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汉字走向世界的今天,键盘化输入让很多人“提笔忘字”,一些人觉得汉字难认、难读、难写、难记。为此,退休后的王银忠先生焚膏继晷,潜心研究文字结构及汉字发展规律,穷十年之功,终于推出了修订版的《快速识字》字典。连小学生也开心地说:写字时就能想到背后的小故事,太有趣了。 从官员到百姓的快乐转身 2004年,平顶山市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王银忠退休了。他婉拒了回报丰厚的有关单位的聘用,笑呵呵地对长期身体不好的老伴说:“从今天起,你是领导,家务活儿我全包,欢迎检查指导工作。” 王银忠每天早上5点起床,洗漱后,拖地、擦桌子、洗衣服。一切都收拾停当再给家人做早餐。待孩子们上班、上学走后,他开始研读汉字。从官员到退休老人,他自然而然,没有一点不适应。他儿子感叹地说:“父亲爱家、认真生活、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们做晚辈的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 王银忠出身贫苦农家,河南大学外语系毕业后,曾做过中学教师。他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汉字的研究情有独钟。他认为,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最古老、最优美、最有趣的文字。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开始收集并阅读有关书籍。退休后他决定重拾爱好,发掘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汉字变得好学易用,服务生活,服务群众。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是根本。今天,汉字与汉文化同样面临被侵蚀、被异化的困境。王银忠认真攻读了汉字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历代多种字书,学习汉字基本知识。他认为,康熙是满人,却组织编修了《康熙字典》,很难得。新中国成立后,把汉字的简化、规范化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主要发展阶段,通过简化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样子。王银忠梳理了汉字的发展史,从音韵、书写、释意上认真揣摩、推敲,深得古人意趣,越学越觉得汉字信息量的丰富与博大,含英咀华,沉迷其中。但他上小学的孙女及同学却说,汉字难认、难写、难记,学起来很费劲。 孩子是世界的未来。为了帮助孙女,他在家用纸板剪成字的偏旁部首,在游戏中教她组字、认字;他还悄悄坐在孙女教室后面听老师讲课。他发现老师只教孩子字的读音,强调死记硬背,不讲字意、字的结构,孩子记不住,听写时错误率很高。他决定用自己的方法教孩子快速学习识字,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不写错字。 让汉字变得充满情趣 2014年3月,77岁的王银忠来到郑州市金水区某小学,为数百位小学生讲中华汉字的趣味故事。 “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字形结构,而汉字的字义也都寄托在字形之中。”满头白发的王银忠,站在讲台上手拿教鞭指着一张张黑白幻灯片,给孩子们讲解汉字。“孩子们,你们看,
‘耍’由‘而’和‘女’组成,其中‘而’表示胡须,‘女’表示与女人有关,本意为女人戴胡须。这个女人在干什么呢,要么在玩耍,要么在表演,没有别的用意。”在解释“功”字时,为帮助学生了解“工”的意象来源,王银忠特意带来了自己制作的仿古打地基的工具模型,让孩子们了解“工”这个简单的字形,为何能代表工程、工作等意义,而在加上“力”后,自然就代表着付出努力后的成果。再比如为了研究“笨”字,他找到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竹子的教授请教。教授给王银忠讲了一上午,他还不是很明白,就又跑到平顶山鲁山县的一家竹子园,刨出竹子根仔细观察,最终弄清了缘由。光是为了这一个字,王银忠就耗时3天。 王银忠“会意识字”的方法,就是通过拆分汉字的部件,从其蕴含的具体事物形象中挖掘出汉字的本义。“现行汉字教学只注重笔画和常用字义,而忽略部件和本义,忽视孩子对汉字的形象思维和对背后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探索‘义寄于形,形义结合’的汉字特点,把字义和字形联系在一起,达到开发大脑、学习汉字、传承中华文化的三个目标,也让汉字不再‘难写难记’。” “偏旁部首,一笔一画,多一点就错,少一横就错,有时候真的很容易犯迷糊,只能不停地在本子上练。”对许多中小学生来说,汉字书写一直是比较枯燥的事情,一名五年级小学生说,他对汉字书写一直很头疼,得知王爷爷要来讲解汉字,他很好奇:“汉字不就是在田字格本上一笔一画练出来的,还能有啥故事?”课后,他兴奋地说:“突然觉得每一个汉字都很有趣。比如说以前写‘疑惑’的‘疑’时,总觉得麻烦也总是写错,听王爷爷讲后才知道,疑的偏旁部首分别代表匕首、弓箭、脚,是表达人在逃难时,不知该怎样选择而陷入犹疑境地的意思,真的感觉豁然开朗。”另一名小学生也表示:“感觉自己更理解汉字背后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了,写字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小故事,认得准记得牢,想出错都难。”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里,王银忠还简单介绍了新出版的《会意识字》一书。他说,这是根据现行汉字部件的意义分析字的本义,再根据本义所反映的社会习俗、农耕文化或相关科学知识等,引申出现代的字义。总之,每一个汉字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磨字成“典” 传承文化 王银忠说,他属于喊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走过来的一代人,在编写《会意识字》这本字典时,一直怀揣为百姓服务,“教孩子们快速识字”的理念来选字释意。但他没想到,这个过程,耗时竟达10年。 老人认为,许慎的《说文解字》迄今已经两千年了,是许慎凭小篆一个阶段归类创造的,对字义的理解今天看来还有其局限性。 对前人提出质疑,需要勇气。除大量阅读,向古人学习外,为了给出一个字的解释、给一个观点找到有力的理论依据,王银忠还遍访高校名家、教授,用电话、电子邮件与他们交换意见,融通思路。他找到北大教授曹先擢和苏培成主编的《汉字形义分析字典》,发现多为汉字文献的汇编,解释并不充分。他说:“我很崇拜《新华字典》《现代汉字字典》,它们代表着国家对汉字最严谨的规范使用。但它们也没有解释字形和字义的关联,造成不少学生机械地背字形、记字义。汉字文献把衡量汉字本义的标准定为‘以字形为依据、有文献可证明’,但依据什么时候的字形、文献上有漏有误怎么办,还有简体字的本义怎么解释,这些问题并没有妥善解决。” 王银忠开始自己的“汉字之旅”时已经66岁。他说:“编这个字典,难免要扭转前人的一些看法,这很冒险,内心也斗争过。”不过,他很有底气。他认为即便别人觉得他编的字典不权威,也决心编好。这本书的定位,就是服务普通老百姓,方便大家学习汉字,传承文化。 方向已定,王银忠闭门谢客,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前人的多种识字方法;他去拜访老农,了解相关的旧时风俗习惯和农耕文化,请教农、工、医疗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学习有关人文知识;他到小学听课,亲自体验语文老师教学汉字的技巧和经验;他和孙子孙女玩汉字游戏,验证自己的认知。为认识“仓”的本义,他还到洛阳参观了隋唐东都含嘉仓。 这10年里,王银忠就干了这一件事。每天凌晨他5点钟就起床,简单收拾一下就开始了工作,下午六点半结束一天的工作。王银忠说,“我最大的动力就是要把这个事情完成,我觉得我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去年《会意识字》由河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今年5月修订为《快速识字》再版。河南大学原校长王文金教授认为:它是一部“多功能字典”,是一部有利于促进儿童快速识字,开发青少年智力的著作。从这一意义出发,就不必用固有的纯学术观点去苛求它。
中老年朋友学习汉字的过程,也是开发大脑的过程,会收到“认字”和“启智”的双重效果。现在,王银忠每天还是5点起床,打扫卫生、做饭、做家务,督促老伴吃药,忙完一切,开始读书学习,晚上陪老伴散步一小时。在快乐生活之余,他还有新的打算,正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