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中国,恐怕没有比物价更热门的话题了。
1988年6月23日,星期四 人人都在传说,从7月1日起,一千多种商品要涨价,商品价格要全面放开。3月份时西安爆发过一次抢购“台风”,过了不到三个月,第二号“台风”又来了。 “台风”先刮进各大商店,首当其冲的是高档电器,各种电冰箱都卖得飞快,还有搭配出售的各种洗衣机、自行车、电风扇,连一直滞销积压的杂牌黑白电视机、录音机、排气扇、吊扇、冷暖风机都转疲为俏。 其次,抢购风还波及毛毯、毛线、床单、被面、白布、粗纺、精纺毛呢。甚至家具、粮食、食油、食盐以及方便面和水果糖,也都被人一麻袋一麻袋地往家里拉。 冷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次抢购风的特点是专抢高档、名贵商品,越贵越要买,人们的心理是:赶快把钱变成实物,购物保值。 这次抢购风中,影响最大的是各大中型国营百货商店。这些商店资本雄厚,库存量大,滞销积压的商品量也大,于是,几乎都发了大财,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比如西安市民生百货商店,6月22日前,平均日销售额为20万元左右,6月23日,销售额骤增为30多万元。 西安的百货商店,开门大都是上午9点,23日凌晨,门还未开,西安唐城大厦、朱雀大厦、民生百货商店、解放百货大楼、平安市场、华侨商店、二轻产品展销大楼等各大商店门前已人声鼎沸,挤满了等待开门的顾客,不仅如此,还停满了各种大小车辆,从客货两用、中小吉普到三轮货车。 门一打开,人群如潮水一般涌了进来,像挤公共汽车一样,大呼小叫,冲向商店各个柜台,而大股的人流,则涌向日用五金及家用电器部。 笔者亲眼看到:一股人流冲进那一排自行车阵,一屁股坐在一辆自行车上,然后伸出两手,一手抓住一部自行车,厉声大呼:这三部车我买了!大约只有一两分钟,50几辆自行车都已有归属。然而此时,开票的小姐,才掏出口袋里的钥匙开启她的抽斗找发票本呢。 还有一家老小一齐冲锋陷阵的。父亲冲进家用电器部,一把抱了两台洗衣机,3岁的小儿子被母亲一屁股砸在洗衣机上,然后母亲又伸长两臂霸了两台,大女儿则在交款处去排长队。3小时后,一家大小将7台洗衣机装上三轮车,欢天喜地,满载而归。我看了看,3台是双缸“双鸥”牌洗衣机,两台“金鱼”牌的,其中有一台像是全自动的,看不清什么牌子,据悉,洗衣机买回家,这才开箱验货,7台中5台洗衣机电机不转! 解放大楼的电冰箱,6月23日之前平均每日销售3台,而23日一天,竟售出52台,激增13.3倍。 更惊人的是,这家商店有近万台电风扇由于式样陈旧,积压了已有一年,正准备做大降价处理,谁知到了6月23日,那些风扇都以原价售出,一下卖掉两千多台!卖了不过一周,近万台电风扇,无论新的旧的,好的坏的,转的不转的,掉了漆皮的,少了螺丝的,都被抢空了。 商店五金部的营业员老王说,他在这家商店里工作近20年,从来没见过这个阵势,人们像龙卷风一般,都疯了! 真是都疯了!烈日当头,挥汗如雨的6月天,许多人都挤进皮货店,去购买几千元一件的狐皮大衣、貂皮大衣、水獭皮大衣!
1988年6月24日,星期五 这天的气温是37℃,西安暑天的高峰值,“台风”业已铺天盖地地扑到了古城。 西安市最大的商店之一北大街商店,过去由于定价奇高而待字闺中,长期无人问津的太原全毛毛毯,每条定价149元,从6月21日到6月23日,开始有人过问,23日售出8条,售货员感到惊奇,而24日出现奇迹,一日售出121条。(25日竟继续上涨,一日售出167条,26日一天竟售出310条!几天工夫,库存告罄。) 还有一些高档纺织品,比如七彩织锦缎被面,由于它比一般的软缎被面(20元左右一条)价钱高出数倍(60元左右一条),原来也不好销。由于同样的原因,从6月16日起转俏,当日销出113条,23日销售463条。(到了26日,竟创造了一天卖出730条的记录!) 连毛巾被、床单也跟着走俏。床单21日至23日平均日销售1360元,到了26日,日销售额就直线上升到9100元。 最奇怪的是白坯布,难得有人问津,除非谁家死了人。可就连它也走俏了。6月1日到6月23日,西安市颇有名气的老字号“长发祥”纺织品大楼,平均日销售额只有24米,而24日到26日,人们一觉醒来,日销售量竟然猛增了一百倍,达到2406米!好像家家都死了人。 人们通过这种抢购把纸做的钞票变成实物。人们像是忽然明白了,钞票是用纸张印刷的,一昼夜就能印出几十万、几百万元来。
1988年6月25日,星期六 西安爆发了挤兑风潮。钞票一卡车一卡车地从银行流出。 银行从来没有这样忙碌过。数钞机和数钞票的人一齐开动,就这样,银行里里外外还是挤满了人。几千,几万,几十万现金从柜台里数好,从人头上递过去,就像电车里售票员卖票一样。柜台外的人没法复查,只好提了便走,再不走就怕在闷热加汗臭的小小银行里晕过去。 西安市大大小小的银行、储蓄所都忙得不可开交,排队的一百个人当中一百个人是来取款的。若是有一个人是来存钱的,大家都会睁大了一双吃惊的眼睛看他,仿佛他是从精神病院里翻墙逃出来的。 各个银行里人头攒动,现金提空了,银行的金库空了,银行便公布系统坏了,停止工作。取钱的人便叫骂起来,银行的人也不示弱,对骂声,吵骂声,搅成一锅粥,像是鸡窝里钻进去一只黄鼠狼。 西安市工商银行东大街办事处往日每天储蓄存款增加25万元,而6月20日至24日,5天储蓄就下降84万元,而25日,26日下降126万多元,27日下降到138万元!没有几天工夫,就从这个小小的办事处流出存款700多万元! 这只是一家银行办事处的统计数字。难怪陕西省人民银行发出了银行存款“大滑坡”的警报! 1987年,全国零售商品的货源只有6100多亿元,而群众的商品需求量却已达到6850多亿元,尚有740多亿元的缺口。 740多亿元!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这个数字里面包含着、隐蔽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恶性因素。 中国每年有几百万对青年组成新的家庭,那时结婚都要有一件奢侈品彩色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的供求矛盾从1982年就开始初露端倪,1983,1984,1985,彩色电视机逐步登上国内第一紧俏物资的宝座,6年来,缺口不仅未能愈合,而且越来越大。价格扶摇直上。 从1983年起,国家用法律手段强制控制彩电价格,不少人因为高价倒卖彩电而获罪入狱,不少单位因此而被罚款,倒闭,破产,但仍未能压住彩电价格。 彩电的国家价格为:国产十四寸,980元;十八寸1450元。但到1984年,价格已涨到:十四寸1400左右,十八寸1800元左右。 强制性压价后,彩电立即从市场上消失,买不到了。交易由公开转向地下。一台十八寸彩色电视机(海燕),国家价依然是1420元,而实际价已卖到2500元,自由价已卖到2960元。一台进口的二十一寸“日立”牌彩色电视机,竟可售价达5700元的天文数字!涨幅何止50%! 而且越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涨价越凶。白糖从每公斤1.6元涨到3.2元,大肉从每公斤3元涨到6元…… 如果要维持一个3口之家的中等生活水平,与1980年相比,已从60元上涨到了200元左右,每年以25%的速度在递增。 一个单身职工,1980年在单位职工食堂入伙,一个月15元就可以吃得很好,而现在却需要60多元。8年间增长了400%!每年递增50%。 是呵,难怪人们从心里感到恐慌。要知道我国靠工资吃饭的人,在两亿城市人口中占80%。尤其是退休职工,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和即将上涨的房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寒而栗。
不断下降的外汇比值 人民币的外汇牌价已经变成了象征性价格。 在这次抢购风潮爆发之前,外汇券与人民币的公认比价为1∶1.4~1.5,而从6月抢购风潮之后,其比价骤升到1∶1.8。而美元则从1∶6骤升到1∶6.5和1∶7。(后来竟突破了1∶10的大关。) 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倒卖、炒买外汇的黑市相当猖獗。在广州,在深圳,出租车司机甚至只拉手里握有外汇券的客人。许多商店和餐厅甚至贴出“不收人民币”的招牌,简直使人怀疑这是不是中国的地方。
要命的是货币发行量 从1978年到1986年,货币发行量每年平均增加18.6%,年年超计划发行。 于是,黄金不见了。几十万淘金者,几百万两黄金,几乎没有一个肯将自己淘来的黄金卖给国家,哪怕只卖1两。于是,国家颁布法令,禁止个体淘金者淘金。 所以人们要疯狂地把纸货币换成实物货币。 西安有个个体户,1987年贪图便宜,9毛钱一双的尼龙丝袜,一下子买了4万双。谁知9毛2分钱一双都卖不出去。私人借贷,借了两分五的利息,债主逼债,逼得他吃了72片安眠药,多亏抢救及时,又是洗胃,又是灌肠,好好地折腾了一番,总算没死。谁知到了1988年夏天,尼龙袜暴涨,每双价格涨到两元多,还没有批发价,他一下子赚了五六万元。 破落户一下子成了暴发户。 1988年已经过去,但那场“疯狂的”全民抢购风潮却留在了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