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专题 建党90周年 征文 查看内容

一生 “公”字不了情

2011-7-19 17:54|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977| 评论: 0|原作者: 邹海宏

摘要: 一生 “公”字不了情 -----记山东莘县张鲁镇共产党员、退休老教师耿公 耿公本名为耿继申,68岁,在1988年11月份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感觉从此 “入党为公”,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索性把自己的名字改 ...

一生字不了情

-----记山东莘县张鲁镇共产党员、退休老教师耿公

耿公本名为耿继申,68岁,在1988年11月份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感觉从此入党为公,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索性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耿公,以激励督促自己的行为,而实际上一心为公应该是老人一生的行动指南。

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时,耿公就深受触动,暗暗立下了我与雷锋比高低的决心。当时虽然一天只有8毛钱的工资,穷的吃了早晨的,没有中午的。但看到没鞋穿得孩子,就让妻子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做鞋,遇到没衣服穿的孩子,就让妻子给孩子找衣服穿,领到家里让孩子吃饭更是经常事,替孩子拿的学费更是不计其数。

1989年,老人给自己立了一个10年计划:每年从自己基本工资里拿出20%捐给教育事业。乡里盖教学楼他捐了1000元,村里逢有孩子考上大学,他拿钱演一场电影表示祝贺。在每次演电影电影前,他都主持两个仪式:一是向父母的培养表示感谢,全场鼓掌;二是向孩子表示祝贺,全场鼓掌。逢听说家庭困难的老师和学生,他也50、100地向外掏,所以,每年的计划都提前完成。

自己有捐助计划了,他还暗暗给妻子制定了一个捐助计划。妻子种一亩责任田,按年亩产2000斤算,10年的20%也是2000斤。便悄悄地与妻子商量,我年年捐钱,你是不是也捐点粮食表示表示,但妻子回答的斩钉截铁:不行。一而再,再而三,看妻子的工作实在做不通,耿公便悄悄想了个办法:自己吃家里的,把购粮证上的粮食省出来。攒了好几年才攒到1200斤,但老人等不及了。掀开自己家的粮食囤,满满的三大囤。不行,还得找妻子商量。一天,他拉着妻子坐在床沿上,客气地说:你看看,我有个事,给你商量商量看看行不?一向贤惠的妻子说:那你就说吧!耿公说:我想给国家捐点粮食,还差个600、700斤,你看你能帮帮忙吧!妻子听后,勃然大怒,泪象穿线的珠子一样落了下来:这粮食是俺和孩子一个汗珠摔八瓣挣来的,你一天天长在学校了,你进过地边吗?晚上俺在地里浇水时,吓的俺都不行…….”待妻子平静后,耿公仍没有放弃,讨好似的说:一辈子,丈夫能求妻子几回啊!你看看,我都求了你几回了都不行?最后,妻子没有办法,说:你愿咋就咋吧!有如此赦令,耿公把麦子一簸箕一簸箕地簸的一个麦糠也不剩,妻子气得撅着嘴,连口袋也不给他撑,一连簸好了9口袋麦子,老人加上自己购粮证上的1200粮食,一并捐给了国家粮食储备库。

1997年,香港回归,老人心情非常激动。当年在替农民身份的妻子缴公粮时,老人特意多交出一倍。老人说:香港要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必须有我们国家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我多交出这些公粮,虽然对于国家经济建设是杯水车薪,但我作为党员,必须为公家多作贡献。。1999年,澳门回归时,本来妻子个人该交的农业税是45元,但老人却为妻子交了190元。

据该镇联校申校长介绍,1998年,长江、嫩江发生洪涝灾害时,老人立即捐出300元现金,并另外拿出200元钱叫妻子立即赶集买回了新布与棉花,连夜赶制了两床新里、新表、新棉花的被子,一并捐出。老人说,人家灾区发生灾害心情就够难受的啦,再捐旧被子叫人家盖,是对灾区人民的不礼貌,一定捐新被子。

2003年,耿公从小学教师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与此同时,他的新计划又出台了——每年拿出近一半的工资搞扶贫救助。  2005年,耿楼村修公路,耿公在全村率先捐出了自己的2000元钱。公路修成后耿公又自动担当义务护路员,天天把路上的垃圾扫干净,路基又损坏的用土填补平整,每当雨后他立即拿起铁锨就向外跑,及时疏通路面上的积水,防止冲坏路基。直到现在每天耿楼村都会看到耿公手拿扫帚、撮箕,清扫灰尘、纸屑和烟蒂等垃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耿公这样已坚持了6年。

  …….

不抽烟、从来没喝醉过,不来客人不喝茶……老人一生节俭,衣着朴素。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性格开朗、思维敏捷、家庭和睦、儿孙孝敬、在处处都颇有人缘的耿公,私下也被不少人称为神经病。但老人一生矢志不移!

根基扎深,才能经得住风吹雨打。在耿公满园花草、整洁条理的家中采访老人时,老人没有向我展示书橱里一摞摞的荣誉证书,而是为我们抱出了一大摞整齐的书籍、笔记。这是老选五卷、这是邓选4卷,这是江选3卷,这是科学发展观读本。打开这些书籍,页页有记录、篇篇都有学习心得。老人边翻笔记便说到:科学发展观还没出专门选集,我只能从报纸和其他地方摘一些东西学习。数了数老人的笔记,一共四十五本,本本字迹工整有力。据悉,老人多年来,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天天看《新闻联播》,至少能保证10年来,一次未隔。(邹海宏 )

作者简介;

邹海宏:莘县县委宣传部文联副主席。先后发表各类作品50多万字,曾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二、三等奖,最佳标题奖,山东省新闻奖三等奖,山东省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