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的川南游走时,我不但看了一些名山大川,更是吃到了许多美食。这里的青山绿水不仅养育了一代代勤劳的人民,而且孕育了特色美食。这里不但有白里泛红的香喷喷的腊肉,而且还有风格各异的光亮的汤圆,以及那有棱有角的糯米粽子。 然而,最让我流连忘返的,是这里的糯米糍粑。第一次吃糍粑是在1983年,我作为新兵连长来川南接新兵,那时,我第一次从北方来到南方,在要接的一个新兵家里,吃到了糯米糍粑,感觉黏黏的,还有些吃不惯这食品。后来,我的部队从北方调防来到南方,就驻扎在川南地区,所以,吃的机会多了,也就喜爱上这种美食。 几十年后,我旧地重游,不但吃糍粑,而且在一家“农家乐”里,学做了这种美食。“农家乐”的主人叫梅香。她告诉我:“在我们家乡,糍粑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制作工具是茶树棒、石臼。”她首先选用当地优质糯米为原料,然后用小格筛筛去细碎的沙石,再用中格筛筛去夹杂在糯米中的谷物。梅香熟练地将淘洗干净的雪白糯米倒进灶台上锅里的木蒸子之内,蒸至糯米直往外吐露香气才停火。 梅香笑着说:“人常说,糍粑好吃米难舂,一会让你打糍粑。”不试不知道,一试才知道这打糍粑也不是一件轻松活儿。等把热腾腾的糯米倒入石臼,两个人围着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槌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因为糯米黏性太强,免得木槌和米粘在一起;准头要足,两根木槌此起彼落,都要打在同一个地方,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握槌的手要紧,用力要均匀,待石臼里糯米被打成了黏糊糊的一个团,然后两人合力架起,搁置案板上,这时我早已气喘呼呼,汗流浃背。 梅香是做糍粑的高手,为防止黏糊,她用少许茶油在手上抹匀,她说用干糯米粉代油也可以,将捣成泥团的糯米在手掌上飞快翻滚,揉平“脐带痕”,拍打成大圆形。这时,梅香笑呵呵地告诉我,现在是糍粑的捏造阶段,如果说前面的工序是完成胚胎,那么现在揉捏糯米团的动作便是将一个个活生生的婴儿接到人间的美丽时刻。只见那薄得透亮的滚圆糍粑,在梅香的手中,展示出各种美丽的图案:百鸟迎春、梅花争妍、鲤鱼跳龙门……跃然于糍粑中央,大的有十来斤,小的精巧玲珑,有二三两,还有福禄寿喜之类的喜庆图案。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放入一些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什么的,味道更佳。
糍粑可用叶子菜煮着吃,也可用甜酒做甜酒糍粑冲蛋,还能用油煎着吃、用火烤着吃……选什么样的吃法,全凭各自的口味。煮着吃的时候,柔软顺滑,浓香可口;煎着吃,外焦内软,色香味美。吃法最普遍、最方便的是烤着吃了。把火钳搁在明炉或炭盆上,摆好糍粑,让其慢慢地烘烤受热,适时地对其翻边倒面,糍粑就自然地慢慢变得柔软起来。待整个糍粑全烤软了,表皮会微微隆起,有时还胀起一些泡泡。吃的时候蘸上糖,糍粑则甜香无比;蘸点腐乳,则味道绝佳。那种糯糯的、软软的、黏黏的、甜甜的、香香的滋味,真是妙不可言,因为它不只是几个简简单单的糍粑,更多的是生活中的一种朴实和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