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于绍一与东庄头老年协会发扬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强不息的“六自”精神,确立“发展农村菜园子,丰富城市菜篮子,为四面菜农造福,帮八方客商发财”的宗旨,制定“公平、合理、安全、方便”的管理服务制度,创办了青岛市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于绍一多次被评为“青岛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青岛市离退休干部优秀党员”、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模范老人”、“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自于绍一担任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以来,解决了由于流通渠道不畅、摸不准市场脉搏,造成农民蔬菜丰收不丰产的局面,将一个季节性的农村蔬菜批发小市场由开业时占地4.8亩,迅速发展到480亩,有彩钢大棚22000平方米,建立了电子大屏幕和信息发布交流系统并与国家农业部和商务部联网,还设有电子司磅、电子结算、电视监控、农药残留检测系统。现在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村级蔬菜批发市场,农业部和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的定点市场。上市品种达110多个,日成交量300多万公斤,销往全国并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年交易总额13.5亿元。 “市场兴百业旺”。蔬菜批发市场的兴起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大发展。在于绍一的带领下,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务,兴市场;一手抓信息,一手抓基地,促发展。经过近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历尽坎坷,陆续创办了服务市场的饭店、旅社、商店、加油站等19个服务型、福利型经济实体,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市场带动了周边5个县市40多个乡镇、1000多个村庄发展冬暖大棚3万多个,高效农业上百万亩,10万多户菜农致富;还带起了500多家与市场配套的第三产业,占地800多亩的食品工业园已建成投产,安排了3000多人就业,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于绍一带领店埠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服务群众做新农村建设的先锋队,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员“钢筋和水泥”的凝聚作用。在东庄头村中街道旁、水塘边种植了观赏花木、草坪和果树,购置了石桌石凳,建起了供村民休息的“小公园”;将村里的7个污水湾,清理整治成“村中湖”;在村内设立20个垃圾点,由老干部党员负责带队清运垃圾,实现了村容村貌整洁美观;组织老干部、老科技人员开展“进百村、入千户、帮万人”活动,深入村庄、田间地头对菜农、果农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推广了微肥、遮阳网、配方施肥等新技术24项,走访农户1.2万户,农户年增收入1万多元,解决实际问题500多件,受到了果农、菜农的一致赞誉。 于绍一争做“创先争优、为民服务”的急先锋。与山东省蔬菜研究所合作创办蔬菜科技示范园50余亩,先后推出布利塔茄子、萨菲罗甜椒、法国冬玉西葫芦等新品种;投入200多万元,承租了上百亩河滩地,建起了258亩夕阳红园艺场。投资60余万元,创办热带果蔬科技示范园,辖有现代化、高标准的高科技大棚19个,种植面积共1万多平方米。实施南果北移,北果新栽的新技术,火龙果、番荔枝、西番莲等20多个热带品种成功上市后受到了广泛欢迎。全年365天,天天有花看,日日有果摘。不仅成了老年人的精神乐园,也成了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基地,更成为中青年发家致富的实验田。现已成为青岛市观光农业乡村特色旅游景点之一。 于绍一组织老党员干部发展庭院经济,搞好村庄绿化、美化、净化建设。投资200多万元,架起15米宽、11000多米长的美国红提“葡萄长廊”,面积达360亩,未占半分耕地。每年可产葡萄50多万斤,年收入18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1080元,户均年收入5000余元。创新扶持小学教育长效机制,为东庄头小学建起了4.5亩葡萄架子,年产葡萄2万余斤,收入8万余元。他热心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积极扶贫济困。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特大泥石流,他慷慨解囊捐款5千元,特殊党费2千元给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