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密柴胡史料的研究
高密市卫生局副局长兼市卫校校长 槐常辉
高密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钟灵毓秀,物产丰饶,中药材也十分丰富。密柴胡作为传统名药、道地药材、高密特产 ,曾经名重当时。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以后,频临绝迹,至今只闻其名,难睹真容。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呼吁抢救挖掘保护密柴胡工作,非常必要及时。它挖掘保护的不单仅仅是一味中草药,而是一种文化遗产,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现把有关密柴胡的史料整理如下。
一、史料记载
1990版《高密县志》记载: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县内产防风、桔梗等25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产黄精等37种。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产中药38种,另有蔬瓜木草花虫等类药材34种,传统名药有密柴胡、淮香附、绵茵陈等,质优效高,中医视为珍品。查阅康熙、光绪、民国各版县志,上述《地舆志·物产》之药材中均有高密地产柴胡的记载,但是没有“密柴胡”的称谓及其详细产地、产量、效用等描述。
1986年版《高密县医药志》第三章第三节“地道药材”中关于“密柴胡”的记载: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编修的《高密县乡土志》载:“其药惟柴胡密产最佳,故号密胡。”这是广为人们称颂的高密柴胡见于文字较早记载。民间当时有句顺口溜:“高密县三桩宝,柴胡、豆酱、大密枣。”每于春季苗高2-3寸时采挖。建国前附近各县及青岛的药店和中医争相采购,但年产500余公斤,供不应求。原产于县城东西两岭,建国后东西两岭渐劈为城区,故密柴胡已近绝迹。据查,《高密县乡土志》是由王梦松、傅俊声、张培恩等修订。王梦松河北滦县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高密知县,在高密一年。此中提到的“密胡”,是较早的官方提法。1993年《高密卫生志》第七篇第一章第一节《中草药资源》中,也引用《高密县乡土志》中关于密柴胡的记载:惟柴胡密产最佳,故号密柴胡,余则玉竹……计39品。此段引文有误,正确的说法为“密胡”。
另据1990年《高密县地名志》记载,黄山莹(村名,高密城东4.5公里)“特产柴胡,为著名地道中药材,称‘黄山密柴胡’”。
另据1960年《高密县志》(草稿,未刊行)记载:柴胡的产地还有城津公社、柏城公社、姜庄公社等。
另据86年版《高密县医药志》记载,86年春高密中草药普查时在原李家营镇王家庄南岭上发现密柴胡6--8棵,高密飞机场一带尚有零星发现。
另外,我还查阅过潍坊志、平度志、胶州志,没有有价值发现。高密明清时属于莱州府,治所在今莱州市,万历年版和乾隆年版《莱州府志》、光绪版《莱州府乡土志》中均没有密柴胡的记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密自古生产野生柴胡;密柴胡的最早官方记载是《高密县乡土志》,并在高密民间有较为广泛认同:高密不同地方均有发现,尤以高密城东西岭最为地道。较为遗憾的是没有医学药学方面关于密柴胡的专业记载论述。下一步继续查阅高密明清以来的有关医药家的文献和文人学者的笔记文稿,查阅建国前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山东、潍坊关于医药名家典籍的记载,力争挖掘更为有力的史料,让史料说话,让历史作证。
二、密柴胡成为“地道药材”的分析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古代的医学家早已经认识到因药材所出产的地域不同,而有疗效上的差异。因此人们把在特地地区所产的优质药材,称作“地道”药材。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良方》序中,论述药物的不同药性时说:“况药之所生,秦、越、燕、楚之相远,而又有山泽、膏瘠、燥湿之异秉,岂能物物尽其所宜?”明确指出了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采集时间的差异,而使药物具有升降沉浮和寒热温凉气味的不同,从而具有独特的草木之偏性。清代医学家石寿裳在《医原》中论述不同产地的相同药材的作用时说的比较具体:“且地气不同,如麦冬本甘,今甘中带辛,杭产者辛味犹少,川产者辛味较多”。
柴胡主要有北柴胡(硬柴胡、竹叶柴胡、山柴胡)、南柴胡(软柴胡、狭叶柴胡、香柴胡)。北柴胡主要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内蒙古、山东等地。柴胡有南北柴胡之分,密柴胡当属北柴胡无异。高密有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域内河流众多,地势平坦,但也有丘陵、沙土地带,适宜各种类型的药材生长。根据《高密县医药志》记载;“密柴胡主要生长在东西两岭和南部丘陵地带,其特点是苗小,叶片宽厚,根茎粗大,气味清香浓郁,具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提中气之效,量小而力大,用于和解退热,6克即可,疏肝解郁每用1.5-2.5克即见显效,县内名老中医视为珍品,对内伤外感均喜应用,且以之馈赠亲友”。1996年版《新编实用方剂歌诀》(王锦鸿、王树槐主编)中收录了224首常用歌诀,其中柴胡名方15个,例如解表和营、平散风寒的“正柴胡饮”(《景岳全书》),柴胡用量9g,解肌清热、用于感冒风寒、郁而化热的“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柴胡用量6g,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用量12g,和解少阳、内泻热结、解表攻里的“大柴胡汤”(《金匮要略》),柴胡用量15g,发热解表、散风祛湿、扶正解表的“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用量30g,上述名方中和解退热的柴胡用量至少6g。再如行气疏肝、和血止痛的“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柴胡用量6g,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用量10g,补中健脾、化湿止带的“完带汤”(《傅青主女科》),柴胡用量1.8g,等等,柴胡用量一般多于1.5g。以上比较旨在说明,密柴胡无论治疗伤寒还是治疗肝脾,均是量少药力大,确有独到之处。
三、密柴胡声名远播的人文环境
本地的药材成为地道药材乃至成为特产,除药材本身的产地、性能等原因外,必有代代名医大儒、达官显贵的因缘推荐、传播。1、高密名医的医疗实践及其传播是密柴胡声名远播的首要原因。高密历史上相对稳定,教育发达。仅明清以降进士108人,举人近400人(不含副榜),秀才数千。“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不为良相,必为名医者大有人在。虽然高密没有出过声名显赫的名医大家,但名医代不乏人。清代刘墉的叔兄弟刘奎是一代温病学大家,有“南臧(枚吉)北黄(元御)中刘奎”之称。黄元御是昌邑人,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曾陪乾隆下江南。刘奎、黄元御的学术思想对高密中医肯定有很大影响。刘奎的后人世代行医,刘景文、刘季三、刘菊村、刘小斋在高密、诸城、胶州、青岛很有名气。像刘墉的外甥、学者·诗人·医家单鉊(字廉夫,号菱浦,清代高密城里人)、像清代末期至民国的高密“医界三九”陈星炜、綦樟若、单培源,等等,都是高密名重一时的中医。民国版《高密县志》记载了清代至民国德艺双馨的名医17人。如杨延庆,性廉介,精医学。凡所医病,如须贵重药品,皆手自选制。病者用之,不取值。远近求医者接踵于门,活人无算。或有酬谢,皆峻却之。著有伤寒论辩四卷(《人物志·善行》);如郝毓琨,字阆庵,号雪堂,继桓子,性沉默寡言。精医道,当时有神仙之称,言其治病有如神明。家素饶,兼舍施药材,乡人咸称盛德。著医书多种,皆未付梓(《人物志·善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药材治一方病。医家有传统,郎中基于降低成本及治病所需,常常亲自采药,采用本地药。只是近现代有较为发达的交通运输渠道,药材得以大量流通,外地的药材贩购进来,本地地道的药材交流出去。别的名医是否用密产柴胡,由于没有著作或者医方可查,不可臆测,但“医界三九”之一的陈星炜(1873--1940)善治温病,妇科、儿科、眼科造诣也颇深。他治温病善用“小柴胡汤”,亲自采柴胡入药,病人贫困的嘱咐他们自己去采,救人无算,人们亲切的称他为“柴胡大夫”。曾注释《瘟疫论》,悟出治疗温病以“解毒”为要宗,并汇集成《临床经验集》二本,可惜后因战乱失传。綦樟若(1877--1953)、单培源(1885--1939)他们和陈氏一样都擅长内科和温病,善用密产柴胡。2、达官显贵的因缘宣传推荐是密柴胡声名远扬的重要原因。明清以来外出做官的举人进士不胜枚举,外地举人进士到高密做官的也数不胜数。如果他们了解密产柴胡的特性,吃过喝过密产柴胡,他们走到哪里肯定宣传推荐到哪里。因为那时没有广告,交通极不发达,能够走出走进高密的最主要流动人口就是求学做官的秀才举人进士以及商人们,密柴胡的口碑就是他们传出的。例如姜之琦,会稽人,康熙二十九年以进士任高密知县,曾经治理胶河水患,在于疃拦水筑坝改水西北流。清廉,政无繁苛。精岐黄之术,施药济人,每晨兴问方病者接踵而至,后因丁忧而去,有上万人哭泣送别。3、民间传说是密柴胡声名远播的民意基础。民间传说、民谣可能有杜撰的成分,但传播的力量是相当可观的。至今张鲁、卢家岭一带有韩信与密柴胡的传说。韩信当年潍水之战大败齐楚联军,斩龙且,擒周兰,齐王田广东逃即墨。韩信大军继续东进追击。时值寒冬,军中盛行瘟疫,韩信遍访高密名医,采卢家岭附近丘陵上产的柴胡煮汤喝,解除了疫情,韩信把此柴胡命名为密柴胡。至今在卢家岭一带有韩信大路的传说,是韩信十万大军一夜走出来的,现已无迹可寻。卢光荣先生现年83岁,头脑清醒,记忆良好。他说老一辈讲,韩信大路就自他门前巷子经过,从西南方向来,蜿蜒向东北而去,离此四十里地胶州地界有村名马店的地方,也是韩信大军骡马打尖驻扎时留下的。他说本村(卢家岭)周业成老先生行医经常用此药,活到现在的话二百岁了。每当春季疫情发作时,都是采卢家岭上的柴胡煮汤分发众人,救过无数性命。柳沟崖村老中医李绍奇先生手中一本古装镂版医书《行医济世良方》,辗转得自周老先生,而这本偏单验方也传说是明朝末年高密赫赫有名、家喻户晓的单边郎归隐时编撰。里边所记柴胡即是密柴胡。李先生十一二岁时常到卢家岭一带采柴胡,春秋两季采取,晒干后卖到药铺或集市上。那时卢家岭一带从南岭到北岭几百亩荒岭到处都是密柴胡,尤以单家大茔为最多。还有的传说与全真道教丘处机有关。丘处机带领徒弟应成吉思汗之邀下山途径高密,随行弟子得了温病,就是经当地医生用柴胡治好的,为此丘处机令徒弟广为储备一路西向,还治疗好了当时元军中流行的瘟疫。历史上拒城河一带有四月初八庙会,盛况空前。西域客商骑着骆驼带来藏红花、雪莲花等特产,换回高密的密柴胡等物产,说明高密柴胡名满天山南北,大河上下。至今说起密柴胡,仍有介绍各地特产的歌谣提及。网名“晓林清风”的先生在其《齐鲁大地特产顺口溜》中有“高密三绝传天下,剪纸泥塑扑灰画。倪家烧鸡密柴胡,石磨火烧大萝卜”的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