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弯爬上一段高坡,一座整齐美观的三层办公楼立刻映入眼帘。远处是电厂高大的冷却塔,近前是一排排刚出烘炉的青色实心砖,这就是位于柳林县薛村镇新庄村的“吕梁永恒粉煤灰砖业有限公司”。 看着占地面积上万平米、日产十多万块粉煤灰砖的科技建材公司,谁都不会想到这是由一位退休干部帮助创办的新型育人企业。走进机声隆隆的厂房,看着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熟练操作的工人,很难想到其中将近一半的员工是经过劳教或劳改刑满释放的“两劳”人员。 而这一切就实实在在展现在黄河岸边的一块黄土地上,参与创办这个企业的是一位叫薛炳宏的柳林县公安局退休干部,今年63岁。老薛貌不惊人,十分内向,凡事不善张扬,可他的社会责任和不图索取的精神却在影响、感动、甚至是教育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 创办新型企业 柳林是山西吕梁的煤炭大县,污染严重,加之附近大电厂每天排放的4000多吨粉煤灰,对大气环境和周边的水资源造成的二次污染,逐步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退休在家的老薛看到这些,同样是坐立不安。他深知这些粉煤灰如果不加处理,就会产生扬尘,严重污染大气;若排入水系,就会造成河流淤塞,其中的有毒化学物质会对人体和生物造成极大危害。 思虑再三,老薛找到了有20 多年烧砖经验的好友韩探柱商议,老韩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两人瞅准“发展循环经济,助推转型跨越发展”的市场机遇,注册并组建起一家新型建材企业——永恒粉煤灰砖业有限公司,老薛担任了公司党支部书记。 创业艰难,何况粉煤灰是新产品,且又是深加工。厂房、设备、技术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老薛面前。筹办企业,资金短缺是最大的难题。为此,老薛想办法、找领导、跑部门,靠着工作多年的社会关系,四处奔波、多方求援,虽争取到了一些扶贫款和银行贷款,但与创办资金相比,仍是杯水车薪。“找到人家有不理不睬的,有不闻不问的,不贷也罢,还要说风凉话,那个时期真是看尽了世间的眉高眼低。但为社会做点事,我心里充实。”老薛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公司最终于2012年正式投产,投产当年便产出1.2亿块粉煤灰砖,远销绥德、石楼、临县等地,更可喜的是年可消除粉煤灰、水渣等废物5000多万吨。为保护环境、保护村民身体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情系“两劳”人员 公司的牌子挂出去了,工人去哪儿找?老薛在柳林的城关、穆村、薛村派出所和县看守所搞了40多年公安工作。此时,他首先想到的是那些“两劳”人员。 柳林近些年经济发展迅速,当地的年轻人大多进城或到了能挣大钱的企业,留下一些“两劳”释放人员难以安置。这些人现在大多上有老,下有小,各方面压力很大,一旦被社会遗弃,缺少生活保障,很可能“二进宫”“三进宫”,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 既然能利用电厂的废渣生产新型建材,为什么就不能安排这些人呢?就像是电厂的那些粉煤灰废料,经过科技配料,便成了有用之材。“我只不过是想做一些‘转化’工作,为社会分忧解愁。” 老薛的想法自然会招来一些争议,因为社会对“两劳”人员存有偏见。老薛深入浅出做着思想工作,最终在厂里录用了10多名“两劳”人员。与此同时还帮着这些人创办了一家“新星清洁服务中心”,带领他们自主创业。这些人原来每月千元左右的工资都难以保障,砖厂接收这些人后,他们每月的工资很快就翻了一番。 厂里安排了这些“两劳”人员后,老薛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除了抓生产和销售,他每天还要与厂里的员工同吃、同住,随时随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每周还要召开一次思想工作例会,主动介入,深入了解情况,宣传党的政策,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的疙瘩,找准切入点,让他们真正感受回归的温暖,树立起新生活的信心,体现其人生价值。 促进和谐和稳定 “两劳”人员的思想复杂,情绪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正因为如此,即使老薛付出了诸多心血,麻烦事总还是不少。有些释放人员在外边借了钱,人家就找到公司要;有的在外边打了架,人家就找公司解决;有的干得好好的,说不干就不干了……面对这些,老薛没有置之不理,他做的是多想些办法,尽心尽力挽救这些人。去年,新录用的一名“两劳”人员薛某,刚到厂里第二天,债主就找到厂里,追要其过去赌博借的2万元钱。老薛知情后,找对方协商。薛某借的赌债由厂里还,但要求对方不能再到厂里闹事。薛某必须安心在厂里干活,不能再出去赌博。创业艰难,企业的转型发展更是困难重重。帮教育人,政策扶持与社会歧视的矛盾错综复杂。社会的不理解还好说,企业发展的环境不好成了最大心病。对此,老薛心里十分清楚。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认准了创办新型企业,就是要做社会和谐稳定基石,他就义无反顾。 位卑不敢忘忧国。在企业经营步履艰难的情况下,老薛始终不忘肩负的社会责任和自己庄严的承诺。 太原、汾阳有几个即将刑满释放人员要回柳林,其家人找到县“帮教中心”请求安置。老薛闻讯后立即派人去接,接到厂里安排食宿,并深入了解其思想和家庭状况,对症下药,制定帮教措施。老薛了解到这些人不怕苦,不怕累,要求不高,有个工作干,有点钱挣,自食其力就知足了。但他们就是怕社会不接纳自己,年轻点的还怕找不到对象。从此,老薛又多了一项任务,不仅要管教好这些人,还到处张罗着帮这些人成家,直至还要帮着这些人调理家务事。 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到现在,在柳林的这家新型建材厂安置的40多位“两劳”人员中,绝大多数都已痛改前非,再没出过什么问题,不少人还掌握了一门技术,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两劳”人员刘某还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担任起车间班组长的职责。 厂里的这些人称老薛为“薛伯伯”,他们愿意跟“薛伯伯”讲掏心窝的话,愿意找“薛伯伯”商量他们拿不定主意的事。逢年过节,这些人也会上门看望老薛,哪怕是带几头蒜,也要略表自己的感激之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是“薛伯伯”语重心长的教诲、热情中肯的鼓励、无私奉献的精神,让这些“两劳”释放人员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感受到工作的乐趣,感受到生活中充满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