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家乡往事连载一(作者:曹光炬)

2014-8-18 09:47| 发布者: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605| 评论: 9|原作者: 青州闲云

摘要: 国人十之有七皆曰:问我祖先在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上哪里来,大槐树下老鹳窝,世人谁不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哪里,是干什么的?曾做过什么特殊的事情?他们又是什么年代又曾在哪里待过多少代,又是为什么,什 ...
     国人十之有七皆曰:问我祖先在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上哪里来,大槐树下老鹳窝,世人谁不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哪里,是干什么的?曾做过什么特殊的事情?他们又是什么年代又曾在哪里待过多少代,又是为什么,什么时候?来到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据说我村原名元通庵不叫关头村,因村中有一“元通庵”大庙而得名。曾记得儿时,人们每逢大雨过后都去看那从西山而来波浪滔天的黄泥山水,从我村中大沟川流而过,直穿三里,顺流而下,夺路东西十里,泻入弥河,汇于大海,而且经常有人畜被洪水冲卷而下,令人触目惊心。村中大沟南崖南庙大门是那样的巍峨、庄严,几十层光滑的青石台阶,两边也无栏杆,门外是身大如牛、红眼卷毛的大石狮子。儿时的我初进庙门时是双手扶阶石,双脚蹬石阶上去的,吓得浑身打颤,更不敢向两边看和向上看那神圣的石狮子。院内满是粗达多人合抱、高达二十多米的古松,风吹沙沙作响,让人毛骨悚然,甚是吓人。庙中香火很盛,庙内有南大殿东西廊坊。从庙内石碑上看是重修于明朝万历年间。真正的庙建于何时无所考据。庙西北角,临河桥西南角的大门西侧建一土地庙,村民有亡故者就在此送故人去西方大路,有一年土地爷爷的金身有些破旧,是村民李镇岳献木材重塑金身,当时已领取木材款,几年后又去索要款,账房先生拿出所记账目,上写顺口溜曰:“土地爷的神装,李振岳的棒,作了一块七毛五,不信你看账。”看罢,振岳先生羞愧而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青州闲云 2014-8-12 11:07
南大殿高大雄伟,黄金琉璃瓦,内有粗大悬梁与立柱,上梁与立柱内挖空,均可藏人。殿内供的是形态各异、张牙舞爪甚是吓人的神怪与罗汉。西廊坊里全是让人惊魂的神怪。东廊坊里面供有古代十大名医,听母亲说庙里的十大名医很灵验,每天前来求医者总是车马往来,络绎不绝。听说以前不知何处人氏,有个姓曹的无名“朝巴”大叔以讨饭为生,夜间与十大名医塑像同住一殿,父亲和五叔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还给他送去年夜饭、糖果等过年用品,第二天一早给他拜年,却发现他已经过世了。是爷爷跟仕祥大爷料理其后事的,埋于曹家老坟第三十二个坟头。后来有一次专做巫事的赵燕妈与母亲谈及此事,他说有这个人,在云门山王灵观殿前做掌事,曹家有好多事情都是他在保佑。
引用 青州闲云 2014-8-12 11:07
     三观庙与元通庵南北相对,沟北三观庙是被南北军交战时在法庆寺驻军的南军(北伐军)为搜集砖瓦木料盖军营拆的。保甲乡人等善男信女上千人无法阻挡,才出现了震惊青州的神附体南氏女显灵半年之久的说法。又拆南庙时有人言,仙人托梦说:若要保南庙,哪怕是县长也不行,只有去穆家巷子,找某旅长太太。去人一番求告,果真灵验,顷刻旅长下令,飞马来报勿扒南庙,违者立毙,军人才每人几砖或几瓦就将所拆北庙之物全拿走了。南庙元通庵的参天古树解放后被砍来做桌椅板凳,大殿成了学校,也是我的第一所母校。当时我班同学年龄悬殊很大,同为一年级有的十五六岁,有的七八岁,但从家长到学生都很认真,一般都不缺课。同学李玉美有事不能到校,其母拎着他姐姐李玉兰去替她上学。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春雨下个不停,既是教师又是校长的刘向周被两个穿雨衣的人从我们的教室里叫出去,在雨中五花大绑的带走了。后来才知道他是八路军胶东什么游击队的什么政委,因队伍与围剿的敌人战斗了两天两夜后仍突不出重围,为保存革命力量,埋枪解散队伍后,他侥幸西走,脱险来到益都穿上大褂子,在元通庵小学教学。数年后共产党解放了益都,其被揭发并逮捕,被定叛国投敌罪。若干年后他被释放回家务农,回家后一看家破人亡,为了生存,他又来到了益都。当时中国人都很穷,特别是农村要啥没啥,记得五叔要结婚,几十个亲朋一年的布票只能买两席被子,所有其它所需布料,都是到处去买来纱布洗净砂粒晾干后,一块块接起来的;要想买把暖水瓶就更难了。重情谊的父亲和五叔帮刘向舟为生存谋划,筹备今后的生活之需。父亲叫我去向水泥厂厂长求了半吨水泥,还是五叔亲自给刘向舟拉回寿光去的。
引用 青州闲云 2014-8-12 11:08
    那时候村中的人们有个说法:“庄户人家要解馋,除了吃辣是吃咸。”就是剥几头生蒜或剥些葱、割些韭菜或辣椒,将它切碎,放些咸菜水或粗盐,再加些醋,就着高梁煎饼窝窝头,大吃一顿,辣得汗流满面,就算解了馋。“有了钱不做被,做被活受罪”,早上穿凉袄晚上盖凉被,人们一天到晚一身臭汗,从初冬穿上空心棉袄棉裤绝无内衣,直至春天热了才脱下来,连晒晾的时间都没有,跟擦煎饼鳌子用的“油打拉”一般,早晚穿盖时真像冬天跳到冰湖里一样,让人打秫,现在的人是没有这种感觉的。
    儿时我家尚算富裕,大部分用火柴,都叫洋火,邻里取火大部是用火镰、火石,用力猛擦,碰出的火花点燃易燃的火纸卷,或用去皮的秫秸瓤等物品,再轻猛有度地吹燃。有次我们在南二奶奶家玩,看到年迈无力上了烟瘾的二奶奶用火镰“咔嚓、咔嚓”一直打了近1个多小时才打着了火,将自卷的破书纸喇叭形烟卷猛吸几口后咳嗽的将肚中所有吐了个干净。那时的照明是用豆油灯、菜子油灯,大富人家和高级庙堂在关键时和过年时才点香油灯,记得我家是我村第一家用上洋油灯的。
引用 青州闲云 2014-8-12 11:09
    也难怪精明的南蛮子来我东夷探宝盗宝,我们东夷人的祖先之所以把发祥地设在青州,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为取火资源而定,原青州最早的城池广县城就建在火石山下,此山为东夷人提供了几万年的用火保障,直至科学发达的洋人发明了火柴,为推广火柴又在青州建立了益都火柴厂,才逐渐使火石、火镰钻木取火的方式告终。当然为结束这一极为落后的火镰时代,外国人是采取了相当多的手段,才使愚昧落后的中国人丢弃了火镰这个国人赖以生存几万年的取火工具,当然外国人最有效的是用贿赂和重金买断火石山上的一切,打上围墙,不让一块火石运出,迫使落后愚昧的中国人开了窍,从此逐渐用上了洋火,后来改名为火柴,即而用上了打火机。那时的照明是用豆油灯,通常将油倒入小碗中,放入一根棉花芯子,探出一头就是一盏灯。后来用上了煤油灯,最早也是不敢用,是怕洋油灯太亮,是外国人想用来耀瞎中国人眼睛的。中国人为抵制先进的洋货,也是这样宣传的。之后通过少量人使用,见很方便又无害,才逐渐全部用上了洋油灯。电灯初用时也是害怕外国人来施坏,想把中国人变成瞎汉。其实我们村里的电灯是远比我们家用得早,村中用上二年后,我在仁河水库指挥部负责时,从仰天山拉回细槐木高竿,央求村干部同意后,腊月二十七由南继友、光彦我们三人冒雪扯上了电灯。为让老人高兴,先给北院大伯家接上,夜幕降临时,将曹家的电灯全亮了,当时心情舒畅,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但早在1970年动力电就在生产队用上了,
家用电灯用上之前赵全斗等老人曾发恨曰:“关头老百姓家中安电灯,要等着驴屌年上再说吧”,为此关头村许芳周、南继光、李玉兴等“才子们”创作出了好多作品,以示纪念。
   
引用 青州闲云 2014-8-12 11:10
     原我村中两庙相对沟底有一滚水石桥,据说此桥再大的洪水也冲不垮,听说有哪路神仙保佑。桥向西是长方巨石铺路,一直通往青州东门及整个南阳城主要路段。史料记载为明洪武二年守御都指挥叶大旺所重修古青州城与此城内四通八达的方石大道。青州城形状象头卧牛,俗称为卧牛城,传说要在乡下卖豆腐敲梆子可以,但进城门决不允许,是怕惊醒了神圣又劳苦的卧牛。相传宋明两朝是青州最盛时期,有“一街三国老,十里六尚书,八把黄伞薅萝卜,待职还乡钟羽正,午朝门跑马邱悦林”等之说。从周边众多的京官府邸看,不难看出,青州乃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藏龙卧虎之地。
       北门里沿街是木板门一家连着一家的老店铺。布蓬遮日,清末民初的老字号有鲁康酱园、福盛杂货店、油炸糖糕店、济生药房、广固旅社、利成客栈、太平客栈等近百家字号。还有肩挑叫卖、小商小贩摩肩接踵,街面十分繁华。北门里有东、西马道,是护卫巡逻打更的通道。由北向南,路东有通往仓官庙的仓官巷、铎楼庙巷,还有民初基督教守善中学校长王均堂所建的青年会。房家祠堂俗称狮子门前(门前有对石狮子),明代万历进士、官至御史的房可壮的家祠,解放后曾为益都县图书馆,儿时我们经常去光顾,南邻为阁老府刘家祠堂,主人刘珝是明代三朝元老,谨身殿大学士,官至一品,堂内有御赐“一代名臣第,三朝元老家”的对联。当年祠堂门前,石狮威武,旗杆耸立,牌坊壮观,官宦之家,显赫一时,誉满乡里。
引用 青州闲云 2014-8-12 11:10
    北门街,至今仍是一条文化古街,古玩店、字画铺、收藏堂、文物斋等店铺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南端就是老县十字口(今范公亭西路口),向东原是县前街,依次有益都县衙门(今市府)、青州府衙门(今蚕场)、益都县文庙(今熹园茶社),原门前都有鼓形门枕,石狮把门。明代府衙门上横批是“齐鲁名郡”,清代是“海岱雄风”,文庙门前两旁各立一巨大石碑,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十二个朱红色的正楷大字,特别醒目。县十字路口西称柴禾市街,曾有雪宫,是齐宣王会见孟子的地方,后改为察院,内有青州老八景之一“行台秋月”。今建成北门组团宿舍区了。向西还有兵营驻地称中所营和邢玠故居,邢玠是明代隆庆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率明军抗倭援朝,击溃日军侵略军,勋绩卓著。大捷之时,万岁大悦并言道:“援朝大军九死一生路途遥远,春节将至,将士不能回家团圆,朕心不忍。”命延期闰月过年,从那时起才有闰月之说。现邢玠后人邢其典,曾任青州
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一生为人很正,口碑极好。其弟邢其博,与我同事多年也是高级工程师,建树博多,良善人家。邢玠老家在中所营街在现北门组团小区,死后葬于扈庙村东,距我村关头西南三里之遥,参天松柏与石人石马等都损于文革中。
    城里大街县十字口向南,今称偶园街,偶园为青州八景之一。进入偶园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偶园商业街牌坊”,油然想起古代的名人牌坊。明代此街曾有八座恩荣功名牌坊:陈经的“大宗伯”坊、陈梦鹤的“进士”坊、刘珝的“大学士”坊、刘鈗的“翰林”坊、赵秉忠的“太子太保”坊、马愉的“状元”坊、冯家的“一门科第坊”等。街西原有规模巨大、气势宏伟、宫殿式建筑府文庙,高大的大成殿内有先师孔子的塑像,文庙毁于战乱,解放
后在其址上修建了人民影院,那时一点文娱活动也没有,成人多不识字,一个村难找几本文学类杂书,文革破四旧后,连一本也很难找到,要讲文娱活动,只有看场电影,那时一个人一天才挣1毛多钱,买斤玉米都不够,5分钱一个电影票也买不起,我们都是偷爬影院高墙进去,站着看,经常被捉住一顿肥打,后来府文庙院扩为广场即人民广场,可容万人集会,今又改建成了偶园商场。商场南端是文庙街,向西通西皇城。皇城即明代的衡王府。
引用 青州闲云 2014-8-12 11:11
    路东有夥巷街,传说是冯溥、房可壮二位阁老让出来的巷子。当时,冯、房二阁老在京同朝为官,冯府要打墙,房府出来阻挡,冯府家人写信报到京城,冯阁老看后,提笔回书写道:“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别无他示。冯府首先让出几尺打墙,房府见冯家姿态高,也就不小气,后退几尺打墙,这就是夥巷街的来历。夥巷街原有马、张、李、郝、范等公馆。曾任过国务院秘书长、河北省委第一书记、中顾委员的革命老前辈金明就是夥巷街寿星巷人。
引用 海岱游子 2014-8-19 07:14
欣赏佳作!
引用 孺子黄牛 2014-8-19 10:27
本帖最后由 孺子黄牛 于 2014-8-19 10:28 编辑

       今天认真拜读了老友曹光炬撰写、版主上传的大作《家乡往事连载一》,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光炬老友是土生土长的青州人,所以大作的语言有几分土气,但不失大雅,而且读来朗朗上口,使人回味无穷;所记往事,有儿时的记忆,也有成人后的经历,虽然琐碎,但以通顺的语言娓娓道来,使读者觉得如数家珍;文中无论是记事,还是叙人,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真挚的感情,使人深深感受到作者对家乡这块热土,和对家乡人民无比挚爱的拳拳之心——真是不能多见、不可不读的杰作!
       在此,也对版主不辞辛苦,编辑上传此作以飨读者,表示深深的谢意!并且殷切希望能看到连载二、连载三……

查看全部评论(9)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