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我与《渴望》背后的故事

2014-7-16 14:26|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986| 评论: 0|来自: 《老干部之家》

摘要: 导语:24年前,一家人在眼泪与微笑中看《渴望》的场景,一直存在于很多人的脑海中。“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这曾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旋律;一个叫刘惠芳的善良女子,曾纠结着我们的心。这部电视剧高达90%以上 ...

导语:24年前,一家人在眼泪与微笑中看《渴望》的场景,一直存在于很多人的脑海中。“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这曾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旋律;一个叫刘惠芳的善良女子,曾纠结着我们的心。这部电视剧高达90%以上的收视率,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让我们跟随着青岛籍作家、原国家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回到那个记忆中的90年代,听他讲《渴望》背后的故事。

 

“破釜沉舟”拍《渴望》

1984年的时候,我在北京电视台担任台长,不久又升任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局长。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想,怎么才能拍一部真正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电视剧。当时的电视剧,要么是体现国家意志的红色主旋律片,要么是《西游记》这样的由经典翻拍的古装片,好看是好看,可与老百姓总隔着那么段距离。而且,那个时代,人们心里充满了脆弱和迷茫。文革去时未远,很多人心里的伤痛远未平复,改革开放的大潮又扑面而来,在时代巨变的裹挟中,人们不知道怎样安放自己的生活和心灵。家庭,回归家庭,让人们在家庭中找到真善美与爱,也许是个好的出路。拍摄《渴望》的想法,就这样产生了。

拍摄家庭剧,最好的就是在室内拍。而拍室内电视剧,第一步就得找个大房子,我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四处寻觅,终于在北京市西山脚下找到了两个军用的旧篮球训练馆。最后我也横下一条心,投入资金约200万元来拍剧,最起码先把这两个篮球馆改建成室内摄影棚呀。现在拍电视剧,动辄投资上亿元,200万元简直微不足道。可在当时,我这是押上了北京电视台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全部家底,当时的情形足以用“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来形容:只许成功,不准失败。如果这一炮打不响,自己简直“无脸见江东父老”!

曾经有一篇新闻报导这样评论:陈昌本孤注一掷地将“宝”全部压在这部片子上,不成功则成仁!这个说法未免过于偏激,但是这个虽然没有身家性命之忧,200多万元的资金投入,成败荣辱在此一举是毋庸置疑的!开机之前的形势,的确非常严峻。

剧本是艺术之本,如何才能够编写出既符合电视剧规律,又能够获得观众认可的本子呢?为了拍好《渴望》,我与同事们商定,找了一些年轻人来策划剧本,我本人也参与其中。《渴望》的故事情节是根据一则不足百字的收养弃儿的新闻报道改编的。我与郑晓龙、李牧、王朔、李晓明我们五个人构思基本故事、基本人物、主要情节。大家集思广益,拉出了一部约17万字左右的剧情大纲,然后由具体执笔者李晓明完成剧本。对《渴望》的故事情节,我们几个人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住进蓟门饭店编戏时,每个人的脑海中都酝酿出了一套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设想。实际上是把几个人的思想、几个人编的故事、设计的人物命运、组织的情节交织融汇在一起,也就是调动五个人的人生阅历,来丰富这部电视剧的故事、人物命运和情节结构。如果没有五个人丰厚的生活积累,是不可能编出《渴望》那样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情节故事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来的。

那边摄影棚搭好了,我们这边剧本才写到20集,这可是50多集的大戏啊。可是摄影棚租金催得紧,时间不等人,仓促之下就开机了。20集拍完以后,剧本跟不上了,被迫停下来休整了10天。剧组提拔赵宝刚做执行导演,而导演鲁晓威集中精力写剧本,重新开机。

“坑蒙拐骗”请演员

剧本这边紧张兮兮,选演员也是一波三折,让导演费劲了心思,可谓是用了“坑蒙拐骗”的各种“忽悠”本事。

女一号“刘慧芳”是导演通过“蹭饭”选定的。凯丽当时是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演员,她在筒子楼宿舍里从容不迫地接待了导演。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剧会有后来的风光,反倒是一听说全剧长达50集就不太想演。时近中午,导演还是没有走的意思,凯丽很家常地说:“就在我这儿随便吃点儿吧,也没什么好吃的,就是面条。”话音一落,导演就说了:“你刚才的表情分明就是刘慧芳嘛,就是你了!”导演这一招,弄得凯丽无法拒绝。

剧中的“王亚茹”是身遭不幸进而心理变态,以折磨刘慧芳为业。导演想请黄梅莹来出演这个角色,但又怕她不接受这个坏得出奇的角色。当时剧本已经出来20集,他只给黄梅莹看了前9集。在前9集中,王亚茹基本上还是个正常人。“王亚茹”看了剧本后毫不设防地来报到了。

“肖竹心”在剧中主要起搅和作用,戏也不多。当时已经通过《篱笆、女人和狗》中的“枣花”出名的吴玉华嫌戏少,导演满口应承:“你别看前头戏少,后头的戏都是你的!”“肖竹心”满怀着憧憬就范了。谁知道,在后30集中她还是没能逃脱“黄花鱼溜边”的命运。有意思的是,全剧的第一个镜头是肖竹心的,最后也终结在她伸手摁门铃的画面上,吴玉华曾以此自嘲:“我从头演到尾,我才是这部戏的女主角!”靠着导演的“大忽悠”本事,演员总算凑齐了。

《渴望》一共拍了10个月。到第9个月的时候,我们的钱花的差不多了。不止演员的片酬,甚至盒饭钱都很困难了,剧组人心涣散。这时我们把前2 0集戏拿出来,到偏远的地县市试播,看看能不能有预期效果,也是想刺激下自己的信心。赵宝刚回来说他母亲看完后觉得太好看了,爱不释手。从试播的效果看,大家反映也都特别好。我们还怕什么?砸锅卖铁也得把《渴望》拍完!

对于《渴望》的渴望

《渴望》在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各个地方台陆续播出后,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这部“苦情大戏”的开播,还与北京三环路开通一起被列入当年北京市的三件大事之一。现在说起来都是笑谈,这部苦情大戏可真的“坑苦了”那些犯罪分子,比如小偷,由于家家户户都在收看《渴望》,到了晚间大家都不出门。小偷们根本找不到作案的机会!因为《渴望》的播出,使得北京市当年的犯罪率下降。因此,《渴望》剧组受到了公安部门的表彰,他们还专门为剧组举行了庆功会。公安部门为一部电视剧办庆功会,这可是“空前绝后”的趣事儿。

20多年了,想起这部电视剧,我还是感慨万千,艺术工作者就应当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去创作,既不人为地拔高、美化,也不刻意贬低、丑化。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就可以写出我们的时代,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我们才不愧为这个时代的记录者。这就是我们制作电视剧的价值,就是我们的“渴望”。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