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古人生态智慧的探寻者胡淼

2014-10-10 15:56|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986| 评论: 0|原作者: 仕凭 阿友

摘要: 《诗经》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雎鸠”一般被学者解释为鱼鹰,但有位老人认为鱼鹰不在河洲地区生活,亦非会唱歌的“歌手”,故“雎鸠”应是东方大苇莺。发表这番独特见解的人是位农学 ...

《诗经》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雎鸠”一般被学者解释为鱼鹰,但有位老人认为鱼鹰不在河洲地区生活,亦非会唱歌的“歌手”,故“雎鸠”应是东方大苇莺。发表这番独特见解的人是位农学专家,他70多岁时完成了62万字的《〈诗经〉的科学解读》。书中以农学独特视角,对《诗经》提到的动植物进行百科全书般归纳总结,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近期,他的新著——100万字的《唐诗的科学解读》已付梓,这本书将带领读者领略醉美和谐的唐代自然生态优美画卷。

 

植保员成果惊世界

胡淼19378月生于上海,1961年从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系毕业,分配到江苏赣榆县农业局工作。报到时,领导特意找他谈话,亲切地拍拍他肩膀:“小伙子,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你是大学生,要好好研究问题。”胡淼点头答应了,他话不多,喜欢埋头做事。

赣榆县地处苏北鲁南之间,庄稼病虫害特别严重,农民缺乏防治手段,只有人工捕杀。由于滥用农药,人畜中毒及死亡事件时有发生。调研回来,胡淼写了份长长的报告,提出要用生物防治害虫,保持生态平衡,从保护青蛙开始,并付诸实施。

青蛙境遇不容乐观。一次,胡淼在田间调查害虫时看到,一只青蛙突然高高跃起,箭一样精准捕食到稻棵顶部飞舞产卵的害虫。然而,农药与化肥的大量使用,对青蛙、蟾蜍等益虫生命构成严重威胁。胡淼亲眼见到,青蛙被喷洒农药后,一瞬间便抽搐死亡。况且,赣榆县民间喜欢捕捉青蛙喂鸭子,因为要用鸭蛋换取火柴、食盐、针线等生活必需品。乡人有时也捕杀蟾蜍,剥皮喂食鸭子。

青蛙与蟾蜍是农田灭虫能手。胡淼认真观察并剖检它们。经深入研究统计,他发布《病虫情报》并提出保护青蛙、蟾蜍的主张。县委农工部生产办公室得知这一情况,要他起草一份保护青蛙的布告,在全县广为张贴,并利用有线广播及各种会议宣传,禁捕青蛙蟾蜍,保护庄稼。

1964年,胡淼在植物保护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方面已小有名气。当时,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组在徐州摄制彩色科教片《保护青蛙》,胡淼受邀专程从赣榆赶到徐州地区农科所,提供了大量青蛙捕食害虫的资料,还为摄制组提供危害水稻的粘虫、稻螟虫等供拍摄的活虫材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小麦红蜘蛛连年暴发,麦苗纷纷枯死。遭受红蜘蛛危害的麦田,远远望去,跟被火烧过一般,所以红蜘蛛暴发被当地村民称为“火龙”。为消灭红蜘蛛,农民用扫帚扫、席子拖,用牛拉石碌碡压,徒伤麦苗虫害却不减。有人提议用剧毒农药“一扫光”,开始使用时还有50%效果,很快红蜘蛛产生抗药性,农药不但杀不死,反而能刺激它加快繁殖。

由于剧毒农药的使用,人畜中毒死亡悲剧时有发生。胡淼根据红蜘蛛在高温干旱暴发和在土壤中产卵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大胆提出泼水灌水防治、深耕灭卵方法,并建议采取旱田改水,实行水旱轮作进行土壤根治。由于方法得当,不用一点农药,红蜘蛛被消弭于无形,小麦苗情迅速好转。胡淼的这一实践在徐州、苏北乃至全国都有影响。他专门撰写论文,文章发表在中科院刊物上,影响很大。西班牙、以色列和巴西等国都纷纷来函索要他的研究成果。

 

醉美生态别样《诗经》

2003年,从赣榆县农业局退休的胡淼,将目光投向《诗经》。《诗经》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伟大诗集之一。在胡淼眼里,它又是本古代伟大的自然百科全书,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从全新角度进行审视和研究。谈及为什么要“掘地三尺”研究《诗经》,胡淼的理由是:“由于历史久远社会变迁,许多东西已失传,其中涉及的天文地理、虫鱼鸟兽与各种自然现象需要我们今人弄明白,它们的寓意我们今人也要弄明白。只有把每篇诗章旨意了解清楚,我们才能对它作出正确传承与扬弃。”前人做了工作,但很不够,胡淼将“科学解读《诗经》”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自己的工作,进一步揭示古老文明。

由于胡淼是长期研究农学的专家,《诗经》研究中,他既吸取前人成果,却不人云亦云,反而会提出自己独到见解。据他统计,《诗经》305篇,有141492次提到动物,144505次提到植物,89235次提到自然现象,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自然百科全书。而书中提到的自然知识,就是他对这部著作的释读对象。

《诗经》首篇是人们最熟悉的《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雎鸠”一般被注家解释为鱼鹰,胡淼则认为鱼鹰不在河洲地区生活,亦非会唱歌的“歌手”,故“雎鸠”应是东方大苇莺。

《诗经》中的“谷风”有两种。一是东风,是种大中尺度的大气环流。春夏之期,和润的东风带来雨水,利于谷物生长,《邶风•谷风》描述的“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就是这种风。另一种是中小尺度的大气环流,即山谷风,白天由山脚向山顶刮上山风,夜晚由山顶向山脚刮下山风,一定条件下,可造成强烈区域性雷暴雨,《小雅•谷风》中描述的“习习谷风,维山崔嵬”就是这种风。注家大多没有做这样的区分和解释。

《周南•麟之趾》中的麒麟,常被视为传说中的动物,或被认为是先民的图腾。胡淼引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说麒麟实际上是现今仅存于非洲中部一带的麋羚,古时曾遍布于东亚到西亚及非洲广大地区。《诗经》《春秋》和《山海经》等书有关麒麟的记载,表明它曾在我国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过。大约公元前500年前后,它们在山东地区最后消失。河南南阳石桥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刻有麒麟奔越的优美图像。

进入《诗经》华章汲取精髓的胡淼心潮澎湃地发现,《诗经》许多篇章中,集中展现了那个时期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醉美生态画卷,比如:“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周南•葛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召南•草虫》)等。这些极具野性柔情的动感画面,用现代词语客观描绘应该是:蓝天碧水,天上百鸟自由飞翔,地上花草林木蓊翳,一片鸟语花香;百兽成群,出入其间,互相呼应,水中鱼龙并跃,结队成群。年轻人或在河滨鸟鸣声中倾诉爱情,或在月光皎洁的参天树下幽会誓盟;他们采葛采蘋,采蕨采麦,采萧采苓、采葑采艾,或成群结队,或独自一人,时常触景生情,勾引出思念亲人的深情……这样世外桃花源般的原生态场景如何不令今人艳羡?

胡淼通过诗文也研判出远古时期即有生态恶化信息:由于周人重农耕轻畜牧,随着人口增长,毁林烧荒,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统治者和民间大肆猎杀野生动物,以为肉食,取毛羽皮张,以为服饰,加上多国互相征战不息,生态环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野生动物数量明显下降,被称为麟(实际是麋羚)的动物,早在春秋末年(公元前481年)就已经灭绝。其他如犀、兕(两种犀牛)、象、虎、麋、貔(雪豹)和牦牛等已在该地区完全灭绝,豹仅在甘肃等地有少量幸存。

梅花香自苦寒来。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胡淼的著作——《〈诗经〉的科学解读》。他借助对古诗文研究,向国人和世界展示中国古代优美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图书出版后反响强烈,先后获评“2007全国科学文化与科学普及著作优秀读物”“第四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佳作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项奖励。

胡淼是真正退而不休的人,他虽然已77岁,每天仍坚持6点多起床,8点到赣榆县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上班。现在,他的新书——100万字的《唐诗的科学解读》已付梓,这本书将带领读者领略唐代自然生态的优美画卷。书中共有上千幅插图和数百幅彩图以及124位诗人近500幅作品。他从新的视角,用科学的方法,认真考证,力争多点透视立体解读,还原诗中历史人文及自然现象,探求诗的旨意。在与读者共赏优美诗作同时,胡淼就唐朝以来大自然变迁等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对陇西鹦鹉,南北各地猿猴、犀、象、鼍、麋、虎、豹的历史生存范围进行广泛研究。他告诉我们,人类杀戮和环境破坏,是这些珍贵生物最终灭绝的主要原因。

 

“低碳专家”呼号环保

退休至今,胡淼一直担任赣榆县环境保护协会名誉会长,不辞余力为环境保护四处奔走,而今他最为担心的是农业面临污染问题。他说:“‘大包干’后,由于土地分散在村民手里,连片植保成为难题。很多农民缺少植保知识,不打药不放心,有机氯、有机磷和一些剧毒农药仍在卖。许多人留一块地不打药自己吃,其他地里能多打绝不少打。因此,屡屡发生消费者吃草莓等水果中毒、学生食堂发生集体中毒事件后,竟在菜中检测出剧毒农药呋喃丹等事件。”

201079,胡淼观察到流经赣榆县城被称为“母亲河”的青口河,水面漂起许多死鱼。连续几天,他冒着骄阳酷暑,或骑车或步行,调查分析污染源,并给县委书记写出书面报告提出治理意见。报告引起当地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有效开展工作,并用水库水冲洗河床,使河水重归清净。

生活中的胡淼俭朴低碳,他节约用水,洗脸、刷锅、洗脚水都用来冲马桶,家中每月用水只有2立方左右。平时步行或骑自行车,即使到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出差,下车还是步行为主,或想方设法借自行车,不得已才乘车,很少打的。过去,胡淼从县城到市里开会、办事,总把自行车挂在中巴车上,下汽车就骑自行车。他不放鞭炮,认为这是破坏环境的陋习。他不用洗衣机,冬天也用冷水手洗衣服,生活中处处注意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胡淼说,不重视环保是没有社会责任心的表现,保护环境是全社会人人都有份的事。而要提高所有人的环保素质,光靠几个环保人是远远不行的。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