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天籁琴声伴春秋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冠君

2014-8-6 17:59|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1992| 评论: 0

摘要: 夏季一个凉爽的日子里,我慕名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传承人、著名琴师王冠君家,有幸目睹了他淡定自若、睿智恬静的琴师风采,聆听他那犹如天籁的琴声,从中了解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科班出身,九岁登台 王冠君 ...

夏季一个凉爽的日子里,我慕名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传承人、著名琴师王冠君家,有幸目睹了他淡定自若、睿智恬静的琴师风采,聆听他那犹如天籁的琴声,从中了解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科班出身,九岁登台

王冠君1919年出生于河南省伊川县马庄村,自幼在父亲王忠堂的琴声中长大。王忠堂是豫西知名琴师,在河南登封大金殿豫剧科班伴奏兼音乐教师。王冠君9岁就到科班跟随父亲学琴。当时有行话说“会拉的拉响点,手生的跟着溜”,于是,几个月后,王冠君就能上台溜琴伴奏了。

那时候,科班抓得很紧,凌晨五点他就到河边或树林练琴,然后在上午、下午、晚上三场科班演出中伴奏。临睡前他还要学习一段新曲子,第二天早晨再温习头晚学的曲子,如果忘了,就要挨打。如此循环着学习、实践,他进步很快,短短几年就能熟练地伴奏《长坂坡》《收姜维》《三娘教子》等大型剧目。

王冠君很有悟性,15岁就已自立,并到孟津剧团伴奏,先后与燕长庚、翟燕身等名伶合作。19岁那年,他到西安先后在汤兰香、姚淑芳的剧团伴奏。这时候,他开始不甘心躺在前人的艺术上吃现成饭,想在板胡艺术上有所创新。

当时豫剧主弦还不是板胡,一般的豫剧团拉的是坠胡和皮嗡,王冠君学琴时也学的是皮嗡,到西安后,他看到有的剧团板胡用四度弦拉出来,音色很柔和,便动了心思,进行琢磨,并向剧团的陈关义老师学习运用四度弦。他每天早晨起来练琴,风雨无阻,琴技日益提高。半年以后,他开始在剧团领衔伴奏,并把自己对板胡的变革运用到演奏中间,终于独树一帜,使板胡坐上了豫剧伴奏的头把交椅。

牵手名旦,珠联璧合

建国前,旧戏班子有个规矩,四个月为一季,演职员不属于某固定的戏班,演出要与戏班订立合同,一季期满后,可以续订,也可以搭另外一个戏班。因此,演职员多有互相交流的机会,王冠君也有了与豫剧五大名旦合作的机会。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王冠君在汤兰香剧团搭班时,就开始为常香玉伴奏。当时常香玉扮红娘,汤兰香就扮张生;常香玉扮秦雪梅,汤兰香就扮商林。于是,常香玉邀王冠君(板胡)、谢保奇(二胡)、张宝林(司鼓)、张金山(化妆、服装)几个人组成一个“傍角班子”,专门为她服务。只要常香玉唱戏,王冠君准能跟上她的唱腔,哪怕她临场创腔,他都能及时领会,立即托腔包圆,王冠君的琴声与常香玉的唱腔可以说是珠联璧合、令人惊叹。

1951年,香玉剧社为了捐献飞机,从西安出发,开始巡回义演,第一站是在开封,王冠君应邀从商丘赶到开封为常香玉演出《花木兰》伴奏。从此,他加入了香玉剧社,先参加了巡回义演,又随香玉剧社赴朝慰问演出,荣获一等功。后来,他跟着香玉剧社回到河南,香玉剧社转为河南省豫剧一团,他便在一团一直工作到退休,可以说,他为常派唱腔的确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1937年在洛阳的第一次合作到2003年常香玉做客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的最后一次合作,除了中间有短时间分开外,王冠君与常香玉合作了60多年,并一同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场景。

最危险的莫过于在朝鲜慰问演出,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王冠君老人说:“有一次,我们在坑道口搭个小舞台演出,战士们戴着伪装在对面山上看。晚上敌人的飞机来轰炸,幸亏是石头洞,否则几十个人就完了。”

最激动的一次演出老人已经说不清具体日期了,当时他正给常香玉伴奏,只顾低头拉琴,不经意抬头时,突然看见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台下坐着,他当时那个激动呀,越拉越有劲儿。

有人认为常香玉不好伴奏,王冠君是与常香玉合作时间最长的一位琴师,一拉一唱合作了无数场次的演出,他有什么诀窍呢?王冠君说:“那是因为常香玉的嗓子好,创造性强,她的演唱有规律也无规律,在演出中她能根据人物性格即兴发挥,有时候甚至没有板儿,不拘一格。作为好的琴师,她发挥好的地方你要给她烘托,发挥不好的时候,要能补上。演出时,我眼睛看着手跟着,她变我也变,脑子上去了,手上不去也不行。我小时候,父亲对我要求很严,伴奏时就是蝎子掉到脖子上也要把戏拉完。所以,琴师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

老人还感慨道:“有人形容说她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她,有她的地方就有我,这话说得不假。不仅仅是舞台演出,她出的碟子、拍的电影大都是我给她伴奏的。”老人这样总结:他与常香玉如果没有彼此艺术思想的志同道合,艺术见地、艺术感觉的相互理解和默契,根本不会合作60多年。

王冠君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最初的合作是在抗战时期。当时常香玉在密县休息、养护嗓子,马金凤便请王冠君帮忙,当马金凤演出《香囊记》时,王冠君刚拉一个慢板,就来了个满堂好。马金凤因此想挽留王冠君和谢保奇为她伴奏,并许诺为他们俩一人买一头驴(当时的交通工具,相当于现在的小汽车)。但王冠君想着正在与常香玉合作,不能随便离开便没有答应。后来,他又为马金凤伴奏了半年左右。

王冠君也曾多次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陈素真合作:一次是在1947年,当时陈素真在开封和平剧院演出,王冠君为她伴奏了《三上轿》《洛阳桥》和所有樊派戏剧;另一次是在1950年,王冠君应邀参加武汉市豫剧团,与陈素真合作了《柳绿云》《三拂袖》等多个剧目;还有一次是1956年举办的河南省首次戏曲会演,王冠君为陈素真伴奏了《宇宙锋》剧目。

王冠君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阎立品也合作过几次。上世纪40年代,常香玉应同乡会之邀到漯河演募捐戏。阎立品赶到漯河与常香玉合作演出《秦雪梅观文》,当时常香玉演秦雪梅,阎立品演二梅,王冠君为她们伴奏,合作得非常愉快。还有一次是郑州举行戏剧会演,当时在信阳市豫剧团的阎立品参加会演,用的是省豫剧一团的班底和乐队,她从信阳只带了“司鼓”,特意不带“板胡”,专请王冠君为她伴奏。上世纪70年代,阎立品曾到省豫剧一团工作过一段时间,与王冠君的多次合作都非常默契。

王冠君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崔兰田的合作很早。那是1941年,王冠君为常香玉伴奏期间,在常香玉休息长达半月时,他被周海水的“太乙小科班”请去,到“世界舞台”剧场为崔兰田等“十八兰”伴奏。还有一次是在1965年,当时广州正在举办中南区现代戏会演,王冠君为常香玉伴奏《人欢马叫》,同时也为参加会演的崔兰田、唐喜成演出的《一棵树苗》剧目伴奏。因此,王冠君对豫剧五大名旦的唱腔特点非常熟悉,能够伴奏自如。

桃李满园,薪火相传

王冠君的板胡艺术为豫剧音乐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全国各地不少文工团,如中央歌舞团、成都歌舞团等艺术团体都派人来向他学习板胡艺术;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河南省豫剧一、二、三团,河南省戏曲学校都请他讲课,受益的学生不计其数。

1958年,文化主管部门安排他从戏校收了第一个学生宋新中。宋新中深谙王冠君的板胡艺术真谛,后以优异的成绩被留在省豫剧一团工作直至退休。常香玉的高徒孙玉菊在郑州市豫剧团工作,她派了陈全义跟王冠君学板胡,回去后孙玉菊让陈全义为她伴奏,常、王两位老师的学生又是一对演员、伴奏搭档,成为一段佳话。

王冠君先生一生桃李满天下,河南省戏校的校长左清义、安徽豫剧团的王金良、河北邯郸春燕豫剧团的杜杰远、新疆建设兵团豫剧团的徐伟以及王素君的两个儿子王咏、王革都是王冠君的学生,而且他们都在板胡艺术上造诣很深,不仅领衔伴奏,而且能够独奏,均取得了不俗成绩。

王冠君收的最后一位弟子是开封的赵宜森。赵宜森从小喜欢戏曲,1962年,他在许昌当兵,有一天,许昌工人文化宫要迎接河南省豫剧一团演出,当晚有常香玉演出的《花木兰》,赵宜森所在的武警部队执行保卫任务。赵宜森也因此看到了《花木兰》剧目,奇怪的是,当大家都为常香玉的唱腔所折服时,他却迷上了王冠君的板胡艺术,于是寻了个板胡偷偷地练起来,不管走路还是看电影,都抖着腕学习揉弦。“文革”期间,他专门到郑州寻王冠君老师学艺,但是王冠君已下放劳动,他没有找到。

1999年,已转业的赵宜森办了企业,成了开封北冰洋公司的董事长。不再为生活所累的他,拜师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他通过同乡——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素君终于找到了王冠君,并提出拜师愿望,但是,王冠君年事已高,不准备再收徒。王素君建议他先考察一下赵宜森的演奏基础再说。那时,赵宜森正参加老年乐艺术团在为《捡柴》伴奏,王冠君听后,觉得他基本功扎实、台风端正、路子对、潜质高,终于同意收赵宜森为徒。于是,赵宜森入室拜师,成为王冠君的关门弟子。

名师出高徒,在王冠君的指导下,赵宜森琴艺突飞猛进,先后为苗文华、牛淑贤、宋凤丽、常俊丽、王素君、王敬先、朱巧云伴奏,颇有老师的琴韵。赵宜森还担任了开封祥符剧社理事长,从经济上给予豫剧大力支持。豫剧著名演员朱巧云在开封办戏校,他免费提供了50间房屋及很多戏箱,以支持戏剧事业的发展。赵宜森说:“我为有王冠君这样的老师而骄傲,我一辈子也离不开板胡了。以后,我将更加尽力地为戏剧事业服务。”

2009年,王冠君入选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这是对他精湛的豫剧伴奏艺术的肯定。“此曲只应天上有,天籁之音伴春秋”,这更是戏曲界对如今95岁高龄的王冠君先生一生热爱板胡艺术的总结。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