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城市,终老山村 现年91岁的龚全珍出生于山东烟台。日寇占领烟台后,她边教书边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龚全珍考入了西北大学教育系。大学毕业参军,到新疆军区八一子弟学校任教,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那里,她结识了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甘祖昌。1953年,两人结为革命伴侣。甘祖昌是个在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铁血男儿,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因多次负伤,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1957年,他再次谢绝了组织安排的疗养,主动提请解甲归田,回老家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从事农业劳动。龚全珍欣然同行,而这一去就是半个多世纪。 问及龚全珍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她笑着说,非但不后悔,还非常理解丈夫当年不做将军、甘当农民的原因:他不愿意坐享优厚的待遇,那样他会感到烦躁不安,他要奉献,要亲手建设贫穷落后的家乡。每天一身汗,到处奔走,这样他才感到过得踏实、幸福、愉快。 虽然离休多年,龚全珍仍然最喜欢人们称她龚校长。她笑着说,“不是因为带了‘长’,而是因为这个称呼和学校、孩子们联系在一起。”寒暑假期,龚全珍与丈夫一起拾粪耕田、养畜、种树、开垦荒山、改造水田……他们像战争年代一样玩命地干活,并拿出自己七成的工资支援家乡兴修水利、建公路、兴办企业、助学和扶贫济困。龚全珍在最偏僻的坊楼乡九都中学教书,后到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她一直干到离休。 像阳光温暖着每个人 相濡以沫几十载,龚全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同甘祖昌将军融为一体、不能分离。她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去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待在一个并不需要的地方,什么也做不了,就是天天吃山珍海味,又有什么味道?” 甘祖昌1986年去世后,63岁的龚全珍搬进了“幸福院”,一住就是10多年。一为不拖累儿女,二为追求“老有所为”。她住在那里不是为了得到照顾,而是为了照顾别人。在那里,她仍然是老师、是工作人员。她主动申请当“义务服务员”,帮老人们洗衣服缝被褥,给孩子们辅导功课,领着老年人读书学习、唱歌、锻炼身体。 离休后龚全珍就参加了县老干部宣讲团,到学校、机关、企业、社区讲战争年代的战斗故事,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她结合实际,讲和谐社会如何睦邻兴家,讲传统文化与孝亲敬老,深入浅出,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好评。30多年来,人们已经记不清楚她到底去了多少地方、作了多少场报告,但很多人都记得,她从不要一分钱报酬,常常是自带馒头或面包,就着白开水当午饭。她解释说,因为自己牙齿不好,只能吃这个。但大家心里都明白,她是不想给学校添麻烦,给别人增加负担。 听说县里一些学校有“流生”现象时,龚全珍积极推动成立莲花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她走街串巷跑学校,四处为有困难的学校、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前几年,县关工委打算购买《激励永远》教育光盘捐赠给学校,但缺少资金,她毫不犹豫地资助了2400元。 她衣着简朴,每日粗茶淡饭,在自己身上从不多“浪费”一分钱,但在她认为有价值的地方却又总是慷慨大方。一次,她到一个学校作报告,发现该校的图书室竟没有多少册图书。于是,她立即购买了1000册图书捐给该校。对身边的困难家庭,她常上门探望,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她资助过30多户贫困家庭、帮100多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直至大学毕业。她累计资助金额超过10万元,而她自己的离休工资并不多。 在龚全珍家里,有一张她珍爱的照片。照片中,甘祖昌穿着带补丁的旧军衣,正满面笑容地向孩子们讲解麦子的优良品种。她说,这是珍藏在她心中的甘祖昌。至今,龚全珍仍不时回味起甘祖昌病重时曾对她说过的话:“活着就要为国家多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重活儿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现在,满头白发的龚全珍仍不闲着。她身体好点时,每周去一次福利院,为孤寡老人们梳梳头,说说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她交代子女:如果她去世了,把生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她此生最后的党费;生前她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子女们要继续资助,直到他们到毕业。她还强调,不要葬礼,不要墓碑,一切从简。这就是龚全珍,一个身系家国的共产党人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