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积极主张抗日的冯玉祥,经与张学良多次磋商,将西北军余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由宋哲元出任军长。29军下辖3个师,共2.2万人。为了壮大第29军的实力,1932年,善于练兵的佟麟阁应宋哲元的邀请出山任职(后担任第29军副军长),专门负责募兵及军事训练。随后,佟麟阁在西北广招贤才,无数阳泉汉子纷纷应征入伍,成为西北军重组后的生力军。 为了能够在抗日战场上出奇制胜,在宋哲元的号召下,佟麟阁又将军中的武术精英集中起来,组建了一支由500名壮士组成的“大刀队”,并邀请一批优秀的武术高手进入部队。 英杰李尧臣 首创"无极刀" “无极刀”刀法创始人李尧臣就在这批武术高手中。 李尧臣是佟麟阁专赴北平聘请的第29军武术总教练。29军在他的指导下,很快就研究出了一套专门克制日式刺杀的刀法——“无极刀”刀法。 日本自建军以来就非常注重士兵的拼刺训练,向来以步枪精确射击和拼刺两大技艺作为武士道精神的体现。为了在拼刺中占到上风,日军特地设计了新式的30式刺刀,这种刺刀长达0.53米,极为锋利,加上三八式步枪1.2米的长度,全枪长度超过1.5米,为全世界同类枪械中最长的,而当年日军平均身高不过1.56米! 而“无极刀”刀法则结合了第29军官兵所使用的大刀(后称“无极刀”)本身的特点,也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六合刀法。这种刀法强化了一种理念:刀本是刀,可劈;刀亦为剑,可刺。 第29军使用的大刀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的长短与宝剑相仿,长约1米;刀面不像传统的砍刀那么宽,而是比剑柄略宽;传统的刀是一面开刃,这种刀的刀头却是两面开刃,接近刀把的地方才是一面开刃;为了方便士兵使用时用力,这种刀的刀把长8寸至1尺,可以两只手同时握刀,砍向对方。 说是刀法,其实只有简单的两招:面对日军的直刺,士兵用刀背对着敌人,刀锋对着自己。在刺刀过来的一瞬间,用刀背由下往上猛磕敌军刺刀。由于大刀重量在4斤以上,加上双手使用,日军刺刀绝对会立即飞开。此时大刀已经挥舞到上方,刀锋正对着日军,大刀只要顺势砍落,日军立即人头落地。 这种刀法的关键在于一个“快”字,一磕一砍二招,一般只要一到两秒钟时间完成。这种刀法虽然简单,但正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所在。 李尧臣先从“大刀队”中各连队抽选骨干,他直接传授刀法,再由骨干们传授给全军官兵。在原西北军浓厚的武术氛围和习武传统的影响下,数月后,“无极刀”刀法便在全军传播开来。 铁血喜峰口, “无极刀”一战成名 1933年3月初,日军占领热河全境,直逼长城。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的何应钦见日军攻势很猛,便将驻扎山西、早已准备迎战日军的第29军调到了北平以东。 经过连日激战,第29军伤亡甚大,几位高级将领认为,日军具有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若想取胜,必须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出其不意地打击敌方。于是,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到了第29军最常使用的特殊装备——大刀上,并派109旅旅长、曾任冯玉祥贴身卫士的赵登禹指挥这场奇袭。 次日,日军主力部队抵达,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喜峰口发动全线猛攻。“大刀队”则潜伏于各峰峦幽僻处,待日军炮火暂停发起冲锋时,蜂拥而出,与敌人进行血拼肉搏,终将日军击退,并成功占领其炮兵阵地,毁其大炮18门…… 史料记载,喜峰口会战中,第29军共歼灭日军4000余人,而“大刀队”的“无极刀”刀法更是震惊了日军。 据称,在血拼肉搏时,眼见“大刀队”的壮士大刀翻飞,刀起头落,许多日本士兵跪地求饶,嚎啕大哭,央求对方不要砍掉自己的头颅,因为在日本神话中,被砍掉头颅的人就不能再转世为人。此后,但凡与“大刀队”交战的日军都要给每个士兵装备一个“铁围脖”,以防备被“大刀队”的“无极刀”斩首。 然而,大刀只是旧时的兵器,无论使用它的人如何神勇,也无法抵挡日军的飞机大炮。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可想而知。4月13日,第29军撤出喜峰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