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调查显示:九成中高收入者不再指望养儿防老,超四分之三的30~45岁调查样本已开始做“养老财务规划”,近九成受访者自己规划养老,只有不到一成在理财师建议下进行养老规划。 这是一份来自成都媒体记者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很多成都的中高收入者已经不再相信传统的“养儿防老”观,从三四十岁起就开始从经济上规划老年的事情。由此,调查者得出结论,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调查中说,过去中国人更多的靠养儿防老,现在养老靠自己。在1200份调查样本中,有89.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不信奉“养儿防老”的观念。家庭收入越高,“养儿防老”意识越淡。年收入在10万~30万的家庭,有11.4%的受访者信奉“养儿防老”。年收入30万以上的家庭,只有7.7%的受访者信奉“养儿防老”。 在年轻时,为自己的老年生活积累物质保障,的确是未雨绸缪的表现。就像调查中的专家提出的那样,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然而,调查者由此得出中高收入群体不再信奉“养儿防老”的观念,却有失偏颇。 原因很简单,中国人信奉养儿防老,是因为害怕老无所依。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收入的增高,社会养老保险机制趋于完善,因为物质条件而老无所依的老者会越来越少。年青时自己挣钱养孩子,年老时孩子挣钱自己的现象也会随着我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减少。中国人越来越有钱,可是依然会信奉“养儿防老”的古语,只是,这个古语随着社会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几个月前,成都市政府统计出成都人均收入是1.69万元,一个普通家庭的收入也不过是3到5万元。而这项调查针对的是家庭年收入在10万到30万,甚至30万以上的家庭。他们是社会中最不差钱的群体。调查结论是,越不差钱的人,“养儿防老”意识越淡泊。那么,这种意识的淡泊,会不会影响到他们“养儿”的热情呢?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有些思想前卫的年轻人提倡“丁克”家庭,然而,就整个社会来看,“丁克族”还是个只有社会意识,没有社会存在的空壳。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防老到底防什么?虽然高收入者更有物质资本进行老年规划,但这并不是他们的特权。从物质上讲,即使普通收入的家庭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为自己“防老”做打算。调查者所理解的养儿防老,只是一个物质上的概念,包括专家提出的“自我养老”都属于经济上的范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社会发展程度越高,人的情感诉求就越丰满。养儿防老的意识在物质层面的作用会越来越小,在精神层面的诉求会越来越大。中国人对“老无所依”的诠释,会越来越突破物质层面的狭隘理解。无所依,害怕的不仅仅是子女不给赡养费,更害怕的是年老时没有情感归宿的孤独感。 作为调查对象的中高收入者,为了防老,购买“富人险”,“五年内交费最低150万元”,其他普通收入者的老年生活也会随着社会抚养机制的进步越来越有物质保障。大家都不差钱,但还是会走“养儿防老”的传统路径,因为,现代人“养儿防老”,防的不是没钱,防的是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