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俺村办春晚 下初镇老干部党支部 曹玉孟 我为俺村办春晚的事儿得从2010年说起。 2010年大年初二晚上,我们下初镇河南村自己的春节晚会在锣鼓和鞭炮声中开幕了。看着台上、台下一张张欢庆的笑脸,我甭提有多高兴了。一个多月来,我为俺村办春晚的情景,就像电影、电视剧一样,一幕幕展想在眼前。 退休以后,没有了工作的压力,我总是感到心中空荡荡的,一时无法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慢慢想开了,退休后的主要任务无非就是安度晚年,怎么安度,首先就是要老有所乐,要自己行动起来去找乐子。 近几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冬季农闲时节,许多家庭妇女无所事事,整天打麻将、侃大山、传播小道消息,张家长、李家短,引起了许多夫妻不睦、邻里纠纷。因此我萌生了将这些人组织起来,排练一些小节目的想法,这样做既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又给自己找了乐趣,何乐而不为呢。我的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村委会的支持。村主任曹新文高兴地说:“我们村历史上就有在农闲时排演小吕剧的传统,近年来,大家都忙于抓经济搞发家致富,吹拉弹唱咿咿呀呀的戏曲文化已经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哥,大敢干,村里支持你。” 人员组织起来以后,新的困难又摆在了我的面前,一无教师二无资料,怎么办?大家一起想办法。这时年纪轻轻又思想活跃的王传红说:“叔,我有个好点子—跟电脑学”,大伙一听说“行,你学会,再教我们”。就这样,王传红在电脑里找到舞蹈《开门红》,她先跟着电脑学,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非常认真。学会以后再教其他妇女,这样经过近1个月的学习和排练,她们终于排好了舞蹈《开门红》,成了我的春晚上的开场剧目,也成为河南村春晚史无前例的开山之作。 冬季天气寒冷,没有活动场地,有些节目就没法排练,怎么办?由于我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日家里只有我和老伴二人,于是我就和老伴商量,可以把队员召集过来,在我的家中进行排练。在家中排练,最大的问题是声音不能太大,否则容易影响邻里休息。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舞美指导于立花说:“我们舞美队8个人可以在晚上8点以后,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到村中戏台上进行走台练习”。舞蹈《天蓝蓝》、《美了,美了》、《红色娘子军》就是这样排练出来的。 要组织一场晚会,特别是适合农村老百姓欣赏的晚会,没有乡土气息是不成的。而可以借鉴参考甚至现成的材料又很少,因此我采用了旧歌填新词的方法,把广大村民身边的人物、事件和党的方针政策编成了表演唱、快板、三句半、小品等形式,再由演员自己努力揣摩练习。 “母爱圣地真美丽,幸福乳山换新装。农民现在住高楼,父女双双乳山逛。”这是我根据歌舞《逛新城》改编成的《逛乳山》,通过父女对话的形式来演绎,让人甚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也更容易受到感染。我创作的《说说和谐新农村》,则以人们喜闻乐见的三句半,把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各级惠民政策和富民举措等农村新气象娓娓道来,全景呈现了新农村新气象,也有力体现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因为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和日常生活情趣,节目一出来,就获得了广大村民的好评,并把我们这这种形式称之为“旧瓶装新酒”。 春节小长假,许多在外读书打工的文艺爱好者回家探亲,他们见多识广文化水平高,往往能把外面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的艺术形式带回家。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我把他们组织起来,努力发动他们为春节晚会提建议、出点子,从演员挑选、服装道具、节目排演、场地选择等多方面积极做贡献。特别是许多大学生还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独唱、表演唱、相声、小品等各种形式纷纷登上了村春节晚会的舞台。 2010年春节晚会在台上台下共唱《难忘今宵》的歌声中结束了。村民们仍旧余兴未尽。后来的2011—2014年春晚,我们认真总结了第一届春晚的经验和不足,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晚会水平也越来越高了。村民曹庆福说的好:“中央电视台春晚那是全球华人的大晚会,河南村春晚则是我们全村人的小晚会,虽然规模和水平不一样,可这温情和欢乐却是一样的!”看到大家都喜欢,我也深感欣慰,并暗下决心,只要身体和精力允许,我就会一直将这台春晚办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