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不如,就理想化地活一回

2014-8-26 10:37|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1341| 评论: 0|来自: 《老干部之家》

摘要: 如果我说,有一个人在“上有老下有小”的48岁壮年,因为要组织保护母亲河的公益活动跟单位请不下假来,而毅然辞去公职,投身环保公益,你会不会觉得他把生活理想化了?如果我说,辞职后的这个人在美国炸毁我国驻南斯 ...

如果我说,有一个人在“上有老下有小的48岁壮年,因为要组织保护母亲河的公益活动跟单位请不下假来,而毅然辞去公职,投身环保公益,你会不会觉得他把生活理想化了 如果我说,辞职后的这个人在美国炸毁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时,联想到我国有些养尊处优的青少年没有野外求生能力,进而无力在祖国需要时保卫国家后,而试图通过开设训练营提高这些孩子的生存能力,你是不是觉得他又一次理想化了?但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理想化地生活一回呢? 


不如,就理想化地活一回

63岁的“老济南”贾献珣就是我说的那个人。他从未掩饰他对人、对事、对生活的理想化。63岁在大众眼里已不再是一个青春的年龄,在他那里却是理想化生活的美好开端。什么是理想化的生活,贾献珣说得很直白,就是“像个人一样地活着”。他认为,尤其是退下来的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余生中都更该理想化地活一次,因为“上帝好不容易多给你这几十年的时间,就是让你像个人一样地活着,你再自己拱到猪圈里去就没意思了。”那么,怎样才算像个人一样地活着呢? 

做生活的主,不做生活里的猪

贾献珣的“像个人一样地活着”有三个层次,其一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动荡年代里的“串联”这回事,造就一批喜欢户外行走的人,贾献珣就是其中之一。没辞职以前,绝大部分外出的机会都是出差。那时,单位里的同事大都不愿意外出,借口家里拖儿带女走不开纷纷能躲则躲。贾献珣则不然,所有能出去走走看看的机会他都积极争取。于是,十几二十几年的出差生活,让他顺便就把国各地转得差不多了。 

从爱上行走户外开始,贾献珣同时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上世纪90年代,黄河下游的山东河段已经多次出现断流的情况。甚至于,1997年断流竟达到了226天之久。为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成了贾献珣的牵挂。到了1999年,贾献珣与几个“驴友”一起商量着准备发起“保护母亲河齐鲁黄河漂流活动”。不料,在向单位请假的环节出了意外。贾献珣倒也痛快,不批假,就干脆辞职吧,正好可以专心从事户外与环保活动。那年,他48岁,上有八十几岁的老妈,下有才上中学的闺女。但是,彻底做一次生活的主,他就这么不留余地地决定了。而后的生活便充满了他喜欢做的事、充实与幸福。

2006年,有出版社找到贾献珣想出一本济南周边自驾、徒步的攻略工具书,贾献珣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走了这些年,济南周边的这些山沟沟早就在他的脑子里了。只是,为了出书的严谨性,朋友借给他一辆摩托车,他又骑着摩托把这些线路重新考察了一遍。连考察带写,带出书,总共半年的时间,贾献珣的《钻山沟》就出版了。在书的前言里他写了这么一段话,也是他生活的写照:“走进山里,你就会看见溪水潺潺,青山绿树,鸟语花香,蓝天白云。奉劝你再累也要抽出时间,放下繁重的工作,背上行囊,走出门去,向着天空大喊一句:走咧……”

都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说说容易,走出去不易。很多人有各种理由牵绊了自己的脚步,就是贾献  说的他们没有珍惜为自己而活的时光,心甘情愿地拱进了“猪圈”。

“半生漂泊无长物,一室装备两壁书。登山露营仰河汉,卧床夜读听雨疏。铁马双轮走天下,皮舟单桨泛江渚。假我余年三十载,且行且吟且惜福。”这样的生活理想化吗,可贾献  就是这么过的。

立体的人生少不了第三条线

“像个人一样地活着”,光做喜欢的事肯定是不够的,做有意义的事就是第二个层次了。1999年,贾献  正式注册成立了户外俱乐部。做正式的户外俱乐部首先是爱好,其次运作俱乐部得需要赢利。然而,贾献  摆在第一位的却是责任。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一事,贾献珣一直没忘。而且,由这事想开去,他从国家的综合国力联想到了国家的希望人群青少年,想到有些青少年连自己都照顾不好何谈保家卫国,想着想着他就坐不住了。于是,俱乐部开办了青少年野外生存训练营。只不过,训练营一开营,贾献珣就更坐不住了。训练营里有个孩子只喝饮料,不喝水,而且宁愿渴着也绝不喝一口水。这让贾献珣很揪心。他一是怕这孩子真渴出什么问题来,二是痛心家长竟然都没教会孩子喝水。于是,贾献珣就跟着这个孩子,诱导他喝水,结果第一天还真失败了。等第二天之后,眼见喝不上饮料了,孩子才勉强开始喝水解渴。还有个孩子的事,说出来更可笑——不会蹲着拉屎。这事也很闹心,不拉出来锻炼,谁也想不到马桶上长大的一代孩子,在野外挖个坑就不会上厕所了。好在喝水与拉屎都是本能问题,一期训练营下来,这两样都能学得会。只不过,从训练营回到家,在家庭的环境下,这些学会的技能自然又被归零了。训练营结果就是白忙活一场,还不止,他们还会得到孩子家长的投诉。家长不满“我们交给你们钱,孩子却在跟着你们受苦!”训练营是没法做了,贾献珣的教官也没法做了。但,他还有个“调查记者”的身份。

调查记者更不容易。什么“小清河全流域水污染现状调查”“济南周边农村垃圾处理调查”等,贾献珣自找的事完全就是调查记者的工作。报社的正牌调查记者都对他十分佩服,因为他不仅深入一线调查,还能写稿子。只不过这类稿子因触及多方利益,从来都没发表过。

调查记者做得不成功,“原教旨”的环保主义者也摆脱不掉无力感。所以贾献珣有了活着的第三个层次——慎独。环保的大项目力不能及,从我做起的捡垃圾力所能及,那就把这个做好吧。在这个事上,很多人说他有病,因为他每结束一段旅程回家,带回来最多的永远是垃圾。冲锋衣口袋里装着自己一路制造的垃圾,背包外还能挂几袋子捡来的垃圾。为什么要把垃圾带回家呢?贾献珣说很多景色好的地方,都是欠开发的地区,这样的地方垃圾处理能力很弱,如果把垃圾留在当地,岂不是硬生生地在糟蹋环境。没有人要求外出一定要捡垃圾回家,但是自己制造的垃圾要有意识带回来,“不要自诩为高尚,这是应尽的义务。”

贾献珣说:人生是个什么形状。首先画一个坐标,横线的生活,线越长幸福指数就越高。但人生不止这一个平面,立体的人生还需要另一条线,这条线上穿着你活着的意义与责任的担当。如此,才是像个人一样地活了一回。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