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褚时健和老友王石的一次私会,被王石的女朋友田朴珺给写了篇文章报道出来了,文章中还配着褚时健与田朴珺的合影。于是,褚时健无奈地跟着这篇文章与合影又一次成为了人们捕捉的焦点。 其实,无论是在其事业顶峰后锒铛入狱,还是保外就医后的第二次创业成功,尽管褚时健一直在“尽量躲人”,但其从未在真正远离人们的视线。尤其是把他当神一样追着取经的人络绎不绝。然而,“被迫抛头露面,实在不是他愿意的。”对褚时健而言,他不想大家一直把他当神,他想过普通人的平淡生活。 大家眼里只有一个神一样的褚时健 大家眼里只有一个神一样的褚时健褚时健是如何成为“神”的,想必人人都能说出个一二来。因为,从“烟王”到“橙王”,褚时健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 1979年,51岁的褚时健出任玉溪卷烟厂厂长,他创造的神话由此开篇。那时的玉溪卷烟厂是一家濒临倒闭的破烂小厂。褚时健接下这个重任开始整顿烟厂:提高烟叶质量、引进先进设备、将第一车间直接设在田间……半年就使烟厂有了好转。有一次,褚时健向省里提出贷款2300万美元,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卷烟生产设备。有人说如果效益搞不好,还不上钱,说不定就要去坐牢了。那时,昆明卷烟厂也想引进,后来却没敢做。褚时健就干了,他想,香烟的品质和效率提高了,一年就能还上钱。此后的18年,在他的带领下,玉溪卷烟厂效益不断提高,为国家累计创造利税超过千亿。当年国外的555、万宝路等香烟在中国横行时,褚时健最大梦想就是做出中国最好的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做到了,他培育出的红塔品 牌在世界名列前茅。褚时健用18年缔造了一个他的红塔帝国。 然而,在退休前,由于“经济问题”褚时健被判无期徒刑,女儿在狱中自杀,那时他已经71岁了。当时,作为云南红塔集团的一把手,褚时健的工资仅相当于烟厂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18年的工资收入总共不过60万元。对于褚时健的“问题”,有人说他是“在不该拿钱的时候,用错误的方式,拿了他应该拿的钱。”“富庙里的穷方丈”身陷囹圄,在当时成为一件让人瞩目的大事。讥讽者有之,叹息者有之,而为之抱不平者亦不乏其人。几年后,褚时健因为罹患糖尿病,于2002年得以保外就医。从此,云南的哀牢山,褚时健的又一个神话诞生了。 历经种种打击,保外就医后,似乎75岁的褚时健更应该默默养病,颐养天年。然而,他却承包了2000亩荒山,开始种橙子。而橙子挂果需要6年时间。何况当时他身体不好,他所要承包的荒山又刚经历过泥石流的洗礼,一片狼藉,当地的村民都说那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但诸多困难并没有阻住褚时健的种橙之路,他带着妻子进驻荒山,脱下西装,穿上农民劳作时的衣服,昔日的企业家完完全全成为一个地道的农民。他用努力和汗水把荒山变成了绿油油的果园,奇怪的是,在昆明,街上的橙子10块钱4公斤,而他种的冰糖脐橙1公斤8块钱你都买不到,而且产品一出来就发往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在云南根本见不到踪影。 褚时健的果园效益好得惊人。给他种橙子的农户也都跟着富裕起来了。以前,褚时健管理烟厂的时候,想到烟厂上班的人挤破头;他管理果园,想在果园干活的人也挤破头。作为褚时健的粉丝,王石曾在褚时健刚种橙子时去看望他,为此也感慨颇多:“我非常受启发。褚时健居然承包了2000多亩地种橙子。橙子挂果要6年,他那时已经75岁了。想象一下,一个75岁的老人,戴一个大墨镜,穿着破圆领衫,兴致勃勃的跟我谈论橙子挂果是什么情景。 2000亩橙园和当地的村寨结合起来,带有扶贫的性质,而且是环保生态。虽然他境况不佳,但他作为企业家的胸怀呼之欲出。我当时就想,如果我遇到他那样的挫折、到了他那个年纪,我会想什么?我知道,我一定不会像他那样勇敢。” 从“烟王”到“橙王”,故事转了个弯再一次得到了升华,褚时健在大众的眼里更“神”了。 褚时健说,“不要把我看成神” 如今的哀牢山山顶有座三层的黄色小楼,既是褚时健果业公司的所在地,也是他们在山上的安身之所。小黄楼门口蹲着两只石狮子,对着一汪水潭。小楼左手边有一棵大无花果树,枝繁叶茂,树下养着三四只孔雀、几十对斑鸠,此外便是层层叠叠的橙树。87岁的褚时健称现在就是他最快乐的时光,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种好橙子,活着。” 对于87岁的老人来说,平静、平淡的生活才让他觉得踏实、满足。然而,把他当神一样崇拜的人们似乎并没有想给他创造这个安静生活的环境。 几乎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企业 家、崇拜者,怀着各种诉求,通过各种手段,活动在玉溪市大营街道附近或者新平县戛洒镇新寨梁子的果园里。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接近褚时健。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总希望褚时健能安排点时间和他们谈谈。而褚时健往往都会告诉他们,“你不要把我看成神。” “现在社会上太多人这么想,都想找条直路走。尤其年轻人,大学读完书进入社会刚几年,就想搞出名堂,实际不是这样。人生很多事,不是一条直线。现在年轻人的知识面、信息量比我们那时强多了,但年轻人的特点还是一样:把事情想得很简单。有一次,一个年轻人从福建来找我,说自己大学毕业六七年了,一件事都没干成功。他是性子急了,目标定得很高,想‘今年一步、明年一步,步步登高’。我对他说:你才整了六七年,我种果树10多年了,你急什么?” 这几年,不少20多岁的年轻人跑来问我:“为啥事总做不成?”我说你们想简单了,总想找现成、找运气、靠大树,没有那么简单的事。我现在蹲下就站不起来了,但分枝、挂果的时候我都要去果园,坐在边上,让人扒开树叶露出果子给我看。我80多岁,还在摸爬滚打。”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褚时健也曾考虑过万一种橙失败了,再干点什么。他的打算是,还会考虑再创一次业,那就是养羊。“我就想,云南气候条件比出产羊肉的西北地区温暖湿润,怎么不能养?”而且,他也曾认真研究过新西兰、澳洲的气候条件、羊种、牛种…… 至于褚时健当初为什么要承包果园,他的答案没有豪气满天,而是实在得令人心酸:“(我)心里不平衡,现在的国企老总一年收入几百万、上千万,我也不想晚年过得太穷困。另外,我70多岁出监狱,总得找点事做,让生活充实点。” 其实,从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到面色黝黑但健康开朗的农民,褚时健一直都是一个能潜心研究、能扎根一线,踏实肯干的人,现在他是这样的一位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