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腿书记”的三农情怀 --昌乐县退休干部赵延平事迹材料 2006年12月,赵延平同志从县委农工办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后,面对一些老板的高薪聘请和组织安排,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根据组织安排,再次回到农村一线,担任宝都街道三和社区党委书记。就这样,怀着对党的无限热爱和对农民的朴素感情,他又回到了“三农”工作的“一线”,开始了事业的“第二个春天”三和社区是由砚家河、高家河、西店等7个村合并成的城郊型农村社区。合并之初,村情复杂、人心分散。村干部有情绪:让一个外人当家,这不是欺咱没人吗?村民也有顾虑:他没干过村干部,能领着大伙发家致富吗?面对“村合心难合、工作难开展”的局面,赵延平认定一个理,只要有党组织和党员,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他把发挥党员作用、理顺各村关系作为到村任职后的“第一把火”。凡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都让党员参与、群众决策。通过建立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服务体系“三组织一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凡事讲民主,遇事都公开,逐渐解开了群众心里的疙瘩,实现了村合、人合、心合。2009年9月,社区顺利完成党组织和居委会选举,“七村合一”选出了精干高效的“两委”班子。 看到群众住房散、乱、脏,生产生活不便。他与村干部反复商量,并到先进地区学习,最终达成共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引导村民集中居住,腾出土地创业、上项目。建设之初,党员群众不支持,甚至有抵触情绪,他动员社区里的同学、朋友带头,响应者也是寥寥无几。面对这种情况,他用半年多的时间走访了7个村的所有村干部和大部分村名,并多次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走出去开阔眼界,通过讲解政策、算账对比,慢慢打消了党员群众的顾虑,同意建设新社区。 土地征用、拆迁过程中,面对有些群众的不理解,赵延平总是心平气和地向他们讲政策,摆道理,最多的户去到26次。有一户村民的蔬菜大棚在拆迁范围内,赵延平就带领村干部和农户一起摘菜、卖菜,最终该户村民同意拆迁,赵延平还主动为他找了一份月收入1500多元的工作,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社区建设过程中,赵延平白天吃在工地,晚上加班到深夜。在一次施工调度中,不慎扭伤了脚,但他轻伤不下火线,每天拄着拐杖靠在现场指挥。不到一年时间,社区一期、二期工程就建成单体住宅楼275座,村民住进了“小洋楼”。目前,三期多层楼房正在建设,全部建成可容纳5000人集中居住。利用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他协调引进了农贸城、机械等5个过亿元的项目,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三和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9000元提高到2013年的22000元,增长了一倍多,户均存款也达到了10万元以上。 担任三和社区党委书记以来,赵延平自觉把创先争优作为不懈的追求,努力使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在社区建设中,他创新思路、高点定位,创造性地把合村并点、集中居住区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结合起来,“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整合了公共资源,转变了发展模式,把三和社区打造成了全县乃至全市、全省的一流社区。 在社区规划设计上,他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先后12次更改图纸,完善设计方案,保证每户村民都认可、满意。社区建成后,配套完成了敬老院、幼儿园、电子图书阅览室、电教室、警务、卫生室、群众健身广场和集民政、计生、司法、经管等10大类40多项的便民大厅的建设,实现了党内服务、基本医疗、养老托幼、文化健身等“十进社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他还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争当社区发展标兵”、“公推身边好党员”、“党员岗位先锋”等活动,自己率先带头,带动党员参与,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服务社区、干事创业的劲头,群众由最初的不理解变成了拥护,还给赵延平起了个外号“泥腿书记”,更有居民给他送了一首满含赞誉的“打油”诗:赵书记,热心人,与俺大伙心贴心,不辞劳苦创大业,建成和谐新农村。 在赵延平的带领下,三和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双百先锋”、“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国家生态社区”、“山东省先锋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卫生村”、“潍坊市五好农村社区”、“潍坊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省委书记姜异康同志视察时充分肯定了合村并点建社区的“三和模式”,“勇于创新、真心为民”的“三和精神”被潍坊市委确定为全市重点倡树的四种精神之一;他本人也先后评为潍坊市新农村建设新闻人物、山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受到山东省委、中共中央表彰。 中共昌乐县委老干部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