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76岁,刚退休时伺候瘫痪的婆母,后来帮儿子做家务带孙辈。因孩子们都在外省市或在国外工作,所以我和老伴就“南征北战”,国内外到处奔波。有时顾不过来,我们还两地分居,一人一岗,儿媳开玩笑称我“义务打工婆”,也有朋友送我雅号“国际保姆”。直到前几年把孙辈都带大了,我们才“告老还乡”,开始过属于自己的晚年生活。可离开子孙又感寂寞,怎么过得开心又有意义呢?于是我选择了上老年大学。 一进校门,我看到一派“夕阳”胜景:学员们个个喜颜悦色,谈笑风生,大家唱歌跳舞、学书法绘画、学电脑、走模特步……到处充满正能量。好多老同志虽已年逾八旬却还在学习,这里有不少夫妻学员、兄弟姐妹学员,甚至父子母女学员。彼此不分年龄和曾经的职务,没有升学就业、升职晋级等压力,只是在根据个人喜爱,陶冶情操、张扬个性、培养兴趣,借助老年大学这个平台再学习,充实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命价值,去展现全新的自我。 为了拾遗补缺,我先上了一年电脑初级班,又上了提高班,学会了上网,从此我走进了虚拟而又真实神秘的殿堂。网上不仅可以写日志发文章、看电影、玩游戏,还能阅读古今圣贤经典名篇,欣赏世界各地奇异美景,及时知晓国内外的新闻,可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如今知识面扩大了,见识广了,尤其令我开心的是:我学会了和在外地、外国的子孙、亲友视频聊天。面对荧屏,我觉得和亲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接着,我又上了英语班,因为我读中学时学的是俄语。虽然我学得慢、忘得快,但老师不嫌弃,很耐心地教我,儿孙们也鼓励我,让我学习的劲头更大了。春节全家团圆时,老伴还给我和三个孙辈照了一张“学生合影”——中学生、本科生、硕士生还有我这个“老年大学生”,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平时我经常和他们交流学习生活方面的一些情况,无形中淡化了“代沟”。 上学期,学校召集教写作课的老师和几位爱好写作的学员筹办校刊,我和几位老友征稿、写稿、阅稿,大家全部是志愿做义工,有时深夜还在敲键盘……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安阳市老干部大学的校刊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在校庆会上,校长特别表扬了我们;写作课上,老师又拿我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做范文。我从中找到了自信,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深刻领悟到“银发学习非名利,知识营养精气神”的真谛。 在老年大学里,我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愉悦了心情,收获了健康,联络了老朋友,结识了新朋友。上课时跟着老师学习,下课后与老友相互交流,其乐融融。 因为要转两次公交车到校上课,我的生活更加规律了:按时作息、起居、锻炼,饮食有序适度,因而疾病减少,体检各项指标正常。我真正尝到了上老年大学的甜头,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上的老年大学有不少专业,感兴趣的我争取都能学到。正可谓“老去愈知学不足,春来弥觉物增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