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家庭医生,我的健康就有了保障。”长沙市雨花区东塘街道名源社区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的常娭毑见到记者时如是说。2013年8月,常娭毑等5户老弱病困家庭与社区家庭医生结对,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通过电话预约,家庭医生都能及时上门为居民服务。 过去,家庭医生只有有钱有地位的人才能拥有。而今我国很多地方的老年居民,都像常娭毑一样拥有了家庭医生。目前,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规定,家庭医生的服务对象为60岁以上老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服务内容有身体健康检查、健康状况评估、免费体检、上门访视、健康指导及疾病用药指导、协助转诊等等。 家庭医生到底给老年居民带来了哪些好处?他们是如何开展便民服务的?在推广普及这项工作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城乡发现 家庭医生走进寻常百姓家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落实,近年来以老年人为主的特殊群体,深切体会到医疗服务的便捷与实惠。 电话预约,医生免费上门接诊 “我最近走路总是头晕,会不会是高血压的老毛病犯了?”2014年5月24日下午,接到湖南首批家庭契约服务签约对象——家住长沙市世嘉国际华城居民王素群娭毑的电话后,由长沙市芙蓉区东屯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内科教授胡世荣带队的3人家庭医生团队,随即带上诊疗仪器,10余分钟后就赶到了老人家中。 “来,帮您量下血压。”团队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医生柏强荷一边拿出血压计为王娭毑测量血压,一边询问她是否按时服用了降压药。看到血压计上显示“低压84,高压130”,柏强荷这才舒了一口气:“娭毑,血压正常。”随后,3人对王娭毑几位家人的身体也进行了检查。 李爹爹患有高血压、肺气肿、冠心病等多种疾病,每年跑医院的时间比在家里休息的时间还多,花钱不说,还劳神费力。但自从他与长沙市雨花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协议后,就省了不少事。 “医生经常上门来给我看病,还免费给我量血压,做体检。”李爹爹说,每次只要他一打电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会指派医生上门服务,需要住院时也由责任医生负责联系,而且不要挂号费。有了好的服务,老人心态也好多了,健康状况一天比一天好。 头痛脑热,“保健顾问”上门指导 也许是退休后太清闲,张阿姨的身体一下子冒出许多毛病,头痛、头晕时有发生。去医院检查,医生说这些都是因为突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导致的,有精神成分在里面,只要锻炼方法得当和经过中药调理就可以恢复。 “过去上班忙工作,不太重视健康。现在退休了,各种毛病都冒出来了,才觉得养生保健的重要性。”医生的话,让张阿姨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 去年8月3日,听说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和居民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她连忙跑去咨询,得知家庭医生不仅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免费制定相应的保健方案,还可以享受药费、治疗费等费用9.5折的优惠、每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每年4次的免费中医体质辨识,并免费拟定中医养生方案等,她马上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签了一份协议。 张阿姨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的保健服务很满意。年过60岁的她,患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病情就变得十分严重。社区签约家庭医生对她的体质进行仔细检查辨识后,发现她属于中医里的寒体,脾肾阳虚。家庭医生首先为她拟定了饮食方案,要求她每年秋分后开始喝黄芪当归羊肉汤,里面要加百合等中药,而且要清淡;同时还嘱咐她一年四季不能吃冰镇食品,三伏天要每天三餐吃3片姜,并为她做了三伏贴。 “真没想到,像我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到外国人才有的那种私人医生的保健服务。”张阿姨说。 入户随访,保你每天健康生活 80多岁的罗爹家庭经济困难,老伴患有糖尿病,儿子是一位精神病患者。以前腿脚不方便,去医院看个病都麻烦,一些小病小痛都是自己熬一阵就过去了。去年,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乐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罗爹的家人成为了受益者。 “现在每个星期都有社区医生上门送医送药,平时身体不舒服一个电话医生就上门服务,很方便。”罗爹的老伴感慨地说道。 “罗爹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继续保持啊。奶奶如果有蚊虫叮咬擦点药油,千万不要用手抓,要是抓破皮肤就麻烦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为罗爹送上家庭常用药品,离开时还不忘叮嘱老人家和他的老伴几句。像罗爹这样的家庭,温伟文和他的家庭医生团队一共负责了3户。每周2~3天,他们都要到负责的片区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每周至少进行1次探访,事先跟居民预约好时间,了解病情,与社区护士一同上门为病人治疗,进行康复指导。 故事讲述 尽心尽责当好“健康守护人” 家庭医生是如何为居民服务的?工作中他们又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 不以赢利为目的,对居民实行免费服务 讲述人:柏强荷(女,街道社区保健医师) 长沙市东屯渡街道扬帆社区李光的母亲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去年2月签订家庭医生契约协议后,我们为她上门体检,建立了健康手册,老人各个阶段的健康数据在手册上一目了然。李光的儿子刚满5岁,两个月后我们帮他免费接种了一类疫苗。 在香港,私人医生往往由一名全科医生担当。这名全科医生会上门负责一个家庭的健康检查与宣讲,但私人医生一般独立于公立医院,所以会收取相对昂贵的费用。私人医生这一角色往往成为富人所享有的特权。而我们的整个公共卫生科都不以盈利为目的,家庭医生项目的资金来源于上级对整个公共卫生项目的拨款。 保胎是我们提供的一项特殊服务,居民签订了《契约协议书》,孕妇便可以享受家庭医生上门打针服务。病人准备好黄体酮,并出具三级医院的出药证明,家庭医生就会帮助其打针。怕孕妇出现针后不适,医生还会在打针后观察一段时间。根据《契约协议书》规定,我们的不少个性化服务都是免费的:免挂号费、咨询费;免上门服务费;免费建立家庭健康信息电子档案;免费提供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为0~6岁儿童免费建立预防接种卡,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一类疫苗;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提供2次免费健康体检。 宣讲健康知识,帮助居民实现自我管理 讲述人:李必文(女,家庭医生团队护士) 由于一部分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项目缺乏认知,我们的推广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项目运行之初,95%的签约者都是被动地接受服务。一次上门义诊中,我们对一位老娭毑做健康检查,老人很自信地说:“我没一点病,健康得很。”而我们检查后却发现她腹部有一肿块。经过反复劝说,老娭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了比较全面的健康体检,后到上级医院住院做了手术。出院后,她知道自己不能为本人的健康作担保,要求马上和中心签订契约协议书。 尽管家庭医生项目靠着自己的口碑效应取得了居民的信任,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还是让我们很困惑。一位老人提意见说:“你们上门服务我很感动,可我还得上医院买治疗药品,因为你们中心药品太少,我在医院里开的药,你们这里都没有。” 很多居民觉得我们是万能的,但有些事情我们确实无能为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都是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配备,种类太少,确实无法满足部分慢性病人的用药需求。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预防”。家庭医生主要还是负责居民慢性病的管理与健康的指导;除了体检和日常护理外,我们还通过健康知识的宣讲,帮助居民实现自我管理。 半夜出诊是常事,辛苦中更多的是快乐 讲述人:马建鑫(男,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生) 张大伯是一位敏感性哮喘病患者,一天晚上8时左右他的哮喘病发作了,赶紧给我打电话。我立即赶到他家对他进行抢救,用了许多药也不见效,于是便赶紧将他护送到市二医院抢救。因为张大伯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我又陪着他在医院待了很长时间,直到医生确认他的病情有所缓解后才离开。 倪阿姨的婆婆在世时患有肺气肿、肺心病等多种疾病,经常半夜发作,每次发作,倪阿姨就赶紧给我打电话,无论白天黑夜,我都会及时赶过去,有时候还会把爱人也拉去帮忙。婆婆去世后,倪阿姨感慨地对我说:“小马啊,要不是搭帮你们社区家庭医生团队提供了及时、贴心的医疗服务,恐怕我婆婆也活不到89岁。” 婆婆走了,年过六旬的倪阿姨身体也渐渐多了些病痛。每每这时,她就打电话让我去检查。一天深夜她打电话给我,说鼻子流血,一直止不住,我及时赶过去帮她进行了处理。 干我们这一行,半夜出诊的情况很多,十分辛苦,但只要想到能够为居民解除病痛,再苦心中也是快乐的。 新闻观察 让家庭医生更好地服务居民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区(村)医疗卫生服务在整个医卫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无疑是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而家庭医生就近就便为居民服务,意味着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是一件好事,但其长效发展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几年,我国在逐步试点城乡居民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制度,由街道或乡镇社区(村)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组成的团队重点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孕产妇、新生儿等特殊群体,主动提供上门服务。但一方面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一,加上投入相对较少,尤其在农村的试点推广进度缓慢。另一方面,目前的服务对象仅仅局限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使得家庭医生并未真正成为全体城乡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记者了解到,为了真正实现居民“小病不出社区”的目标,目前湖南省正在建成“15分钟社区医疗服务圈”。即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基本能找到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要求全科医生主动与辖区居民进行紧密联系,有病能及时上门提供服务。 从目前情况看,相当多的家庭医生承担了社区(村)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他们不得不在卫生服务中心与居民家中两头跑,不仅很辛苦,有时还造成居民预约上门服务时而家庭医生遇突发病人需要上门服务,致预约居民找不到医生的情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居民对上门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家庭医生人才缺乏的问题不容忽视。 业内人士表示,解决社区家庭医生人才匮乏问题,首先要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政府应该着眼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制定全科医生培训的相关政策,比如在高等教育中扩大全科医生专业培训比例;另一方面,要在执业医师中进行继续全科医学教育等。 其次,家庭医生缺乏,还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差、待遇低有关。目前,我国家庭医生的首诊权、处方权、检查权、治疗权、发展权(科研、进修、提升职称、提高收入的机会)等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为此,需要制定更多激励机制。比如通过提高待遇、职称晋升向接诊量和群众满意度倾斜等方法,解决全科医生职业发展问题,进而开创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的新局面。 相关链接 国外的家庭医生制度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由家庭医生、地区医院和专科医院组成,一级一级地看病。家庭医生占全国医生总数的50%左右。每名家庭医生负责1000~3000 名居民的健康服务。家庭医生必须尽可能地提供最好的服务,才能得到居民信任。他们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保健服务,这样既减轻了专科医生的负担,又方便了社区居民。 美国:家庭医生的选择除了受保险的限制外,通常是代代相传或者朋友、邻里间互相推荐,一般一个家庭的成员拥有同一位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和社区居民之间往往能建立起诚挚的朋友关系,这种朋友式的关系使家庭医生在医疗过程中能更好地关注患者的社会、心理背景,从而选择最优方式为患者解除病痛。 古巴:每120至150个家庭就有一名家庭医生和至少一名护士。家庭医生还做家访出诊,大大减少了“小病变大病”的几率。在古巴的基础医疗体制中,和家庭医生配套的是社区联合诊所。大约每15至40名家庭医生,就有一个联合诊所。这些联合诊所设有多种专科,有化验室、X光、超声波等检测设备,有急诊室,能提供24小时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