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印象七十年代

2014-10-11 09:31|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603| 评论: 0

摘要: 我一直觉得,我身在二十一世纪,心在二十世纪。我最最怀念的,就是我年轻的时候,尤其是那个波澜壮阔的七十年代。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七十年代印象:在有的人心中,那是腥风血雨的年代,还有的人对它没什么印象, ...

    我一直觉得,我身在二十一世纪,心在二十世纪。我最最怀念的,就是我年轻的时候,尤其是那个波澜壮阔的七十年代。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七十年代印象:在有的人心中,那是腥风血雨的年代,还有的人对它没什么印象,那只不过是人生中寻常的十年。而在我的七十年代,我曾拿着相机走遍了家乡的每一寸土地,记录下这里最真实的寻常百姓的生活。

镜头一:感恩

    要谈我的印象七十年代,就得从我的起点谈起。我是土生土长的济宁农村人,家里虽不富裕,可父亲是极开明的,他先是把我送进了私塾,跟着先生开蒙,后来各地都有了“洋学”,我又进入“现代化”的学校学语文、算术。到了1940年,日本人来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我辍学了。同乡把我介绍到济宁市里的恒顺成商店,我成了杂货店的小伙计。

    就在我以为就这样了此余生的时候,1948年,济宁解放了。“土八路”动员我们上夜校,向我们讲革命道理,道理明白了,觉悟也提高了。工会组织成立以后,我当上了工会主席,干上了专职政治教员。人生就这样迎来了转机。因我能跑能写,1957年我被调去济宁市报社,当了摄影记者。1962年,我又被调去了嘉祥。从此,我的生命便与摄影紧密相连。

    所以,我一直心有感恩。感谢让我翻了身的共产党;感谢机缘巧合,让我做了摄影记者,让我可以远离政治漩涡,去记录寻常人的时光。

镜头二:宣传里的纯真

在七十年代的嘉祥县政府大门两边,人们会看到两排展览橱窗,这里是嘉祥的窗口,负责打理这个窗口的就是我。我在嘉祥各地奔波,拍摄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形,记录典型模范的事迹,拍好之后挂在橱窗里展览。县政府对这个窗口工程很重视,每次我拍摄回来,县常委会都要反复讨论定夺。

虽然我的拍摄都是宣传需要,可我从来没觉得这是在树什么典型,因为他们的面貌本来就是如此,他们是如此的真实。蒋小妹是我拍得最多的一个典型人物,她原来是上海纺织厂的一名女工,后来工厂遇到困难停工,她和丈夫自愿从上海回原籍务农,踏踏实实做起了农民。每次拍她时,镜头内外的她,总让我这个大老爷们汗颜,收麦的时候,她跟男壮丁背一样的麻袋;修水渠的时候,她背石抡锤,样样都行。全村人是打心眼里疼她爱她,1973年她去北京参加“十大”的时候,村民一起把她送到车站。

镜头三:风暴中的平静

    七十年代“文革”没宣告结束,但与六十年代比已经有了质的区别,从无序走向了有序。学校上课,工厂开工,农村种田。尤其是紧邻大运河的嘉祥,那时没有什么工业,“文革”中也几乎没怎么受冲击,整个县城,就是一副淳朴的乡村图景。

那时,人们喜欢聚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学习文件,一起看戏,一起了解外面的世界。农村的生活虽然很清苦,可写在人们脸上的,是一份恬静、淳朴、满足和淡然,还有冲天的激情。

年届九十再回头看那个年代,我想说生在逢时,今生无悔。无论当时你的生活是平安祥和,还是磨难重重,如今,回顾过往,一切都是云淡风轻。那时,我们确实吃了很多苦,可我看到了人们在苦中最简单的快乐,看到了人最真实的乐观与坚强;而且,我们所经历的东西,是别代人无法经历的。我们曾经最苦,可我们也是最幸运。您说呢?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