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传统还是时尚?
除了给制片商带来利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使名不见经传的乌克兰演员安德列·萨米宁一举成名,使他有了房子,有了汽车,同时还使这个25岁的青年得到了一段爱情。
近50年来,中国最有名的黑话是什么?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25岁以上的人听到第一个短句就会习惯性的对出后一个短句,而每当剧场上响起“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唱词时,台下便将习惯性地甚至是下意识地鼓起掌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偶像,杨子荣在上世纪70年代成为那时候人们喜爱的红色经典偶像,受欢迎程度远超了今日的周杰伦F4们。类似如保尔、亚瑟等形象在21世纪初被重新拍成了电视剧: 3年前,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热播; 去年夏天,电视剧版《烈火金刚》热播; 去年8月19日,改编后的《小兵张嘎》在白洋淀开机; 今年3月,各电视台轮番上演电视剧版的《林海雪原》; 不久前,由《红色娘子军》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海南开机,预计国庆节面世; 今年5月,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之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要开机。据称,原小说作者、俄罗斯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届时也将来到中国,为该剧首播助兴; 《鸡毛信》要被改编成20集的电视剧;《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的夫人刘波透露,姜文导演的电影版《林海雪原》也要开机; 已经完成或正在摄制和筹备之中的“经典改编电视剧”还有:《红色娘子军》、《红岩》、《红日》、《红旗谱》、《阿庆嫂》、《红灯记》等。 撰写人与见证人 那是1947年2月23日,年轻的山东人杨子荣在“东北剿匪最后一役”中死去。他不会想到,9年后,他昔日的战友曲波于病中完成40万字的小说《林海雪原》。“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是《林》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曲波花一年半时间记录那段回忆的初衷。 2004年4月14日下午,2天后即迎来80岁生日的刘波(曲波妻子),在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家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那是一座三层的红色砖楼,现已属于危房,即将被拆迁。“我在这里居住了半个世纪”,开门时,刘波说。她住的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家具相当简单,已经发黄的墙壁上挂着刘波和朋友的字画,曲波的照片被挂在最显眼的位置。 刘波翻出来曲波的手稿、没有出版的诗集和一堆旧照片,记忆的碎片被清晰地拾起。1938年,受爱国思潮影响,14岁的刘士娴和15岁的曲新涛参了军,为了防止参军后其家人受到迫害,部队给他们都起了新名字。他们都是O型血,同年参军,同年入党,连名字都一样,但他们彼此并不认识,直到1942年,二人成了挚交。1946年,两人结婚。曲新涛就是曲波,刘士娴就是刘波。 1948年,曲波在战斗中负伤被认定为二级甲等残废。在一同经历过战争岁月之后,他们一起迎来了小说《林海雪原》的诞生,一起走过了文革中最艰难的岁月,养育了4个孩子。直到2002年6月17日曲波辞世,刘波一直没有离开过他。“我们是夫妻、是战友、更是难友。”刘波说。 “大劫大难,骨肉坚强,活了过来。”“文革”后,曲波在一张摄于1967年的全家福中这样写到。 “我主张做人要讲诚信,不要随波逐流,我认为我是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么多年了,我是个很开朗的人,但信仰一直没有变。我希望儿女和他们的孩子也能成为这样的人。”刘波说。 “红色经典热”的点燃者 在如此大面积的“红色经典热”中,最重要的制造者是万科影视,2000年,该公司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搬上中国荧屏,点燃本世纪第一波的“红色经典热”。“那是我们第一次用自己的资金、自己的导演和创作人员到境外拍摄了一部在中国影响力不亚于本国名著的外国作品。”制片人郑凯南说。在诸多红色经典剧投资方中,万科影视一家就已经投拍了三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牛虻》。 郑凯南曾主持拍摄《找乐》、《空镜子》等电视剧。关于高频率地投拍“红色”题材,郑凯南说:“万科影视公司是个企业,我们的作品必须要让广大观众接受。同时,作为一个制作公司,万科是没有媒体支持的,如果自己的作品不被电视台接受,那么它就要关门了。从经营的角度讲,我们在策划的时候就会考虑能不能播出,能不能在黄金档播出,能不能在任何电视台都能播出这些问题。选择名著的风险就会非常小,因为它们已经积累了几代读者,读者的认知度高,参与度也就高。观众对名著改编是有期待感的,这就对制片商意味着在发行时可以节省较多的宣传费用,而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名著属于主旋律作品,受到的限制会少。” 果然,这部于1999年2月16日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开拍的电视剧获得了意想不到但又是意料中的巨大成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八九个晚上对受众如何看保尔进行了报道,随后,“保尔和盖茨谁是当代英雄”的大讨论波及全国。 除了给制片商带来利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使名不见经传的乌克兰演员安德列·萨米宁一举成名,使他有了房子,有了汽车,同时还使这个25岁的青年得到了一段爱情,他和扮演冬尼亚的列霞·萨玛耶娃拍完电视剧后就双双告别各自配偶,一起组成了新的家庭。实际上,安德列·萨米宁是因其前妻推荐才到《钢》剧组试戏的。郑凯南告诉记者。 随后,万科影视又拍摄了曲波的《林海雪原》。郑凯南说,几乎所有的省级电台都购买了该剧。3月24日,AC尼尔森公布该剧在内地平均收视率达到10%,而同期由香港明星曾志伟和内地明星徐帆主演的都市言情剧《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收视率在1.8%左右。 郑凯南正在制作的电视剧是《牛虻》,该剧投资1300万元,在波兰和匈牙利交界的外喀尔巴阡山拍摄,还有一个月就制作完成。当地人对这部名著实在太熟了,只要那套装束出现,所有人都立刻能认出这是牛虻。在中国,身边许多朋友和同行都能背出那一段经典的书信:“亲爱的琼玛,明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就不在这个人世了……” 郑凯南对此剧的改编和演员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并说自己充满信心。“《牛虻》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情和信仰的故事,在中国几代知识分子中有很深的影响,”她说,“这次扮演牛虻的是个不到30岁、身高一米九的帅哥,我们专门为此剧制作了大量服装,为了找到琼玛的最佳扮演者,几乎找遍了乌克兰所有的专业演员,最终吴天明导演选择了一个在戏剧学院学习电影理论的21岁姑娘。” 郑凯南说,从制作上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比较简单,一本乌克兰小说,在乌克兰拍摄。而《牛虻》是盎格鲁萨克逊人写的小说,说的是拉丁人的故事。在基辅制片厂里,很容易找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需要的道具、红军的服装等等,而《牛虻》是1860年的故事,奥地利人的军服、红衣主教的袍子、天主教的教堂……这些背景和道具都更加费周折。有一组镜头组织了400个群众演员,化好妆,一切都准备就绪,顾问才发现背景的教堂是东正教而不是天主教的。白费一天的功夫,群众演员的钱还是要给。奥斯特洛夫斯基去世已经超过50年,拍他的小说不存在著作权问题;伏尼契太太去世刚刚44年,拍《牛虻》,片方还要跟英国伏尼契基金购买版权…… 对文化可能性空间探索的贫乏? 郑凯南告诉记者,制片商之间的沟通并不多,拍哪类题材事先不可能商量。然而一种很显然的趋势,就是更多的制片商不约而同地投资“红色经典”剧。满足人们的怀旧心理、参与热情,更便于通过审查,节约宣传费用,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等等的原因,似乎是这类作品近期频繁露面的表层根源。“事实上,该思考的问题一直没有被思考。”中国人民大学美学教授牛宏宝对记者说。 “我们一直在向后看,一直在翻历史的老账,而在向前看的时候我们却什么也看不到。我们把几千年的过去想象得非常辉煌而且美丽,真实的历史却不是这样的。把过去的皇帝想象得充满了喜剧的色彩。我们被提供的文化想象或者叫可能性空间非常有限。相比较下,西方的电视剧或者电影作品关注于现实和未来的要比其关注于历史的丰富得多。” “如果我们的文化作品还总是立足于对过去事物的阐释的话,这和一个年老的妇人在翻阅她妙龄时候的旧照片而她再也拍不出令她满意的新照片的情景也许差不多吧,”牛宏宝说,“当我们感觉到不安全的时候去抓住一些更稳定的东西作为支撑是很自然的,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但是当一个成年人每感到不安全的时候就去求助他的母亲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牛宏宝认为把这种现象称为文化上的幼稚好像有点言重,但是,“对文化发展到她不能去诉求她真正应该诉求的东西的现象,是我们很应该去深究的很重要的东西……我们该思考的我们不能思考,我们该主张的我们不能主张,这就导致了文化上的软骨症———在向可能性空间推进上的软骨症。这也许是多少年来积累的结果吧。” “这和照相器材的丰富与摄影内容的丰富是两码事一样,内容的丰富不取决于照相器材是否先进,而取决于我们能拿着这种器材拍什么。我们可以用现代的技术把简单的场景制作成非常宏大的场面,但一杯水就是一杯水,它不是洪流。” 牛宏宝认为,“我们对文化的可能性空间的探索一直是比较贫乏的,我们把对文化的热情投入到了对历史的怀念中,一直没有思考应该思考的东西。我们应当把热情投入到这种可能性空间的探索中,但这种热情被改道向后流,流向了我们幻想的世界,幻象被我们描述成现实。当有清醒人站出来说,那就是什么什么的时候,历史的虚无感就可能在某些人心中重新被唤起。” 新闻链接 对红色经典的“戏说”和争议 上周,针对目前荧屏上红色经典改编中出现的乱“编”乱“导”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各地有关职能部门下发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 广电总局总编室的相关人士说,目前在红色经典电影改编电视剧的过程中存在着“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的问题,改编者没有了解原著的核心精神,没有理解原著表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本质。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在主要人物身上编织太多的情感纠葛,过于强化爱情戏,在英雄人物塑造上刻意挖掘所谓“多重性格”,在反面人物塑造上又追求所谓“人性化”,当原著内容有限时就肆意扩大容量,“稀释”原著,从而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 这位人士说,在电视剧《林海雪原》播出后,媒体上出现了多种声音。该剧在改编中对正面人物杨子荣身份、爱情的描写都与原著有了较大偏差,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不满。此外,电视剧《红色娘子军》的定位是青春偶像剧,加入了许多爱情戏,这也是对这部经典电影的误读。 在广电总局的规定中,列举了多部已经完成或正在摄制和筹备之中的“经典改编电视剧”:《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红岩》、《红日》、《红旗谱》、《小兵张嘎》、《一江春水向东流》、《三家巷》、《阿庆嫂》、《红灯记》、《子夜》、《家春秋》等。 对此,郑凯南认为:“我们改编的态度很认真。说我们‘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我觉得很委屈。”而中国文联也认为他们将要改编的《家春秋》绝对没有乱编。 广东视协主席王乃斌说:“不加入新的元素怎么算得上是改编呢?要加入现代的元素才能吸引现代的读者,这样才能体现改编的意义。《林海雪原》这些也是艺术作品,本身也有编的成分,既然当年允许创作,现在自然也是可以改编的。” 而新编《红色娘子军》因为以娘子军戏份为重以及要变身偶像剧的说法也使得这部剧还未拍完已经饱受争议。 有业内人士认为,“红色娘子军”当年就是大家的偶像,现在继续将它打造成偶像剧有何不妥?王乃斌则认为,改编的时候还是要把握尺度,主题和想要表现的精神不可乱改,“否则,大可另外编一个故事了,何必改编?” 王乃斌觉得这样有利于提倡电视业界的原创风。“最近改编的电视剧特别多。除了红色经典,20世纪30年代的不少作品都被翻出来重拍。《啼笑因缘》、《金锁记》等等比比皆是。这说明一件事情,就是编剧们有些江郎才尽。不能创作出更好地反映当今生活的作品,只好把过去的东西统统翻出来。现在广电总局的通知缩小了改编空间,可以说是逼着大家正视原创方面出现的问题,积极进行电视剧的原创工作。” |