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就像一个操劳了一生的老农,走了……
牟平区风云林场办公室里,留下一把镰刀,一把铁锹,一双黄胶鞋;金龙岭山脚下,杨子荣纪念馆巍然耸立,两排刚吐嫩芽的垂柳呼唤着已经远去的筹建者…… 他用“拓荒牛”的精神,植绿一片山,自己却两手空空而去,给当地群众留下万亩郁郁葱葱的山林。 他奋斗一辈子,心永远贴在群众的脉搏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他,就是烟台市原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李德沂。 2014年2月8日,这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告别人世。临终前,他留下话:不开追悼会,不办丧事,遗体火化…… 这是金龙岭山最悲伤的春节,层林如挽,长风当泣…… 1998年,李德沂退休。一头牛,卸了架,该休息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选择了另一种活法。 李德沂回到了老家牟平区西关村,那片最挚爱的热土。很多人不理解,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怪,有人说他别有用心———是不是眼见西关富了,想回来捞钱? 这些议论,李德沂权当没听见。他有自个的主意:走自己该走的路。 才回西关,村党支部书记、海德集团董事长李德海说:“你在咱村作出过贡献,如果想当书记,我向上级党委推荐你;如果想当厂长经理,集团公司的企业随便挑。”李德沂没有选择当书记,也没有当厂长、经理。他,去西关职业中专当起了政治辅导员。“在外这些年,我大部分时间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现在当政治辅导员,殊途同归,都是为培养下一代做点事。” 第二天,李德沂骑上自行车,带上午饭,跑了十几里路来到西关职业中专上班。海德集团给他配了一辆轿车,一直放在学校大院里,没动过。政治辅导员,一干就是三年多。2001年,听说西关职业中专的下属养猪场濒临倒闭,李德沂又不安分了。他跑去求校长,自愿干养猪场场长。“这么大规模的养猪场,倒闭了实在可惜,我养过猪,只要尽心尽力,就一定能把养猪场救活。”李德沂跟校长拍了胸脯。 说得简单,干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常常凌晨4点起床,一忙乎就到夜里。为了节省成本,李德沂多次开车到栖霞搬运饲料,回来后自己一袋袋往仓库里面扛。“他就是个闲不住的人,干起活来比年轻人劲头还足。”海德集团建筑公司工程施工场地管理董昌白,曾跟李德沂学习多年,“那时候我才20来岁,但干起活来,根本跟不上他的节奏。”一年后,养猪场起死回生,李德沂瘦了40斤。时任国家监察部部长徐青来烟台视察工作,见到李德沂时,不由得翘起大拇指:“人瘦了,猪肥了;脸黑了,心更红了;肉少了,骨头更硬了!”
郁郁葱葱的风云林场,一眼望不到边。这里,留下了李德沂的一串串足迹。 风云林场从牟平城南2公里起,总面积14.5平方公里,包括10个林区,最高峰海拔455米。 2002年,李德沂来到风云林场,眼前的景象令他刻骨铭心:防火路别说通车,连步行都困难;山上20多个采石场、采矿点,把山体“抠”得到处是窟窿;部分林木被盗伐,留下白哗哗的树桩,山上散放的牛羊吃树芽啃树皮…… 再这样下去,林场就糟蹋了! 随行考察的牟平区原政协副主席张积安,听李德沂要出手管护林场,心里直打鼓:“管好了是丰碑,管不好是墓碑。林场管护这事大啊,第一需要钱,第二需要队伍,咱两个老人,哪有这个能力?” 李德沂的牛脾气上来了,义无反顾地当上了义务护林员。“他一来林场就提了两条要求:第一,必须戒烟;第二,不许喝酒。”12年过去了,曾跟着李德沂日日巡山的护林员王志硕说,林场的人来了又走了,换了好几茬,但李书记定的这两条要求从没变过。 护林的辛苦可想而知。李德沂每天不仅要骑自行车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上下班,还要搬石铺路、挖土植树。这活连林场40岁的专职护林员都吃不消,60岁的李德沂常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一个月下来,很少生病的李德沂病倒了。因为雨中抢时间挖树坑患了重感冒,一躺就是十来天。家人不同意他再上山,他却卷起铺盖住进了山里头。 有人说,何必自讨苦吃? 李德沂笑了:“杨善洲退休后能够义务植树造林22年,我要像杨善洲一样,把人生的最后岁月奉献给林场,奉献给子孙后代!” 恢复植被、保护生态非一日之功,李德沂铁定了心,林区他不但要管还要管好! 李德沂到省城找老领导寻求支持,争取了一笔资金,招聘5人组建起一支年富力强的防火护林队。为方便开展工作,组织上任命他担任林场党支部书记。从此,林场防火护林队没日没夜地奔波在林区的沟沟坎坎,第一年就种下了5000多棵树,整修了30多公里的防火路,关闭了山上所有采石场和采矿点,杜绝了牛羊上山啃树现象,直接和间接创造经济效益上百万元。 从牟平西关进林场,要路过7个村、近100家农舍。李德沂上山护林的日子,沿街老百姓看得最真切——— 嵎峡河村村民王传兴还记得:李德沂每天不到6点骑20里地的自行车进山,车后座一直绑着铁锨、斧头、镰刀,哪条路颠簸就停下来铲铲,哪棵树枝叶不正就修修。“春天早晨风大蹬车吃力,让他晚些再进山,他摆摆手,顶着风弓着身子继续骑。” 村民赵证回忆:为了改造文兴路南端通往林场的3公里路面,李德沂挨家挨户拜访了50余户村民了解民意,甚至“三顾茅庐”。最终,村民不仅一致同意启动工程,还自发扛起铁锨清理路面。一周后,路面改造完工。 大伙儿都很感慨:李德沂虽然是“大领导”,但他长相、衣着太普通,“在人堆里你根本就认不出他,我们常能在村里和他说说话,还是这样的官好。” 斯人远去,林场办公室里,留下了一辆自行车,一把铁锨,一把斧头,一把镰刀,一扎铁丝,一口冬季用来取暖的锅……为什么他退休了还要来这里受苦遭罪?王志硕说:“李书记曾说过,他是农民的儿子,退休后要扎根农村。” 只要是为群众办事,李德沂什么都豁得出去。 1970年,李德沂从部队退伍回到牟平西关村,从社员开始,先后担任西关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 那时,西关是远近闻名的穷村。社员大会上,李德沂作出三条承诺:对群众一视同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不吃请、不收礼,不沾集体和群众半点便宜;铺下身子,带头实干。“西关的面貌不改变,我坚决不出村!”李德沂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挖土、整地、积肥、挖平塘,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小车、收小麦之类的苦活、累活,他抢在群众头里干。 人心齐,泰山移。大干苦干三年,西关粮食亩产由500多斤蹿到1300多斤,劳动日价值由几毛钱提高到一块五毛多,西关被牟平评为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 三个承诺,全部兑现。李德沂不但没有沾集体便宜,还把家里的大衣柜、门橱都拿出来卖了,另借了700多块钱的外债,用于工作应酬接待,集体帐上没报销一分钱接待费。 李德沂引起了上级党组织的关注。1975年,他被破格任命为牟平县城关公社党委副书记。 职务升了,为民的情怀没改变。 一上任,李德沂就主动领了一个重活:带头修建“十里长堤”。得到允许后,他卷起铺盖,推上自行车就奔施工现场去了。 筑坝、堵水……他和群众奋战在一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硬生生将“十里长堤”修了起来。“十里长堤”位于养马岛跨海大桥东侧,曾为改善岛上交通、促进滩涂开发,立下汗马功劳。 对于修堤,李德沂曾跟老伙计张积安坦言:“一辈子没遭过这个罪。”张积安问:你图啥?李德沂淡淡地回答:“我是党员,我就得这么干!” 随后,李德沂任职龙泉公社,狠抓计划生育工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个人”;任职莱山镇党委书记,带头开展“讲党性,正党风”活动,成为全省“讲党性、正党风”报告团成员;任职牟平县委常委、纪委书记,获评全省纪检工作先进个人;任职烟台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与同事合力将发端于烟台的社会服务承诺制推向全国…… 李德沂病了。他得了癌症。尽管家人瞒着他,他心里明白,这一回,是过不去了。 其实,对于死亡,他并不在乎。重要的不是死,重要的是如何生。他欣慰,这一辈子选择了自己想过的生活,一生没有愧对自己的心。 1993年,任职烟台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期间,李德沂给自己定了一条纪律:不坐公车,只骑自行车。6年时间,从牟平到市区,无论寒冬酷暑,李德沂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 刚到市纪委上班时,同事都感觉奇怪:有公车不坐,为啥非得骑自行车?面对疑问,李德沂笑笑:单位的车不能老用,骑自行车还锻炼身体。“有时遇紧急公务,需要用车,他每次都向组织交20元车费。”市纪委纠风办主任孙月辉曾跟李德沂工作多年。在他看来,李德沂这个人正直了一辈子。 孙月辉讲了一个故事。由于李德沂不收礼品,坐车吃饭都要交钱,纪委专门为李德沂建了一个台账,把他上交给组织的钱全部入账:一箱苹果,交10元;参加一次公务宴请交15元;钢笔、包全部上交……“有一年,光是这些费用,账上就收到600多元。” 1998年,李德沂55周岁,按照规定,他可以干到60周岁,但他毅然申请提前退休。 有同事不理解,为啥要这样? 李德沂说出了心里话:“党的干部队伍正在向年轻化、知识化方向转变,我的文化水平不高,在电脑办公的新形势下,一切从头学起困难很大,不如给高学历的同志腾出位置,这样对党的事业有利。另外,我熟悉农村工作,回到农村还能为家乡做点贡献。” 回到农村,回到那片挚爱的热土,李德沂仍没有一刻停歇。这样的好干部,谁不怀念?这样的人民公仆,历史怎能忘记?
YMG记者 李仁 慕溯 通讯员 赵善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