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学诗答问

2014-8-18 09:43| 发布者: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425| 评论: 2|原作者: 枕岩

摘要: 学诗答问 问:读文学史常遇到古诗、格律诗、近体诗、乐府诗、自由诗、现代诗等一类的概念,它们有什么区别? 答:这关系到诗歌分类的问题。现在先列一简表,然后分虽加以说明。 古诗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学诗答问

    问:读文学史常遇到古诗、格律诗、近体诗、乐府诗、自由诗、现代诗等一类的概念,它们有什么区别?
    答:这关系到诗歌分类的问题。现在先列一简表,然后分虽加以说明。
诗的分类.jpg
    古诗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古诗是泛指清代以前的中国诗歌,这是以时间为依据的,和它相对立的是现代诗(即自由诗,是“五四”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新出现的一种用白话写的诗);狭义的古诗则专指不受格律限制的古诗,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称它为古体诗为妥。和它对立的是格律诗。
    格律诗又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或今体是唐人的称法,后来一直沿用下来),是按一定的格律写的诗,一般分律诗、绝句(律绝)、排律三种。律诗每首八句,绝句四句,排律句数不限,但都在八句以上。以上是说诗的分类,从时间上分有古诗和现代诗,从体裁(形式)上分有古体诗和格律诗。此外还可以从诗的用途分,那就是乐府。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掌管民间俗乐的机关,犹唐之教坊。它的职责是搜罗各地的民歌,然后由懂得音乐的人谱上曲子歌唱,以供娱乐。后来人们把经过这个机关配曲的诗统称之“乐府”;亦有懂音乐的人把自己创作的合乐的诗也就叫“乐府”。于是“乐府”一词成为一切合乐而可歌唱的诗的声称。但当年为诗配的乐曲早已失传,怎样算合于乐或不合于乐,己无从知晓,所以我只可将“乐府”看作是古诗,把合律的归入近体诗,不合律的归入古体诗,不再另立一卷。
    问:什么是格律诗?格律诗有些什么特点?
    答:“格律”为专用于传统诗词上的一个同义复合词,是格式和规则的意思。格律诗即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则写的诗。
    格律诗一般包括律诗、绝句(律绝)、排律三种,它们的特点基本相同,现以律诗为代表加以说明。律诗的特点有四个: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押平声韵。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运用对仗(对偶)。
    须要指出的是,律诗的这四个特点并不是平等的,前三个特点是构成律诗的基本元素,而后一个特点,则不十分严格。“对仗”本来只是修辞上的需要,后来诗人都喜欢运用,逐渐变成了一条大家共守的规则。但它不是律诗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有的律诗就通篇没有对仗,如: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云,枫叶落纷纷。
    这首诗除不用对仗外,在句数、平仄、用韵方面均符合律诗要求,所以仍算律诗。
    问:律诗的平仄是怎样安排的?
    答: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元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词曲(比律诗稍晚兴起的词,其句子多数为律句或准律句)。要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l)仄起式(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诗: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另一式(仄起平收),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例诗: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2)平起式(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诗:送赵都督赴代州(王维)
    天宫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另一式(平起仄收),首句改为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例诗:幽州夜饮(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即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前加平,平前加仄。这样七律也构成四种平仄格式(下面只列格式,不再举例)。
    (l)仄起式(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仄起仄收),首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平起仄收),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问:格律诗的“粘对”是什么意思?
    答:粘和对是两个概念。先说:“对”。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完全是对立的。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说“粘”。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要跟前联对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具体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前面所列的格律诗的格式,都是符合这个规则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就做失对。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不呆板。
    问:什么叫“孤平”?犯了孤平怎么办?
    答: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应注意避免孤平。
    所谓孤平,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发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是犯孤平。虽然我们写格律诗要尽量不犯孤平,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遇到人名或地名时,却很难避免。如济南历下亭有副对联“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下联就犯了孤平,“济”字应平而仄,但却不能改。而且上联的“此”字应平而仄,也是拗句。遇到这种情况,就得采取一种补救的方法一一拗救。
    问:什么是拗救?怎样进行拗救?
    答:凡平仄不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律诗中如果出现拗句,就必须采取救的措施。所谓“救”,就是补救。拗救,就是对拗句进行补救(这里指律诗中的个别拗句,如果出现的拗句太多,就会变成古体诗,那将救之不暇了)。补救的方法并不复杂,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补一个平声。下面这三种情况是最常见的:
    (1)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换)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如:“跪进雕胡板,月光明素盘”(李白)。“月”字拗,“明”字救,救孤平。
    (2)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这样就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叉生”(白居易)。“不”字拗,“吹”字救。又如“念定笃近室,车喧人境庐”、“笃”、
“近”二字皆拗,“人”字救。
    (3)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1)(2)的严格性稍有不同。如“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李白)。“似”字拗,对句没救(“出”字应改平声字)。
    人们在运用(1)(孤平自救)的同时,往往在出句用(2)(3),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一举两得。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出句“日”字拗,对句“欲”字拗,犯孤平;“风”字既救出句“日”字,又救本句“欲”字。又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出句“有万”二字都拗,对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
    问:什么是特定的平仄格式?
    答:特定平仄格式,是指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即“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可换成“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字两字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能是可平可仄了。
    如五言“清新庾开府”、“移舟泊烟渚”;七言“欲把西湖比西子”、“借问瘟君欲何往”。这种格式不能当做拗句看待,历代开科取士的试帖诗也允许用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张则成撰文)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子航179 2014-8-15 10:34
学到了不少知识!
引用 密州002 2014-10-30 14:18
拜读美文,增长知识

查看全部评论(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