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前发表了一篇评论《培养干部不容易》,这是一篇说给领导干部听的评论,是“好心”劝导领导干部不要贪墨,因为党国培养你们不容易。 为什么说培养领导干部不容易呢?文章认为培养领导干部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政治账、社会账、民意账。仅就经济账而言,“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这在我看来是笔小账,对于泱泱大国来说算不得什么。 其余三个账才是大账,正如该篇评论所说:从经济学的角度说,组织上培养一名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承担着很大的机会成本,是为政治成本。干部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很大程度上是以各种社会成本的消耗为代价的,是为社会成本。干得不好,甚至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在群众心里减一分,是为民意成本。然后,文章要求领导干部要有“债务人”意识,要知道,组织、社会和人民永远都是你的“债权人”。 问题是,这种好心的劝导、善意的提醒对领导干部不会有痛痒之感觉的,因为这些“培养成本”在领导干部看来,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你可以进行数学计算,但是这些成本对于官员来说实在太“沉默”了。原因是,说起来“债权债务关系”很清楚,其实是一笔糊涂账,你说人民是“债权人”,可人民是谁呢?张三四李王五赵六?不知道。同样,你说组织是“债权人”,说社会是“债权人”,请问组织是谁?社会是谁?是张三四李王五赵六?也很模糊。 只有那些具体的向其索要权利的人,索要不到则通过法律等手段来索赔,或 是将其从领导干部位置上赶下来的人,才是真实的“债权人”。这样的人是谁呢?如果是一个个普通公民,那么就可以说这个“债权债务关系”成立而且可以生效兑现,如果一个个普通公民拿领导干部万般无奈,索不到一分钱权利,则这个“债权债务关系”形式上存在,其实是一张废纸。 事实是,能够影响领导干部前途命运的是他的上级,由是上级成了他的真实“债权人”,他不但像一个诚实的“债务人”一样如数还债,而且还额外的奉送,惟恐“债权人”不高兴,对自己有不利影响。而所谓组织、社会、人民都有名无实的、空空洞,就是欠了它再多的培养成本,也一点负债感都没有。某种意义上说,它压根就不觉得彼此之间有债权债务关系,那么你跟他算政治账、社会账、民意账,不是对牛弹琴又是什么?怎么可能有一丝效果?正因为没用,才会说出“我只为领导服务,你们算个啥”的话来。 何况,有的领导干部可能认为,培养成本是我做到这个位置的必要“配套设施”,不存在欠不欠债的问题。就算是“债权债务”算得清清楚楚,而且能够向其索债,领导干部照样可以说,他已经通过发展经济、推进各项工作,将债务还得一干二净了。 其实,官场里的人也不是不计算当官的成本,只不过,他计算的往往不是政治、社会、民意这些“外部成本”,而是“个人成本”,即他爬到领导干部位置上的成本,或者说自己培养自己的成本。这个成本对他个人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付出相当多,既包括物质上的请客送礼,也包括精神上的阿谀奉承,如装孙子要装得十年久,被“上面”踩压、被同侪排挤要舍得和血吞下等等。在僧多粥少的官场里,除非“朝中有人好做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功上位,“个人成本”往往相当高昂。 当自己付出的“个人成本”太高时,对于官员来说,会有三个考虑:一,我既然付出这么大的成本,我就要尽快把成本收回来,并有多有盈余,贪污腐败就是捷径;二,我既然付出了这么大的成本,如果贪污腐败被查,则前功尽弃,那就莫伸手,作细水长流的打算;三,我既然付出了这么大的成本,如果贪污腐败被查,但收获与处罚相比仍然划算,那就挺而走险。 每一个官员天然地想走捷径,快速收回“个人成本”,并最大限度盈利。而制度的作用是,将官员手里的权力关进笼子里,让他采取守规合法的细水长流办法来赚回成本(其实也不低),实现盈利。所以,不应该在乎官员的“个人成本”,只要对权力监督到位,“个人成本”越高,他越不敢挺而走险,害怕竹篮打水一场空。 从总体来讲,古代官员比现在官员贪污腐败少得多,没有现在这么泛滥严重惊人,其中有两人重要的原因,一是“债权债务关系”清晰,官员是“债务人”,皇帝是“债权人”,且“债权人”非常强势,这就让“债务人”有非常强烈的债务意识。二是科举考试这样一个自我培养的“个人成本”实在太高,一个人要经过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等阶段,获得功名才可以正途为官,话说是“朝为天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期间的路途是很漫长的,仅乡试(秋闱)和会试(春闱)便三年才举行一次,一些人考到头发胡子花白才得功名,其读书之艰辛、竞争之惨烈,难以想象。 在这样高的成本下,如果监督不力,必然催生大量贪腐,但如果监督得力,官员就不能不谨慎权衡,采取安全地回成本,实现盈利是首要的。譬如明崇桢皇帝吊死亡国,有人就问一个官员为什么不陪着皇帝赴死,他就说,我熬了很多年才考取功名谋得一官半职,成本都还没收回,我才不去赴死呢。陪皇帝赴死可以获得留名千古的忠臣名号,这都不愿意做,可见高成本对官员决策的制约之大。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节约培养领导干部“外部成本”的最有效办法,是“官由民选”,而不是所谓的“组织培养”,这样,一来节省了培养的“外部成本”,二来增强了领导干部实实在在的“债权债务”意识,三来选拔领导干部的范围扩大,不愁选不出好官员。这么好的办法,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