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美丽昌乐之药王庙

2014-7-3 09:14| 发布者: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1370| 评论: 8|原作者: clxgxs

摘要: 昌乐县北展邓阁埠“药王庙”,位于县城南二十五公里处,地理座标为北纬36o3',东径119o2'。其在县内位置为:东邻营丘镇政府驻地九公里,南距鄌郚镇政府驻地九公里,西离原青龙六公里,北至乔官镇政府驻地六公里,行 ...
      昌乐县北展邓阁埠“药王庙”,位于县城南二十五公里处,地理座标为北纬36o3',东径119o2'。其在县内位置为:东邻营丘镇政府驻地九公里,南距鄌郚镇政府驻地九公里,西离原青龙六公里,北至乔官镇政府驻地六公里,行政录属昌乐县乔官镇,大沂、潍蒋路从此通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居于昌乐县的中心位置。
      邓阁埠“药王”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药王”姓邓名阁字青云,传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随军御医,深得军中将士的爱戴和唐王的赏识。由于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更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崇敬。公元六百二十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在随李世民东征驻扎此地时,邓青云由于连日炮制汤药给当地百姓医治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伤寒病,终因积劳成疾,又加之当时衣单天寒,不幸卒于北展村之西山。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象痛失亲人一样送别邓青云。唐王为彰其功德,钦赐邓为“药王”;卒地封为邓阁埠;并立以庙宇设以庙会,以此纪念这位为国为民功德无量的“药王”。

BD7A7764.jpg

BD7A7768.jpg

BD7A7770.jpg

BD7A7776.JPG

BD7A7778 (2).jpg

BD7A7781.JPG

BD7A7785.JPG

BD7A7787.JPG

BD7A7789.jpg

BD7A7790.jpg

BD7A7794.jpg

BD7A7800.JPG

BD7A7804.JPG

BD7A7805.JPG

BD7A7806.JPG

BD7A7809.jpg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clxgxs 2014-7-3 12:35
关于“药王”邓青云的传说   各位有知晓的吗  一起来聊聊啊
引用 蓝宝石之乡 2014-7-3 14:28
去过一次药王庙。
引用 clxdexsz 2014-7-3 16:18
俺去过,很神圣。
引用 昌乐中小企业办 2014-7-6 22:17
应该在药王庙周围搞好绿化,多植树
引用 昌乐中小企业办 2014-7-8 17:20
     昌乐县北展邓阁埠“药王”的传说,在方园百里至今广为流传,“药王”用神奇药方救万千人免于灾疫和死难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药王”普救众生的感人事例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人。《昌乐县志》和《昌乐县》续志关于“药王”及“药王”庙都有详实的记载。北邓阁埠药王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其药王庙传说也始自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之久。
     “药王”名阁字青云,是唐王李世民的随军御医,由于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及忠君报国的崇高思想,深受军中将士的爱戴和唐王的赏识,邓为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为百姓去疫免灾的善举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公元六百二十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邓青云在随李世民东征驻扎此地时,终因连日炮制汤药救民于重疫,积劳成疾,又加之衣单于寒,不幸卒于北展村之西山。
唐王为彰其功德,钦赐邓为“药王”;卒地封为邓阁埠;并立以庙宇设以庙会,以此来记念这位功德无量的“药王”。
   昌乐县北展邓阁埠“药王庙”,位于县城南二十五公里处,地理座标为北纬36o3',东径119o2'。其在县内位置为:东邻营丘镇政府驻地九公里,南距鄌郚镇政府驻地九公里,西离原青龙六公里,北至乔官镇政府驻地六公里,行政录属昌乐县乔官镇,大沂、潍蒋路从此通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居于昌乐县的中心位置。
邓阁埠“药王”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药王”姓邓名阁字青云,传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随军御医,深得军中将士的爱戴和唐王的赏识。由于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更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崇敬。公元六百二十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在随李世民东征驻扎此地时,邓青云由于连日炮制汤药给当地百姓医治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伤寒病,终因积劳成疾,又加之当时衣单天寒,不幸卒于北展村之西山。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象痛失亲人一样送别邓青云。唐王为彰其功德,钦赐邓为“药王”;卒地封为邓阁埠;并立以庙宇设以庙会,以此纪念这位为国为民功德无量的“药王”。
     千百年来,每逢每年的古历四月初八和十月初十两个庙会,方园百里数以万计的人们便披星而来,戴月而归,人们虔诚地聚集在“药王”前,咏经颂佛,燃纸焚香,顶礼膜拜,并精心制作战马、战车、袍衣、长靴玉带,摆上供品,以表示对其尽忠报国普救众生功德的缅怀,那场面人员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人们的感情之真,在其它地方的庙会中是很难看到的,凡来北展邓阁埠药王庙赶过庙会的人都有同感。
     如今纪念“药王”的聚会也为人们的经济交易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精于买卖的人们在节目的头一天就赶来占据地盘安营扎寨,整个庙会又呈现出一派繁荣的经贸景象。
    北展邓阁埠药王庙以及“药王”的故事,更应该说是“药王”的品德和精神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种品德和精神正在潜移默化的作用着人们,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谐社会,更加知道感恩,更加明确一个普通百姓对国家和人民的义务和责任。                                       
引用 昌乐中小企业办 2014-7-8 17:26
药王邓青云的传说

     在昌乐县乔官镇正南十几里,大沂路西侧,有一片方圆十几公里的山峦,叫做九顶莲花山。在山的北端有一个山头叫邓阁埠,埠上有座古庙叫药王庙。昌乐县志载:“药王,唐之良医也,姓邓名阁字青云。”
相传,邓青云年轻时,就立志当一名救死扶伤,为民清除疾病痛苦的医生。他曾不远几千里,来到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想拜药王孙思邈为师,但一连十几天都没见到他,于是邓青云只好一边在深山里采药,一边寻找孙思邈。一天,他在采一株人参时,不幸被毒蛇咬伤,生命危在旦夕,恰好孙思邈从此经过,见此情景,急忙俯下身子,用细绳捆住他的小腿,防止毒素扩散,捏紧伤口,用嘴吮吸毒血,几个时辰后,邓青云从昏迷中醒了过来,而孙思邈已累的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以后在孙思邈的精心医治下,邓青云恢复了健康。于是便拜孙思邈为师。十年后邓青云的医术与师傅不相上下,便得了个“小药王”的美誉。
当时唐朝刚建立,战乱频起。公园644年,朝鲜半岛高句丽谋反,联合白济国围攻新罗国,进而侵占大唐国土。当时李世民决定东征,东征需要大批随军医务人员。于是邓青云便随唐军东征,并担任唐征东大军的御医总管。他随军携带了《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经》、《时后备翼方》、《素问》、《千金药方》、《千金翼方》等医书。随时准备为大军将士和军马治病。在唐军攻打安市城(鞍山)时天公不作美,竟在五月飘起了鹅毛大雪,气温下降到了冰点以下,已经换了夏装的唐军,经不住严寒侵袭,成千上万的发起烧来,邓青云灵机一动,将所有患病的的将士集中起来,安置在十多个村里,逐村发放大姜、黄芪、白术、陈皮、柴胡、党参、桔梗、甘草、当归等十几味中草药,借用百姓的大锅。一人一大碗,趁热喝了,一天三次,只三天时间患病将士便都恢复了健康。此时安市城外的叛军高延寿部,听说唐军都病倒了,手无缚鸡之力,喜出望外,率领6万人马前来打劫。李世民闻报后,立即指挥10万唐军,在驻华山一带埋伏,高延寿的兵马刚刚进入山谷,就被包围、分割、聚歼。仅投降就达3.6万人。这场大雪,也给唐军军马带来了灾难,全军一半以上的战马的了风湿病,邓青云根据师傅传授的验方,将战马固定在干木桩上,把加温至30度的食用醋浸湿马的腰背,再将一块同样的被醋浸湿的厚布搭在马的腰上,再往上浇白酒,点火燃烧,然后拿一把扫把沾上醋在火上荡来荡去控制火势。一会儿火头小了,就加些酒,一会儿火头大了,又赶紧加点醋,整匹战马笼罩在一片温火中,。马虽然来回走动,但不狂躁,约半个时辰,邓青云把火灭了,再看战马,出了一身热汗,浑身湿淋淋的。又过了一个时辰,马就乱蹦乱跳,开始吃东西了。其他骑手也根据邓青云的法子,给自己的战马“火烧战船”,一一治好了马的风湿病,保障了骑乘。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指挥有方,又兵精将广,加上及早治好了一些早就预料到的人畜疾患,在大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在辽东半岛上,先后攻克了玄菟、横山、盖牟、磨未、辽东、白岩、卑沙、麦公、银山、后黄等十几座城市,歼敌数十万人。东征取得了巨大胜利。为了与班师的水路征讨大军会师,李世民的大军来到了昌乐北展一带驻扎休整。
再说邓青云自班师回朝的那一天开始,就对左右说身体不适,好似一天比一天重,等到了九顶莲花山时,竟从马上跌了下来,李世民闻知,马上来到他身边探望。邓青云告诉太宗说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要留在莲花山上养病。李世民说:“邓爱卿,唐军不能没有你,朕也离不开你,说什么朕也要带你回长安。”邓青云听了,显得特别激动,一时竟昏厥了过去。李世民看他奄奄一息,哀痛不已。当着众将士的面,封邓青云为“药王”。以纪念他东征的功勋。李世民还让部下在莲花山的荒地的北端,找了一块平地作为安葬邓青云的墓地,并封这个地方为“邓阁埠”。封完不多时,因朝廷事急,李世民的大军就离开了莲花山。
邓青云躺在百姓李赤乐家里,因李赤乐忠厚善良,唐军便留下了一些银两,让他安葬邓青云。一天当李赤乐带领家人和邻居上山建造墓穴回来时,竟发现邓青云竟坐在床上乐哈哈地瞅着窗外的远山。李赤乐惊得目瞪口呆。于是邓青云便将自己不愿到朝廷做官,想在民间为老百姓治病的事说了,李赤乐恍然大悟,急忙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众乡邻。
从此,邓青云便在李赤乐家住下来,他一边上莲花山、黄山等深山采药,一边给乡亲们治病。每当阴雨天,来看病了的人少了,他便披上蓑衣在李赤乐的陪同下,到附近的村里转转。这天他来到一农夫家中,看到一青年壮汉躺在床上呻吟,便问他是怎么回事,壮汉说:“我从屋上掉下来了,跌断了膝盖骨。”邓青云摸了摸壮汉的疼处,让他把腿蜷起来,接着他顺势一推,就听见“嘎巴”一声响,壮汉立马说,他的腿不疼了。邓青云说这不是骨折,是脱臼。北展村有位姓李的老大爷,身患中风,瘫痪在床,但家中贫穷,无钱抓药,只能在家中慢慢等死。邓青云听说后,亲自上门为他医治,并分文不收,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他从未给老汉延误过。利用针灸及自己的中草药,治好了老汉的病,使得他安度晚年。九顶莲花山虽然景色优美,但一些疑难杂症非常猖獗,危害着百姓的健康。如消渴、霍乱、附骨疸、恶疾、大风、雀目、瘿病等等。邓青云在为众百姓医治好一般病症的同时,也带领当地群众与这些疑难杂症、流行病等展开了不屈的抗争。如贞观23年,莲花山一带十几个村庄闹痢疾,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病人。邓青云凭着经验,为避免传染,将这些病人集中到了一个村子里,统一开了包括辰砂、沉香、木香、丁香、当归、甘草、大黄、硼砂、巴豆霜在内的九味中草药,煎熬后按一定剂量和时间服用,仅三天时间,病人全部痊愈,贞观25年,莲花山东部的一些村里闹霍乱,病人纷纷到邓青云处看病,邓青云按照《千金药方》,开了包括藿香、白芷、桔梗、焦术、腹皮、川朴、紫苏、陈皮、茯苓、灸甘草、法半夏、姜汁炒等12味中药的验方,让他们在自己的药铺里抓药,不足的到外地寻买,大都治好了病。一时间诸城、安丘、青州等地霍乱患者,也闻讯前来就医。有关史书上说道:前往邓阁埠求医者,如同“风起云涌”。邓青云“药王”之名,“日日盛焉”。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30多年过去了,药王邓青云从一个中年人变成了一个老叟,在他的人生征程上,可以看到他简陋的医所,接待了成千上万的病人,他的足迹踏遍了莲花山周围大大小小的村庄,经他治愈的病人数都数不清。
邓青云死后,当地百姓怀着悲痛的心情,将他葬在了邓阁埠的一块空地上,并在墓地的不远处造了一座药王庙。以此纪念他的功德。后来这里兴起了庙会,每当农历的四月初八、十月初十,就有成千上万的农人、商贾、官员、僧侣、道人前来焚香烧纸,顶礼膜拜,缅怀邓青云为芸芸众生所做的善事,并求得自己未来的安宁与幸福。随着药王功德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它的文化价值。2009年,药王邓青云的传说被列入昌乐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申报为潍坊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引用 昌乐县老年大学 2016-8-3 15:35
北展邓阁埠药王庙以及“药王”的故事,更应该说是“药王”的品德和精神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种品德和精神正在潜移默化的作用着人们,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谐社会,更加知道感恩,更加明确一个普通百姓对国家和人民的义务和责任。
引用 昌乐县老年大学 2016-8-3 15:36
如今纪念“药王”的聚会也为人们的经济交易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精于买卖的人们在节目的头一天就赶来占据地盘安营扎寨,整个庙会又呈现出一派繁荣的经贸景象。

查看全部评论(8)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