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访安丘教育界“离休老伉俪”韩璟、马岫夫妇

2014-6-26 09:20| 发布者: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1537| 评论: 4|原作者: 云山千叠

摘要: 访安丘教育界“离休老伉俪”韩璟、马岫夫妇 2013年的8月5日下午,笔者接安丘市原政协秘书长王培范同志(今为副主席)非常礼貌、客气的电话,讲住在华苑小区、祖籍安丘兴安街道十二户村的老教师韩璟,以前参加过安 ...
韩、马老夫妇.JPG

访安丘教育界“离休老伉俪”韩璟、马岫夫妇

    2013年的8月5日下午,笔者接安丘市原政协秘书长王培范同志(今为副主席)非常礼貌、客气的电话,讲住在华苑小区、祖籍安丘兴安街道十二户村的老教师韩璟,以前参加过安丘史志的征集编纂工作,让拜访一下韩老,看能否形成一些文字材料。作为安丘文史季刊《渠风》的一名业余作者,为能够得到主编具体明确的组稿要求而深感荣幸,同时也感到有种怕完不好任务的压力。
    见到韩老夫妇,顾虑、压力释然。老先生竟是自己近四十年前的老师,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自己在安丘县城关人民公社城里联中上学(今安丘市实验小学前身)时,虽没听过他的课,但印象太深了,他是老师、校干,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讲话声如洪钟且富有磁性,而今除了发白之外,音容笑貌几乎未改、真该感谢王秘书长,领导的安排,让我再识老师。
    见面的第一印象是二老精神矍铄,和蔼慈祥。二老相敬如宾,茶几上的果盘盛有刚切开的西瓜,马老师敬给我一块后,又双手捧起一块递到韩老师手上,韩老侧望夫人快接着,还答曰“好,好,你也吃”。更令我景仰的是,二老应该是安丘教育界目前健在也屈指可数的一对离休干部夫妇。韩老的夫人马岫老师,也是一辈子从事教书育人工作,韩老今年84岁,1949年7月在胶州参加革命,在胶州建国政治学校学习3个月后,被分配到莒北贾悦区(1950年划归诸城)任小学教员,后在诸城工作了20年,任过教师、扫盲干部、文教助理等。文革期间被打成走资派调回安丘,劳动改造2年后于1972年恢复工作,先后在安丘城关公社石泉、城里、田家林等几个联中任教师、教导主任等,1981年退休,1982年改为离休。
    必要的寒暄后转入正题。首先是十二户村名的来历,虽有所闻,但还是想听韩老讲一讲。今十二户村地域大体是商场路往北到潍徐南路这一片地段,历史上有前后之分,北十二户早就归了城北村,今十二户村是原前十二户,历史上位于老安丘县城东三里。古时安丘城东埠南(今安丘一中北)有一大长沟,宋朝贝氏在沟与岭之北立村,始称贝家沟子。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数万清军袭扰山东各地,清军将领阿巴泰率水陆两军南下,进入潍县地区,其水军从莱州湾进入,攻打莱州、昌邑、安丘等地,昌邑失陷,安丘城危在旦夕,县令刘今尹、督备李景隆等率官兵士绅民众奋力死守,终于保住县城。其中有几千人马曾以贝家沟子为据点,围攻安丘城,攻城略地后大肆奸淫妇女、抢夺财物月余,是为“壬午之难”。战乱过后,城南7里韩家埠村有一韩姓中年人到安丘赶集,顺便到城东走亲访友,路过贝家沟子时,发现此地人烟稀少,土地大量荒芜,就带着家口来此落户。韩氏一向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有着菩萨一般心肠,所以人称韩菩萨、韩善人,附近的人因此越聚越多,直到全村共有12个姓氏为止。县衙来人登记户籍、丈量土地时,已是大把胡子的韩善人便把各姓族长邀请到位于村东南他家门前的大槐树(今存,在商场路与永安路交叉路口处以西)底下,一起商量,便把村名改为“前十二(姑)户”呈报给衙役,从此“贝家沟子”逐渐被人遗忘,而“前十二(姑)户”却一直沿用至今。
    据韩璟他们祖上流传至今的《韩氏家谱》记载,安丘韩家埠韩氏始祖于明朝初年,由昌乐黑山迁来,韩善人位列十四世,而今十二户村的韩氏后裔,最小辈已到二十六、七世。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外村和本村人还一直都把该村叫“前十二(姑)户”,应该是在立村时,祖上他们意见不甚一致,就用了姑且的“姑”,意思是村名暂时的。古时固又作姑解,因此有林卫城先生《安丘古代名门望族族引歌》说“安泰刘”时,有句“运开十二固,科举六七九”,意思是指刘氏自安泰迁居城里后,居十二固,即十二户,其茔在十二户北原,故刘氏家族五世迁居十二户此支开始起家,后创成名震山左望族。
    据李希春老先生文,前十二户村历史上奇观多多,曾有四个池塘环绕村落;再是外地官宦人家“花园一样”的墓地圈着全庄;三是村东南、西北两角有两棵大古槐;另外是东西一条街、水脉不相联,村前井水甜、庄后井水咸。
    韩璟之父韩世尧,字仲山,民国时期的高等小学(相当于中学)毕业,那个年代应该就是一个文人了,且是热心教育的开明绅士,还是个在县城开着绸缎铺、生意甚为红火的商人,是前十二户小学的创始人与首任校长。他教学有方,办学有道,管理严格,要求学生极严,教学质量非常高,在校生一度达到200多人。1947年40岁时去世,留下6个孩子由韩璟之母含辛茹苦,一手拉扯成人。
    韩璟老先生言,该校建于抗战胜利初,发展很快,由初小、高小发展到完小,老人家把自己的房子都捐出来办了学校。除本村外、城埠、五里河子、沙埠、贾戈等村的孩子也都来上学,周围村庄和前十二户本村父老乡亲交口称赞。该校培养出的学生,本村比较出名的有韩理(1931.2~2002.7,曾任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潍坊市政建设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潍坊市建委主任、党委书记、建工委书记;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等职。),韩铎(西安变压器厂厂长、书记),张振宝(潍坊市领导)等。该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解放初期干人民教师、党政干部的很多。
                                            【辛宝祥】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云山千叠 2014-6-26 03:54
十二户老槐树1.JPG


今位于安丘市南区商场路中段的十二户村老古槐
引用 云山千叠 2014-6-26 03:55
欢迎浏览
引用 古稀 2014-6-26 07:26
谢谢辛主任给《老干部之家》安丘版块贡献的宝贵材料!
引用 云山千叠 2014-6-26 10:46
古稀 发表于 2014-6-26 07:26
谢谢辛主任给《老干部之家》安丘版块贡献的宝贵材料!

谢您老佳评鼓励,向您老学习。
很好的一个老党员、老干部工作活动平台,为能活跃栏目、板块尽力而为吧。

查看全部评论(4)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