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之于国人,既熟悉,又遥远,今天仍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这位德国人的知名度,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他的身世,未必有多少人晓得。 皆知马克思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的身份,却少有将其与诗人联系一处者。年轻时的马克思,也是俗世中的一性情中人,也爱好诗歌,且属浪漫一脉。 1835年,17岁的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法律专业。其间,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业余时间大多用来诗歌创作,20岁左右时已写得三本诗集:《爱之书(一)》《爱之书(二)》和《歌之书》,却被指内容平平,缺少才情。其情诗《思念》云:燕妮,即使天地翻覆迷茫/你比天空晴朗,比太阳明亮/即使天下人把我淋漓诅咒/只要你属于我,我都能忍受//思念比天上宫殿还高/比永恒的天地更长久/比理想国还美妙/忧心似海,深似海洋。类似者还有《歌手的爱情·致燕妮》《毒药·致燕妮》等。一年后,他自波恩大学转入学风扎实的柏林大学。热爱古希腊艺术、莎士比亚,喜欢歌德、席勒的他,遂放弃诗歌写作,但已经打下的文学功底,使他在以后谈及理论时,还不时引用希腊神话与莎士比亚的诗句。纵如此,他在柏林读书时,仍热情参加诗社活动,还在柏林《艺文》杂志发表了《行吟诗人》《黑夜之爱》等诗篇。此间,还结识了大诗人海涅、弗莱里格拉特,并与之建立了友谊。中年后,他又对莎士比亚与歌德的诗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竭力向女儿推荐。 从他写的一些诗歌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心中对人类的绝望,对神的藐视。他在《绝望者的魔咒》自述诗中写道:“我将在上苍建起我的王座/寒冷与恐惧是其顶端/迷信的战栗是其基座/而其主人,就是那最黑暗的极度痛苦。”作者在诗中透露心迹:梦想成为恐怖之王,毁灭整个世界。马克思还喜欢复述《浮士德》中的恶魔之语:“一切存在都应被毁灭。”《人之傲》一诗云:“带着轻蔑/我在世界的脸上/到处投掷我的臂铠/并看着这侏儒般的庞然大物崩溃/但它的倒塌仍不能熄灭我的激情//那时,我要如神一般凯旋而行/穿梭于这世界的废墟中//当我的话语获得强大力量时/我将感觉与造物主平起平坐。”诗作者从旧世界的毁灭中获得快感,其心中的仇恨程度可见一斑。他后来建立的暴力革命学说,其实在其早期诗歌里,已可寻得迹象。 大众化读本里的马克思,与诗坛上的马克思毕竟不同,在这里,他就是一百多年前的一位大胡子老头,就是一位激情四射的浪漫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