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为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健康进行,潍坊市寒亭区老干部局组成了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参入的活动小组,到有关部门开座谈会、谈心会。在摆查、整改问题中,寒亭区老干部局的夏尚玲局长深刻感慨:“这次活动的关键是大家都要“清清心”,只要我们的“心清”了,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好。” “清心”。这是很到位的体会、感悟和鼓动。宋代廉政典范、德贤名臣包拯,曾作诗一首,据说也是他唯一留世的一首:“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首诗文作为包氏家训供立在河南的包氏祠堂。近期的习总书记兰考之行,曾专道诗前仰望吟咏。包青天的诗作,开头首句就是“清心为治本”,看来,“清心”是历代官员的为政、为正、清廉之根本。 包拯为官几十年,从不收人送礼,60大寿时,面对送礼盛行的社会风气,他提前声明拒绝送礼。皇帝赵祯念包拯的政绩和威望,亲自差人给包拯送上礼盒。皇帝知道包拯的脾气,特在礼盒上附诗一首“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帝王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面对皇帝的礼盒,即刻回附一首“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真乃胆大的包青天,连皇帝的赐礼他都敢拒。难怪赵祯赞叹:“清廉者,当数包拯也。”几朝几代到如今,在人们的心目中,清正廉洁、包青天,已成为包拯的代名词。 南北朝时西魏的清廉之官苏焯,曾向朝廷提出过6条建议,6条建议之首都是为官要“先治心”,他把“清心”列为第一要务。苏焯是“清心”的典范,他从不为自己谋取私利,严禁家人仗势敛聚钱财,保持清廉节俭的家风,真正做到了“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成为了朝中清俭廉慎的楷模。苏焯去世时,家无余財。感动至极的丞相宇文泰将苏焯的遗体素车载运,并率满朝大臣徒步哭送灵车。苏焯遗留的清净“财富”惠及后世,光泽永辉。 两千多年前儒家学派就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和“养吾浩然之气”等道论,主张提高道德修养是为政之本。“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是先人的主张。心,心地也。心如大地,既能育生香甜瓜果、五谷食量,也能长出种种杂草毒棘。正心,即是清扫自己心灵的荆棘,使心地水清境洁。纵观中国近代、现代史,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不息的老一代革命家、先辈、英模,他们那伟大而高尚的情操,主要都是来自于救苦救难、倾情百姓、服务人民的纯情奉献心灵。这种心灵产生于他们的学习、追求,巩固于不断地自省、自律和修炼。 俗话说:世无完人。人生在世,七情六欲,孰能无过?《醒世姻缘》中有一段话发人深思“终日忙忙只为饥,食得饱来便思衣,衣食两样皆具足,便思娇容美貌妻,有了妻儿和田地,家里无官被人欺,七品八品尤嫌小,三品四品又嫌低”。欲壑难平的人性在这里表达的淋漓尽致。欲望是人的本性,如果任其膨胀,必然会自取灭亡。一个个落网腐败之类的阴暗历程已表明:人见利而不见其害,必贪;鱼见食而不见其钩,必亡。奢气糜雾的萦绕,定能让人昏倒在地。 为人之根本,人生之关键,是对欲望的控制、对品德的修养、对清正的追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要我们清正身心,清除“四风”之污,倡树想国为民之风。倾力于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