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的桥 □王 玮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城”不同。高密“城”,变化大。 高密撤县设市20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桥了。城北有飞跨胶济铁路的立交桥,城东有横跨胶河的姚哥庄大桥,城中的大街上,有孚日桥、银鹰桥、张家埠桥等人行天桥。而在被称为五大主题公园的凤凰公园、小康河公园、南湖植物园、文体公园、胶河公园,各式各样的桥更是随处可见,石桥,木桥,铁桥,汉白玉桥,梁桥、浮桥、索桥、拉桥,拱桥、曲桥,造型或气势雄伟,或精巧别致,可谓绮丽多姿。尤其到了晚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把桥装扮的如虹如练,倒映水面,如梦如幻。 桥,是连接四方的纽带,是人气旺盛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而在撤县设市之前,高密是没有几座像样的桥的。 城北的入城大通道在华达立交桥。以前这里只是个铁路道口,周边是浓烟滚滚、怪味扑鼻的煤场、糖厂、肉联厂、水泥厂、磷肥厂、造纸厂等。道口有个岗亭样的道扳房,每天都有一名胳膊上佩带红箍的铁路工人在那里值守,当有火车经过,铁路工人就摇下栏杆拦住行人,待火车过后再放行。那时的入城路只是一条很窄的沥青路,且路面已被压坏,坑坑洼洼,尘土飞扬。没有红绿灯,没有交警,各种各样的大货车,公交车、拖拉机,马车,牛车,自行车,你来我往,拥挤混乱。工人们大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晴天人骑车,如穿行在酸甜苦辣咸的烟雾中,墨镜遮眼,口罩掩鼻。雨天车骑人,脚下烂泥飞溅,污水横流。后来,政府在道口修建了一座看上去很笨拙的立交桥,铁路在上面,下面分两级,两边稍高些的是非机动车、人行道,最下面是五六米宽的机动车道,由于地势很洼,排水设施落后,一到下雨天,机动车道里就会大量积水,而且数天不退,常见有小型车憋死在里面,两边堵的车长达数里,不耐烦的司机师傅们此起彼伏地摁着喇叭。 那时的高密城内最气派的是那座五六米宽、十多米长的石梁桥,就是人民大街西段横跨在小康河上的东风桥。那时的小康河哪里称得上是河啊!别说在城里人眼里,就是让乡下人看,也不过是条臭水沟而已。河面宽窄不一,两岸杂草丛生。遇天旱,沟底仅有一条一米多宽的酱油色的细流淙淙流淌。赶上连阴天,下大雨,裹挟着沙土的水像黄汤一样漫上岸堤,漫上桥面,行人不得不卷起裤腿,提鞋而行。 1989年3月,我当兵去了云南边疆,期间虽数次回乡省亲,但每次都来去匆匆,对高密的发展知之甚少。2004年初,我从部队转业回来,特意骑着自行车把高密城转了个遍,入眼的景象令我惊奇,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了。昔日被绿荫遮蔽的小城不见了,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路旁树木葱茏,繁花似锦,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辆人群川流不息,交通秩序井然。不时听到有人说“大高密”、“大高密”的,我发现高密真的是变大了,变高了,变密了。大的是城区,据说城区面积是原来的十几倍,已发展成为常住人口达三十多万的中等城市。高的是楼宇,密的是工厂、商铺。当然,还有——桥。 驱车绕高密城的**走一遭,会发现许多新修的桥梁,如墨水河大桥,永安桥、柳沟桥、十里河桥、大周阳后桥、石庙子桥等等,这些桥大都处在交通要道上,对高密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高密城区,对桥的感受则更为具体。最雄伟、最壮观的要数长约1公里的华达立交桥。它是一座混凝土墩桥,体型庞大,功能完善,像一道长虹卧在胶济铁路上方,占据着高密城最为重要的位置。桥北8公里处是青银高速高密出口,从北京、济南、潍坊、青岛来的客人都要从这里入城,电气化铁路自桥下向东西延伸,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桥周围的工厂早已迁往工业园区,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楼。择一个晴天丽日,站在桥上,头顶蓝天白云,身边车来车往,脚下不时有动车组呼啸而过,让人深切感受到了城市发展的快节奏。 按一般常识,桥总是和水紧密相连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嘛!而高密的水上之桥虽然不少,但多为死水桥,真正与水互为感应相得益彰的要算横跨胶河的姚哥庄大桥了。胶河古称胶水,发源于青岛胶南市,流经胶州市而入高密南部的王吴水库,自王吴水库向北纵贯高密全境入胶莱河。建国前,胶河经常泛滥成灾,经过多次治理,如今已是水面宽阔,水草丰美,鱼肥虾壮,风景如画的旅游观光河,高密人都亲切地称之为“母亲河”。而横卧在胶河上的姚哥庄大桥不但是连接高密与胶州的重要通道,也是高密的一道亮丽风景。驱车从姚哥庄大街驶上大桥,两面波光粼粼,水鸟啁啾,对面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你不会觉得进入的是一座小县城,而好像进入了青岛、济南一样的大都市。 我曾携妻儿到胶河的月亮湾划过船,坐在船头,欣赏着两岸的旖旎风光,哼唱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曲儿打桥下穿过,那份惬意劲儿自不必提。也曾在学生放学的时候登上过夷安大道、人民大街、康成大街的人行天桥,看桥下车流如水,穿着校服的学生排着长队、秩序井然地从桥上走过,觉得桥真是个好东西,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保证了行人身安全,同时还为城市增添了一抹动人的风景。一座城市不能没有桥,没有桥的城市是平面的,沉寂的。有了桥,城市便有了立体感,有了灵气,有了品味,让人觉出吐纳百川的气魄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以前我去苏州、杭州、成都、凤凰等地旅游时,桥是必看之物,我还在多篇文章中描写过不同的桥。而今到别处观光游玩,却再无看桥的热情了,因为无论什么造型的桥,在高密都能够找到,我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