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做一项调查。调查的对象是退休人员,调查的问题很简单,就一句话——你是按照自己希望的生活方式生活吗?回答“是”和回答“不是”的都不超过20%,而大数人选择的答案是:好像是,也好像不是。 我为什么会想起做这样一个调查呢,起因是我的一位老友。 我这位老友,70出头了,从他退休那天起,十多年了,很少在家里呆着。三天两头外出,或近郊远足, 或长途旅行。今年“五一”节的时候,我们在一起喝酒,谈起此事。他说:“我满世界地跑,不是为了看光景,我是在寻找我自己。”他告诉我,少年时自己有很多愿望,可是一辈子也没能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过,他觉得他过的是别人的日子。退休了,自由了,可是却突然觉得什么愿望也没有了,他希望能找回来。 找回来了吗?我问。 还在找。他说完呵呵地笑了起来,笑得很灿烂。 老友的这些事、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有点傻,但却很值得深思。咱们这一代人退休的时候,大多经历过一段不适应期。为什么不适应?就是从单位退到家里的时候,没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带回来,却把单位的“职场文化”带回来了。结果就是把自己的内心搞乱了,严重的还把家庭也搞乱了。 爱因斯坦说:“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我们退休的人,也是活生生的人,如果缺失了愿望,也就缺失了创造生活的动力。过一天是一天,不会过一天乐一天。 当下的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年轻人在变着花样生活,老年人也可以变着花样活着,因为这个时代可以为你提供足够的条件。咱们的《家》今年以来一直在报道一些“舞蹈老人”,他们的生活方式肯定是自己选择的,于是,他们年轻,他们健康,他们让我们羡慕。当然,也会有人看不惯,说这些人是“没老好”。其实,这也没有关系,现在的社会也为形态各异的老年生活方式提供了足够的宽容。别人爱说什么说什么,只要自己愿意,自己觉得乐呵,就“OK”了。 我在调查中还发现,很多老人不是没有自己的愿望,他们也想背起行囊去浪迹天涯,也想如杨善洲那样去干点公益事业,可无奈的是家里有一个持“不同政见”的老伴,个人愿望只好服从“家庭和谐”。我对这部分老年人的境遇非常同情,选择自己愿意的方式生活,其实就是给自己留一块空间。没有空间了,人活着就别扭了。社会在变,老年人的思想也应该跟着时代变,盼望那些“不同政见”者早日转变观念,“多元社会”才能更和谐。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退休后都是按照“惯性”来过日子。大家怎么过,我也怎么过,甚至是上辈子人怎么过,我也怎么过。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样过也挺好,只要符合您自己的愿望,就是有滋味的老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