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老头儿和他的希望 倒霉之前,魏世杰曾有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1964年,刚刚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魏世杰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青海221厂、后辗转四川绵阳核基地从事核武器研究,隐姓埋名26年。激情燃烧的岁月,魏世杰为铸造我国国防核盾牌,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热血,也收获了爱情。魏世杰与同单位的科技人员陈位英相知相许,结为连理,婚后育有一女一子。陈位英是南方人,魏世杰是北方人,俩人还想着南北结合,会生下聪明的孩子。殊不知,无常的人生恰好给了他们另一个极端的结果。儿子魏刚自幼就有了弱智的倾向,后被确诊为“先天性智障、二级智力残疾”。从此魏世杰就开始走上了“希望一个个破灭”的倒霉之路。 儿子的弱智曾是家里避而不谈的话题,苦闷归苦闷,但魏世杰的心里还是有希望的。那就是他们的大女儿还好好的呢,而且还参加了成人考试成了大学生了。只不过,好景不长,2000年,大学生女儿魏海燕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想各种办法为女儿治病的魏世杰被告知,孩子的病要终身服药,却根本不能治愈。一双儿女重症残疾,终身不愈。可病治不好,总还要生活。魏世杰开始给孩子规划往后的人生,帮他们找力所能及的工作。他曾给儿子在工厂找了一份工作,结果儿子做完的活,别人都要再返工,工厂没法留他。那就自己做点小买卖吧,卖磁带。可是摆了几次摊魏世杰发现,磁带是“卖”没了,可钱也没收着。工作是不行了,找对象的事还得张罗。魏世杰寻思着想找个条件差一些的,能做个伴照顾个人就行,可到头来看这也是奢侈。当一步步规划都成了泡影,魏世杰仍然想,好在还有老伴,俩人一人照顾一个还不成吗? 殊不知,“屋漏偏逢连夜雨”,女儿病后三年,老伴因不堪打击也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并伴有严重的躯体化症状和糖尿病。老伴的病倒,给了魏世杰沉重的打击,因为少了一个帮手与多了一个精神病人完全不是对调的概念。后来,魏世杰的希望是,多活几年,多照顾他们几年,而且给孩子们交的社保还没交完呢。 不幸之幸,祸福之福 40年前,当儿子呱呱坠地时,魏世杰有了一个儿女双全的美满家庭。但随着两个孩子相继患病,导致他们无法婚育,这也就使得魏世杰40年前的四口之家,在4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四口之家。轻轻试想都觉得何其不幸,于己而言,天伦之乐已是遗憾,于子女而言,心疼他们更会让自己痛彻。魏世杰很少参加别人的婚礼,“看到同龄的老头牵着孙辈的手,悠然地在街上走,也会心酸落泪。” 只是,如今的四口之家又未必不是一种幸福。曾在工作中亲眼目睹过“粉身碎骨”后,魏世杰说活着其实就是很大的幸福了。且,若把他一家四口生活中的苦难掰开了揉碎了,其中也不乏有幸福的碎末儿。 “活着”的幸福有时候靠的是“死亡”的衬托。有一次,突然发病的老伴把自己锁在房里,趁魏世杰外出买药的机会割腕自杀,留给归来的魏世杰一地的鲜血。幸而是抢救过来了,魏世杰才有机会听到老伴的肺腑之言:“老魏啊,你太辛苦了,我不想拖累你。”女儿魏海燕也曾自杀过两次,一次跳海,一次吃了大量的安眠药,好在有惊无险。因为,活着才有幸福的机会,即便是幸福的碎末儿,魏世杰也都能抓住。 女儿的病表现在她总是与臆想出来的人——“老神”对话,而其实对话的内容大都是家里的人和事,而爸爸魏世杰多数时候都是主角。比如吃饭的时候,她与“老神”会有这样的对话:她变成“老神”对自己说“你把这个枣给你爸爸吃一点吧,你爸爸还是对你挺好的。”然后,她自己会接着对魏世杰说“爸爸,你吃点这个吧。”尽管女儿的行为是不正常的,但她的思维里都是这个家和他,魏世杰能感受到女儿是懂事的,他就很满足。至于儿子魏刚,虽然他的智商永远停留在了六七岁的时候,但是他很好哄,几块钱就可以“收买他”,让他乖乖洗个澡。而且,两个孩子从来都不叛逆,都很爱黏着他,这份依赖,他也很满足。这就是魏世杰在不幸生活中抓住的幸福。 其实,不幸之幸,祸福之福,依然可以组成幸福。 把生活掰成两半 在外人看来,也许魏世杰生活里的苦难太多了,挤占了他的幸福。而他生活的主旋律一定少不了手忙脚乱、焦头烂额。其实不然。 不过,在老伴生病之初,魏世杰的确有过无法应对自如的时候,比如说做饭。几十年的老科研工作者不会做饭,只好发明了经典的“魏氏面片”。自己凑合还可以,但是伺候有精神疾病的老伴和女儿就得格外注意,不能让他们感到不满而受到刺激。怎么办?魏世杰买来几本食谱戏称“参考文献”,学得有模有样。照顾三位病人,魏世杰一直有条不紊,进入70岁后,体力有所下降,所以他已经开始筹备起了“监护委员会”, 由侄女挑大梁,组织一众亲友开了几次碰头会了。“监护委员会”可以填补魏世杰的后顾之忧,倘若他不在了,家人依然能在他的安排下过正常的日子。生活中的魏世杰其实一直是这个样子的,就那么淡然、乐观地过着日子。 没有苦大仇深,没有疲于应对,魏世杰反而还在繁重的家事之余完成了几十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禁地青春》,小说一经发表便在网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年的时间点击率就达到了600万人次,后来还被拍成了电视剧《青海花儿》;除了小说,老人还有多篇散文被选进了中小学课外读本。此外,魏世杰还经营着自己的博客和微博,粉丝已达3万余人。作为老科技工作者,魏世杰还挤出时间坚持不懈地宣传科普,二十余年所做报告350多场,足迹遍布全市高校、社区、军营、厂矿企业……生活中的魏世杰其实也是这个样子的,就那么踏实、积极地生活。 魏世杰说,生活就好比是硬币的两个面,所以热爱生活,既要热爱幸福的生活,也要热爱苦难的生活。其实,对魏世杰而言,他的生活除了两面,还可以掰成两半。一半是“生”,一半是“活”。不管生活多苦难,都得活着,不骄不躁、不怨不艾、不卑不亢,这是“生”;然后,既然活着,总得有个活法,知足努力、积极充盈、乐观享受,这便是“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