而且老太婆需要天天护理,端屎倒尿,儿孙们登门日益稀少,甚至千呼万唤也不来,弄得老杨手忙脚乱,焦虑不已,抱怨声声,哀叹连连。 现在许多家庭的“政权”已经“崩溃”,或者正在“摇摇欲坠”,独生子女成了家庭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他们常常颐指气使地叫长辈干这干那,家长们非但不生气,反而乐不可支,乐此不疲,甚至夸奖孩子聪明有魄力,将来一定是当官掌权的料。 大人们的“政策”越来越宽,儿孙们的“权力”越来越大,难怪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支民谣:“父亲是佣人,母亲是仆人,儿子是主人,媳妇是客人,孙子孙女是先人。”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他们刚刚从职业“战场”上凯旋退休,征尘未洗,又奔赴家庭事务这一“战场”,身份转成了保育员、采购员、炊事员、卫生员甚至是保姆和佣人……尊老爱幼这一优良传统现在已经被部分年轻人所摒弃,并嬗变成只爱幼不尊老,甚至是”啃老“了。“亲情都是向下的。”这句话由老人口里说出,透着深深的无奈和悲酸。 【待遇悬殊】
长辈穷困潦倒 晚辈养尊处优
错位现象不仅出现在大城市,在偏僻农村也同样。
河南省内乡县夏馆镇胡杨村王大山老人,老两口今年已经70多岁了。生有一男两女,两个女儿出嫁后,儿子也成了家。前些年老两口既能下地劳动又能照看孙子,可以给儿子顶扛“半壁江山”,儿子就让两位老人跟自己在一起生活。
随着时光的流逝,等到给孙子也盖上了“上四下四的小洋楼”并娶了孙媳妇后,老两口也到了人生的晚秋,成了只能吃不能干的“废物”。儿子在村南路边的一块儿菜地里给老人盖起了两间小草房,让两位老人在此“安度晚年”。
王大山的老伴张氏感慨地自嘲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但愿妈妈不要老;妈妈年轻是个宝,妈妈老了像棵草。”
【成才期待】
父母望子成龙 子女难负重托
在一次调查中,当问到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时,90%的家长回答是“孩子学习好”;你最担心的是什么?92%的家长回答是“孩子学习不好”。真难为这些做父母的,苦苦忧忧,欢喜悲戚全都系在子女的学习上了。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考分都知道得很清楚,但对孩子的个性、特长、心理素质等,却不甚了解。心理学家一再呼吁,过高的期望值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若再加上教育方法不当,将可能引发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最常见的是孩子变得抑郁、自卑、乖戾、急躁,甚至自暴自弃。
据一项针对1500名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64%的学生不会做任何饭菜,52%的学生不会用洗衣机,47%的学生在家中基本上不做家务事。这种在父母怀抱里长大的孩子,养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缺乏健康的独立人格和健全的独立生活能力。如果说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降低还只是令人难过的话,那么,孩子走上社会经不起磕碰、受不了挫折、难以自立,就更是一种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